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781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含答案

景洪市第三中学

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一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

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

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氦。

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

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氦为主的混合气体。

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氦。

这些氦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纺组织中。

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

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氦便游离出来。

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氦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氦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氦的含量多少而定。

若氦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

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

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面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

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

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

比如在月球上行

走。

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脚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

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1、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2、“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B、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对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B.奋六世之余烈。

烈:

威烈

C.隳名城,杀豪杰隳:

毁坏

D.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因:

凭借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B.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下列对末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

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③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所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

②竹叶:

实指“竹叶青”酒。

③殊方:

指他乡。

8、诗的颈联(第三联)写了哪些景和物?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分)

9、这首诗和杜甫的其它同时期的诗歌一样,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厚重。

说说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3),分明琵琶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5),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

(1)—(4)(25分)

狗难

柯灵

刮着风,天上有雨意。

一个深秋的阴晦的午后,我从上海近

郊踽踽地跑回寓所。

经过一处荒场的时候,耳边送过一串呜呜的狗

哭,夹杂着断续的吠声,听起来悲哀而惨厉。

荒场上有乱莽莽的衰草,萧萧的白杨。

一座孤坟上站满了人,大半是拾荒的孩子,目光都望着坟旁那个用洋铁皮围成的小型围墙;围墙四周也围着人,一个个弯着腰,把头贴近围墙的隙处,仿佛正在窥探里面的秘密。

我好奇地走近去,一只狗正在里面悲愤的绝叫;但忽地砰然一声,破空而起,同时那叫声就寂灭了。

我挤进人丛,找着一个小小空隙,也开始向里面窥探。

原来那是个“狗牢”,每天从街头巷尾被用铁车捉了去的野狗都关在这里,这时候正有人在执行野狗的死刑。

我占的地位很好,里面的一切看得很清楚。

狗牢的一面有一道门,进门处就用铁丝网划出个小小的地位;铁丝网的防线以外,大约有几十匹大小不等的野狗,彷徨无计地来回走动。

它们的眼睛发着异样的光,尾巴下垂,像一群饿狼。

但它们的眼色是乞怜的,而且神情也显然不能镇静了,无可奈何地徘徊瞻顾,哭泣般呜呜地叫着。

有的侧过头望望铁丝网里面的人——它们的刽子手,接着昂首向天,绝望地狂吠几声,似乎要乞求制裁;有的沿了洋铁皮的墙脚惶惶然走着,走到墙角边,略一犹豫,便纵身向墙顶跳去,想逃出这末日的惨劫,可是墙太高了,跳墙的结局只是被猛的摔倒在地上。

铁丝网里面走出一个汉子来,拿着一根竹杠,杠头上有一个活络的铁丝圈。

平时曾经听到过许多“义犬救主”一类故事,当那汉子闯入狗群的一刹那。

它们便很快地从我的记忆中浮起,想到狗子们那一份天赋的聪明勇敢,我禁不住为那汉子担忧:

我想他也许会被那些亡命之狗所包围的。

可是接着我立刻知道那是一种可笑的杞忧了,因为他刚跑出铁丝网,狗子们就吃惊似的远远避开。

汉子对准一只壮大的黄狗走去,那黄狗只是后退。

等到逼近身边,悻悻然张开口来的时候,却早被那汉子从容举起竹杠,用铁丝圈套住了它的头颈,它的同类张皇地目送着它被拉进铁丝网,于是又彷徨无计地来回走着,呜呜地哭泣。

黄狗用它所有的力气在挣扎,在狺狺地绝叫,却被竹杠抵住了,动弹不得。

另一个手里拿着怪异的手枪的人,把枪口对着了它的脑袋,砰!

黄狗的眼睛应声翻了白,默默地倒下去了。

汉子随手将它丢在一边,那儿堆着十几匹血痕狼藉的狗尸。

我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血腥。

汉子又跑出铁丝网来了,这一回捉住了一只有点癞皮的黑狗。

我接连看了这被宰割的悲剧,最后向那些正在呜咽、呻吟、彷徨无计的狗子们,投了失望的一瞥,便匆匆离开了荒场。

呜呜的鸣声还是从后边传来,我有点悲戚。

世上有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有天赋的聪明,可是这聪明只用于对主子的愚忠;却没有合群自卫的习惯。

狗子们的结局我已经看见了:

