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539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局部。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别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去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防止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去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适宜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外表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到达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那么和手卫生标准。

〔4〕假设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防止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适宜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那么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皮肤病应积极治疗,防止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

2、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3、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

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假设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防止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4、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枯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枯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6、对手术病人应选择不伤害皮肤的方法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那么,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枯燥并勤观察、及时换药。

  

7、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进行治疗。

8、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10、严格执行?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1、重复使用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按?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执行。

  

12、严格执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标准?

,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建立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并应每天评估保存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应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那么。

4、中央导管置管或经导丝更换导管应使用最大无菌屏障,包括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手套和大无菌巾。

5、触摸置管部位前,以及置管、重置、使用导管、修复导管或更换敷料前后,均应执行手卫生。

可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消毒后不应触摸置管部位,除非遵循无菌技术。

6、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

到达灭菌水平。

7、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置管前确保消毒剂已枯燥。

选择合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使用股静脉。

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

8、尽量使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覆盖。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

无菌纱布为每2天1次,专用贴膜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9、三通锁闭保持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更换频率应短于96h,但至少应7日更换一次,输注血液、血制品或脂肪乳剂(包括含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三合一溶液或单独输入)的管路应在24h内更换。

输注丙泊酚的管路应每6h或12h更换,丙泊酚药瓶的更换遵循生产厂家的建议。

10、导管及置管部位不要浸水。

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技术的紧急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

疑心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1、选用无针系统时,首选分隔膜接头而非机械阀接头,后者会增加感染风险。

12、使用适宜的消毒剂(氯己定、聚维酮碘或70%乙醇)擦拭消毒无针导管系统的端口。

13、置管前或留置期间,不要常规使用全身性抗菌药物来预防导管定植或CLABSI。

14、对ICU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定期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反应;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实现持续质量改良。

 

下呼吸道感染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到达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局部泌物吸入。

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防止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去除声门下分泌物。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去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防止使用镇静剂。

6、积极治疗根底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7、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8、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器械、设备消毒灭菌应符合?

消毒技术标准?

要求。

9、对从事呼吸机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教育,使他们掌握VAP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

10、开展VAP的目标性监测,包括发病率、危险因素和常见病原体等,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反应。

11、定期开展VAP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监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实现持续质量改良。

12、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

1、换药前30分钟,应停止清扫卫生、铺床,并减少人员走动。

2、了解病人手术伤口部位、大小,向病人说明换药的目的和

可能引起的感觉。

3、关闭门窗或用屏风遮挡病人,注意保暖。

4、穿工作服,洗手〔七步洗手〕,戴口罩、帽子。

5、用品准备:

根底换药包〔换药碗、弯盘、有齿镊或血管钳、无齿镊各一个〕,适量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球,无菌纱布,医用胶布。

二、操作流程

1、光线良好,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姿势,适当露出伤口。

2、翻开换药包,将弯盘放于伤口下,一手自边缘揭去上层敷料,用钳子揭去覆盖伤口的敷料置弯盘内,假设敷料粘在伤口上,以生理盐水沾湿后再取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3、观察伤口大小、愈合情况、渗出物颜色、量、气味等。

4、清洁创面:

用0.5%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遍,消毒范围距伤口边缘5cm以上,以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污染伤口:

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由外向内环状清洗伤口,再用0.5%碘伏棉球由外向内环状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遍。

5、依伤口大小取适宜的敷料覆盖于伤口上,敷料应覆盖伤口周围5cm,渗液较多者,敷料要相应增加,然后用胶布固定,胶布粘贴方向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或与切口长轴垂直,粘贴前应擦净皮肤,协助病人整理衣物。

6、处置污物敷料,换下的敷料棉球等置医疗垃圾袋内,器械、药碗等流动水冲洗去除污迹后放在指定地点。

7、洗手,记录病人伤口及全身情况。

三、考前须知: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那么,换药顺序:

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2、换药时清洁区和污染区应相对区分,无齿镊用于取无菌物品,有齿镊或血管钳接无菌物品用于病人伤口,物品取用和操作时不可交叉,减少污染的时机。

左右手传递物品时,器械不应触碰,传递时有菌镊子应在下方,无菌镊子在上方,保证器械、敷料的无菌性。

3、包扎伤口时要保持良好血液循环,不可固定太紧,包扎肢体时应从身体远端到近端,促进静脉回流。

4、换药时如发现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应及时送检,分析感染原因并及早控制感染。

5、换药动作应轻柔,保护健康组织;换药间隔时间根据伤口情况而定。

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或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⑴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就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⑵ 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插管。

⑶ 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无明显漏气。

⑷ 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那么,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⑸ 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⑹ 每日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到达灭菌水平。

3、权衡利弊后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使用股静脉。

4、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防止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5、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

无菌纱布为每2天1次,专用贴膜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前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假设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疑心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0、应每天评估保存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那么。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防止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适宜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考前须知。

二、插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那么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防止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防止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插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防止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那么,防止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防止翻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  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  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  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  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假设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9.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

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针,尽量防止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导尿前彻底清洁外阴。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4、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适宜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5、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无菌手套的程序。

6、常规的消毒方法:

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

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

先清洗外阴,其原那么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7、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选用无菌润滑剂,防止尿道粘膜损伤。

8、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保持其密闭性。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翻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常规尿标本,对集尿袋出口处进行消毒后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需做尿病原学检查采取无菌方法从耻骨联合上穿刺或尿管处抽取。

5、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6、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8、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9、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10、不对导尿术的病人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泌尿道感染。

11、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12、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4周〕和集尿袋〔1~2次/周〕。

13、严密观察保存导尿病人是否有泌尿系感染的病症和体征,及时留取标本,尽早采取控制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其他预防措施       

 1、临床发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立即通过医院感染报告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