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622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docx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

(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

施工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20日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

施工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位于学府路规划道路正下方,穿越哈南铁路桥,避开了铁路桥桩基。

隧道中心线与规划道路基本平行。

道路两侧为农科院、农科院试验田、哈达水果批发市场、民宅等科研及民用设施,最近处距区间隧道30m以外,正线隧道施工对其影响甚微。

1.1区间隧道工程地质

本区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①)、粉质粘土(②)、粉质粘土(②—1)、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③—1)、粉质粘土(③—2)、粉质粘土(④)、粉质粘土(④—4)。

现将各土层描述如下:

1)第四纪全新世人工堆积层

杂填土(①):

杂色,由砖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松散~中密。

0.0~0.5m多为柏油路面。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30~4.10m。

2)第四纪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地层

粉质粘土(②):

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介于0.80~13.90m。

粉质粘土(②—1):

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6.20m。

粉质粘土(③):

黄~黄褐色,层状分布,钙质呈斑点状或菌丝状出现,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

该层分布于场地南部,层厚介于0.70~18.50m。

粉质粘土(③—1):

黄~黄褐色,呈透镜体状产出,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13.20m。

粉质粘土(③—2):

黄~黄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15.20m。

3)第四纪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地层

粉质粘土(④):

黄~黄褐色,灰褐色,层状分布,受铁质浸染,并可见铁锰质结核,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50~22.80m。

粉质粘土(④—1):

黄褐、灰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6.20m。

细砂(④—2):

黄色、土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中密。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2.90m。

粉土(④—3):

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3.20m。

粉质粘土(④—4):

黄~黄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

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北部,最大揭露厚度14.20m。

4)第四纪更新统下荒山组地层

粉砂(⑤):

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饱和,中密~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4.40m。

粉质粘土(⑤—1):

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00m。

粉土(⑤—2):

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10m。

中、粗砂(⑥):

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夹层,稍湿~饱和,中密~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度介于0.60~31.20m。

粉质粘土(⑥—1):

黄色、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3.20m。

粉土(⑥—2):

黄色、黄褐色,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1.10m。

粉质粘土(⑦):

黄色、灰黄色、灰褐色,受铁锰质浸染,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

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5.20m。

中、粗砂(⑥):

黄、灰黄、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偶含少量角砾,混砾结构,局部含薄层粘土,稍湿,饱和,密实。

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度介于1.00~13.90m。

1.2隧道隧址水文地质

本区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地层内,水温12~14℃。

含水层主要为孔隙潜水,稳定水位标高约108.84~114.13m,埋深30.50~64.90m。

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区间施工不会产生影响。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河流侧渗和大气降水。

除此之外,局部地段尚存在上层滞水,赋存在粉质粘土层中,分布不连续。

地下水主要由松花江侧渗和大气降水补给,丰水季节水位将有所上升,水位变幅约2米左右。

根据沿线所取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对钢结构有弱腐蚀。

1.3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方法。

主要施工步骤包括:

在区间中部合适位置设施工竖井一座,由施工竖井向两端车站施工区间隧道,区间隧道断面包括单线单洞标准断面和存车线断面,联络通道断面、区间施工通道断面,主要断面施工步骤如下。

1)单线单洞隧道

采用台阶法开挖,循环进尺长度0.75~1.0m,施工步骤为:

①施工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

②环状开挖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

③环状开挖下半断面,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

④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

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2)喇叭口段隧道

隧道采用交叉中隔壁法,循环进尺长度0.5~0.75m,施工步骤如下:

①施工左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左侧上、下导坑。

②施工右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右侧上、下导坑。

③待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沉降和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紧密结合。

④合理控制拆除步长,拆除洞内临时支护。

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

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3)四联拱隧道

四联拱隧道采用双侧壁+中导坑法施工,循环进尺长度0.5~0.75m,施工步骤如下:

①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

②自上而下开挖左右侧壁及中导坑,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拱部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

③合理拆除左右侧洞及中洞内临时支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灌注两侧洞及中洞内边墙、拱部二次衬砌及隔墙。