跟黄狗和癞皮的黑狗那样,一例的,分别的宰割,直到最后一匹。

我恍惚参观了人间地狱的一面。

天色显得更灰黯,昙云

压得低低的,恐怕就要下雨了。

【注】本文作于1935年。

(1)下列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详细描写了围观这场“屠杀”的看客们的神情和心理,写出了看客们内心的麻木,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缺少同情与敬畏。

B.小说对一只黄狗进行了特写。

黄狗的“后退”“挣扎”与杀狗汉子的“从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汉子的残忍

与无情。

C.作者说“投了失望的一瞥,便匆匆离开了荒场”,表明这场屠杀没能满足作者的好奇心,所以作者很失望。

D.这篇小说在场景描写上既有对远景的粗笔勾勒,又有对近景的工笔细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E.小说中写了狗的“悲愤的绝叫”,还写了地上“堆着十几匹血痕狼藉的狗尸”,又说“我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血腥”,作者调动听觉、视觉和嗅觉,描画出了一副极其惨烈的杀狗图。

(2)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描写了一群被关进“狗牢”并惨死的野狗,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野狗的主要特点。

(6分)

(4)小说取名“狗难”,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标题有何寓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

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本我行我素地开采石油,与别国签订合作协议,明目张胆抢劫我南海财富,国内早已民怨沸腾,加上美国一系列挑衅性的军演,更让中国有志之士义愤填膺。

B.刘和珍等人是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

C.我校元旦晚会上,各班精彩的表演令现场观众拍手称快。

D.之前,某台湾领导人曾说台湾和大陆是“国与国”关系,并说这代表“民意”,企图将自己装扮成梁上君子,真是无耻至极。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的录取人数不同造成的。

B.自国际奥委会决定将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南京市以来,当地政府着力建造地铁轨道交通,希望以此进一步整治老城的综合环境。

C.为了防止破拆过程中被困人员不再一次受到惊吓,消防官兵一边积极施救,一边对车内被困人员进行安慰。

D.目前,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和万吨级示范工程,成为完全掌握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1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高尚而有情趣的朋友最理想。

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又有情趣的人,①,交往愈久,情感愈深。

譬如新鲜的水果,②,其味其效,可谓一举两得。

A.①人们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B.①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C.①人们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D.①使人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17、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15字。

(6分)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三甲运载火箭送入绕地轨道,然后要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约7天,做三次大的轨道运动,在获得足够的速度后,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飞行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此时,卫星要进行减速制动,以让月球捕获探测器,随后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让“嫦娥一号”最终变为环月飞行的圆轨道卫星。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寻找,寻

找知音,寻找对手,寻找真理,寻找精神家园……寻找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进取,是为了渴望而探索;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

请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内容健康向上。

(3)书写工整规范。

(4)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玉尖枫)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2、C3、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解析】 烈:

功业

5、C【解析】 名词作状语,其他为使动用法。

6、B【解析】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7、(10分)

(1)(4分)(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

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响应他,(很多人)背负着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

(“云”“响”“赢”“景”字共4分,句意1分)

(2)(3分)(又派遣)良将手持硬弓,驻守要害之处,派遣忠实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执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呵问他是谁)。

(“劲弩”“信臣”“精卒”“利兵”4分,句意1分)

8、写了落日、(玄)猿、(秋)霜、大雁,(2.5分)共同构成一幅秋景图,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

(2.5分)(意思对即可)

9、抒发了作者身逢战乱、年老多病的哀伤,(2分)漂泊异乡,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2分)对国家社会处于动荡的感伤与忧虑。

(2分)(一个方面2分,三方面都答对,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

(1)孤舟一系故园心

(2)一夫当关

(3)千载琵琶作胡语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同是天涯沦落人

(6)只是当时已惘然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分)AC(A、并没有详细描写看客们的神情,也没有心理描写。

C、作者的失望是针对狗群的胆小懦弱,并非没能满足好奇心。

(2)(6分)①渲染了阴沉压

抑的气氛(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而冷酷的氛围)。

②为下文狗的惨死作铺垫。

③暗示社会环境。

④与结尾的环境描写相呼应。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3)(6分)①胆小懦弱,不敢反抗。

②彷徨无计,惶恐不安。

③不合群,不团结。

(每点2分)

(4)(8分)①“狗难”意味着狗的受难,揭示了本篇小说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即野狗被惨烈的杀害;②“狗难”是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国民性格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懦弱而又不团结的国民的批判;③“狗难”也即生命的受难,作者对众多看客围观狗的惨死而无动于衷表达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对人们漠视生命的态度给予批判。

(答出一点3分,答出2点6分,答出三点8分)

4、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

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

【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

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