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02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docx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如单纯性甲状腺切除术、疝修补术、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

  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

  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如单纯性甲状腺切除术、疝修补术、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

  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

  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