④自上而下开挖间隔内导航,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

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

⑤架设型钢支撑,分步拆除临时支撑,施作二次衬砌使仰拱、拱部、边墙封闭成环,在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1监测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工程的监测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

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由于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人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地铁区间隧道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新的工程将出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和结果,这些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先进的、准确的、可靠的手段来加以认识。

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

客观的说,目前隧道工程的设计尚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的状态,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施工步骤的实施、施工工艺的采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的意见。

3)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

在施工中,通过对周边土体和建(构)筑物的全面系统监测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有利于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

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

通过对围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以及周边土体等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和再分析,了解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的经验。

2.2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S199920-201-S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

3.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本监测方案制定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原则;(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5)与施工相结合的原则;(6)经济合理原则。

3.2监测的主要内容

对于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的监测项目的内容包括:

(1)地表及支护状况观察

(2)管线沉降监测;(3)地表沉降监测;(4)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5)轨高差监测;(6)股道沉降监测;(7)铁路桥桩基沉降监测;(8)拱顶下沉监测;(9)水平收敛监测;(10)围岩压力监测;(11)钢筋应力应变监测;(12)隧底隆起监测。

四、监测方案实施

4.1监测项目设计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地面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施工干扰大;地下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交错布置,周边建筑密集,施工环境十分复杂。

因此,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

为此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须对其进行施工监测与反馈工作。

本监测主要对象有:

周围环境(包括建构筑物、管线、地表等)、支护结构(包括暗挖衬砌)、围岩地质体(包括围岩土体)。

包括:

重要建筑物、各种雨污水管线、暗挖衬砌支护结构、隧道周边土体。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隧道监测项目表表4-1

序号

监测项目

仪器和工具

精度

测点布置

观测频率

备注

1

地质及支护观察

观察、描绘

--

开挖后、初支后、二衬完成后

随时观测

2

水平收敛

YD-SL-1钢尺收敛仪

1.0mm

纵距<5m,每个导洞一条测线

<(0-2)B时,1次/天;(2-5)B时,1次/2天;>5B时,1次/7天;基本稳定以后,1次/月。

3

拱顶下沉、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m

4

地表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沿隧道中线设置纵距<5m;在代表性地段设置横断面

5

建筑物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布设,建筑物的四角

6

地下管线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管线接头

7

围岩压力

钢弦式压力盒,XP02型振弦式频率接收仪

≤0.5%F·S

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

8

钢筋应力应变

钢弦式钢筋计,XP02型振弦式频率仪

≤0.5%0F·S

初支钢架、二衬钢筋,支座、跨中、拱腰部位,间距15m

9

轨高差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0

股道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1

铁路桥桩基沉降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2

隧底隆起

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m

>5B时,1次/周

注:

B为隧道断面宽度

4.2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

4.2.1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

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

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2

等级

相邻控制点点位

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

±3.0

〈150

±1.8

≤1/70000

按三等三角测量进行

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

2)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等有关规范的要求,沉降监测观测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按照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作业,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3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

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0

±0.30

0.60√n

0.8√n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

n为测站数。

4.2.2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

土质隧道施工中的安全巡查目的是:

了解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土层的地质条件和变化;为判断土质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地表开裂情况,掌子面附件喷混凝土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

安全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面地质描述、支护结构的支撑效果和地表开裂沉降情况。

对每个施工工作面设置专职安全员,在每次隧道开挖后,立即观察情况及有关现象,按要求及时记录整理。

1)隧道工作面土性参数、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和描述,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

2)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和已成洞的支护效果观察包括:

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喷混凝土层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是否有底鼓现象;锚固效果,喷层开裂部位、宽度、长度及深度,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防水效果等,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下来。

观察中,如有发现异常现象,详细记录发现时间、距开挖面的距离以及附近测点的各项量测数据。

4.2.3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

隧道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的反映,量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

隧道内水平收敛、拱顶下沉以及隧底隆起观测点的布置与地表沉降观测点在同一断面上,断面间距5m。

测点加工时应保证测点与量测仪器连接光滑密贴。

埋设时保证测点锚栓与围岩或支护稳固连接,变形一致,并统一编号,做好明显警示标志,防止人为损坏。

测点尽量靠近开挖面布置,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埋设测点,以测得开挖后的变形,离开挖面不得大于2m,在每环初次支护完成24h以内,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记录初次读数,以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读数。

水平收敛采用YD-SL-1钢尺收敛仪进行量测,拱顶下沉和隧底隆起采用精密水准仪结合铟钢尺量测,量测精度为1mm。

4.2.4地表下沉

浅埋隧道开挖时会引起地层的沉陷而波及地表,因此对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的观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观测了解:

(1)地表沉降的范围以及沉降量的大小;

(2)地表沉降隧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3)地表沉降的稳定时间。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其测量精度为±1mm。

沉降观测首先应布设基准点。

本工程根据设计文件、规范、有关资料和现场具体情况,在施工前进行观测基准点的布设。

利用先期已经布设的水准点布设工作基点,形成比较系统的水平位移观测网。

基准点布置在远离隧道施工沉降区不小于30m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面上,且保证相邻点位的通视,布设基准点时可利用设计院的原始基准点。

沉降观测一般采用闭合路线或附和路线进行,便于往返较差,也利于基准点稳定性的检测。

一般在基准点无破坏、移动的状况下,每3个月至5个月作一次基准点稳定性检测,以保证量测数据的精度要求。

利用基准点按设计要求和规范及现场情况在隧道影响范围内布设测点,沿隧道纵向开挖洞室中线每5m布设观测点,并选择代表性断面布设横断面,测点间距根据洞室间距而定,横向间距范围为2~5m,隧道中线附近密些,远离中线处疏些;在洞口浅埋段、围岩地质条件变化段加密观测。

暗挖区间地表沉降观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4-1

监测点埋设时,对于一般地段测点埋设时,要使其下部置入原状土层中,周边用水泥砂浆填实;在进行路面上测点埋设时,测点与路面间应设置隔离层,采用取芯钻钻孔,利用水泥砂浆把测点下部锚入土层中,上面加护筒,填沙的办法以确保测点与下部土体固结与上部路面分离。

待测点完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量。

①沉降监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配以铟瓦尺进行测量。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应定期鉴定和检校并合格。

观测应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和转点尺垫。

②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且稳定后进行。

③水平位移以四等导线测量等级进行观测。

4.2.5建筑物沉降监测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周围建筑物距离比较远,都在30m以外,地铁施工对其影响甚微。

需做沉降监测建筑物为在农科院站附近的人行天桥,在桥墩上布设沉降点4处。

4.2.6地下管线沉降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管线较多,且大部份位于主道两侧的辅道上,西侧需要监测的主要是直径1000mm和直径600mm的给水管,东侧需要监测的主要是直径1000mm的给水管和直径325mm的燃气管道。

埋设测点时,应根据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监测点。

监测点分直接监测点和间接监测点。

布点原则是对位于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一般情况按管线单位要求布设在管线设备上(井盖、阀门、抽气孔等);间接测点是将管线测点做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影响范围内的管线进行监测。

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根据管线具体情况,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专家及管线单位意见后确定。

因城市管线铺设时间、管线基础、管线材质等多种多样,确定其变形控制值比较困难,因此施工中需要根据肉眼观察与数据对比,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反映,并加强监测。

4.2.7铁路桥变形监测

区间隧道穿越哈尔滨南站9座桥梁,对铁路桥的监测是本工程的一个监测重点。

需要监测的内容包括:

铁路桥桩基沉降、股道沉降和轨高差。

点位结合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

铁路桥监测拟采用信息化监测技术,专项监测方案待设计文件确认后单独编制。

4.2.8围岩压力监测

围岩压力监测使用土压力盒监测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性态,为支护结构的优化和围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基本资料。

每个测试断面共布置24个压力传感器,埋设时应保证压力盒垂直于喷层层面并同喷层轴力方向平行,为减小喷层受偏心荷载,喷层布设于喷层厚度中部,埋设后将压力盒的电缆线引出统一编号,并量测压力盒的初始读数。

安装前测得压力初始值,喷层封闭后12h后测得基准值。

在掌子面通过安装点之后到二次衬砌通过时进行观测;掌子面2.0D之间,每天测读l次;2.0D之后至二次衬砌前每两天测读1次,5.0D之后每周测读一次。

观测采用数显应力振弦仪。

每次观测前后,在现场应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长期测量时,应定期进行率定,以保证仪器的测试精度。

4.2.9钢筋应力监测

(1)钢筋应力监测的意义

钢筋应力监测以钢筋计作为轴力量测传感器。

钢筋计为振弦式传感器,其原理为:

钢筋计受拉或受压均会引起传感器内的振弦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受力大小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求得钢筋计所受轴力的大小,其关系式如下:

其中,

—轴力值(kN),正值轴力为拉力,负值为压力;

—轴力为零时的频率(Hz);

—量测频率(Hz);

—传感器标定常数(kN/Hz2)。

(2)埋设部位及里程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暗挖隧道钢筋应力计选择典型断面进行布设。

(3)埋设方法

衬砌结构钢筋受力量测采用GGLJ-25型钢筋应力计,可测拉应力,也可测压应力。

接收装置为GSJ-2A型智能检测仪。

在同一个格栅支撑上选择截面受拉,受压最大及拐点部位埋设。

应力计的安设将所测受力主筋相应部位截去与钢筋应力计等长的部分,采用帮条双面焊将钢筋应力计与主筋焊成一整体。

将钢筋应力计的电缆线统一编号,并测初始读数。

4.2.10竖井旁通道变形监测

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施工竖井采用矩形断面,竖井深度为30.902m,内净空为4600mm×6000mm。

在井口处设有安装塔架的锁口圈。

锁口圈外尺寸为7400mm×8800mm。

为保证竖井的安全,在竖井周围设有锁口位移、锁口沉降、地表沉降和净空收敛4类监测点。

锁口位移和锁口沉降结合布置,布设在各边中点,距离锁口圈内边700mm,共布设5处,其中两处布设在角点。

地表沉降点布设4排,布设在竖井各边中点,排间距3000mm,第一排与锁口沉降间距2500mm,受场地限制,地表沉降点共布设11处,其中两处布设在立柱上。

净空收敛共设3个断面,每个断面两条收敛线。

横通道内水平收敛、拱顶下沉以及隧底隆起观测点结合隧道测点布置,断面间距5-10m。

测点尽量靠近开挖面布置,以测得开挖后的变形,离开挖面不得大于2m,在每环初次支护完成24h以内,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记录初次读数,以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读数。

量测周边位移及拱顶的沉降可为判断施工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

竖井断面布设2条收敛线,横通道断面布设2条收敛线、一条拱顶沉降线。

如下图所示。

竖井、横通道测点布置示意图图4-2

4.3施工监测步序

1)初始值观测

各种监测仪器的计算均为相对计算,所以每台仪器必须有个计算基准值。

基准值也就是仪器安装埋设后,开始工作前的观测值。

基准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

①以初始值为基准值;②取首次测值为基准值;③以某次测值为基准值。

基准值确定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以后资料分析的正确性,由于确定不当会引起很大的误差,因此基准值的确定必须考虑仪器安装埋设的位置、所测介质的特性、仪器的性能及环境因素等,然后从初期数次观测及考虑以后一系列变化或情况稳定之后,才能确定基准值。

(1)表面变形观测基准值

变形观测包括位移观测和沉降观测。

变形观测是以工作基点为准,观测测点的坐标值或高程,工作基点须建在不受变形影响的稳定基岩上,其坐标值或高程是观测其它测点坐标的基准,点位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须定期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如坐标值或高程发生变化应对观测值进行修正。

测点的基准值是在测点埋设后7天首次观测结果,经过平差计算得出的坐标值为基准值。

(2)测斜仪基准值

待测斜导管安装埋设的回填料固化后(一般7天后),确定基准值,须经三次以上的稳定观测,每两次的测值差不低于仪器的精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3)位移计和应力计基准值

仪器安装埋设后,待灌注的水泥砂浆初凝(24h以上)后,开始观测确定基准值,应连续观测三次读数,其差小于1%(F.S)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2)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常列为监测工作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开挖、支护和周边环境变化等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意想不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等,这些都是稳定分析时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