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知识扫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42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2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摄影知识扫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知识扫盲.docx

《摄影知识扫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知识扫盲.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影知识扫盲.docx

摄影知识扫盲

锐度

锐度

  锐度,有时也叫“清晰度”,它是反映图像平面清晰度和图像边缘锐利程度的一个指标。

  如果将锐度调高,图像平面上的细节对比度也更高,看起来更清楚。

比如,在高锐度的情况下,不但画面上人脸的皱纹、斑点更清楚,而且脸部肌肉的鼓起或凹下也可表现得栩栩如生。

在另一种情况下,即垂直方向的深色或黑色线条,或黑白图像突变的地方,在较高锐度的情况下,线条或黑白图像突变的交接处,其边缘更加锐利,整体画面显得更加清楚。

因此,提高锐度,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清晰度,这是人们需要的、好的一面。

  但是,并不是将锐度调得越高越好。

如果将锐度调得过高,则会在黑线两边出现白色线条的镶边,图像看起来失真而且刺眼。

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块面图像上,图像就会显得严重失真,不堪入目。

比如,这种情况出现在不大的人脸图像上,就会不但在人脸的边缘出现白色镶边,而且在发际、眉毛、眼眶、鼻子、嘴唇这些黑色和阴影部位边上出现白色镶边,看起来很不顺眼。

可见,锐度太高虽然提高了清晰度,但又会使图形走样,同样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为了获得相对清晰而又真实的图像,锐度应当调得合适。

  一般的来说,尼康相机的锐度高些,佳能的柔些。

各有千秋,看需要了。

  其中电视的菜单里也有锐度这个选项,范围是0-100。

你要是调到60以上屏幕会显示的很“白”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调到30以下那视觉上也不是很好,建议调节范围在30-50之间。

概念

  在摄影领域,锐度用来表示图像边缘的对比度,一种更加明确的定义是锐度是亮度对于空间的导数幅度。

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高锐度的图像看起来更加清晰,但是实际上锐度的增加并没有提高真正的分辨率。

  事实上,在摄影领域,镜头的高锐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画面的视觉效果变得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对比的提高,又会将一些原本并不讨好的主要细节进行放大,并覆盖次要细节,造成实际细节的下降和层次的缺失,例如在人像摄影当中,过高的锐度使得人皮肤的小疤痕、疙瘩被放大凸显(也就是比实际肉眼看上去的更加明显),从而造成面部的粗糙和干涩感,因此,在人像摄影过程中,应选择锐度适中的镜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锐度。

  另外,人为通过软件增加锐度也是有代价的,在过度锐化之后,大多数观察者会看到分离的边界,并且感觉在线段周围有一明一暗的光晕存在。

对比度

对比度相关概述

  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范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好的对比率120:

1就可容易地显示生动、丰富的色彩,当对比率高达300:

1时,便可支持各阶的颜色。

但对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现今尚无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对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识方式还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ANSI对比度测试图

  对比度对视觉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对比度越大,图像越清晰醒目,色彩也越鲜明艳丽;而对比度小,则会让整个画面都灰蒙蒙的。

高对比度对于图像的清晰度、细节表现、灰度层次表现都有很大帮助。

在一些黑白反差较大的文本显示、CAD显示和黑白照片显示等方面,高对比度产品在黑白反差、清晰度、完整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相对而言,在色彩层次方面,高对比度对图像的影响并不明显。

对比度对于动态视频显示效果影响要更大一些,由于动态图像中明暗转换比较快,对比度越高,人的眼睛越容易分辨出这样的转换过程。

对比度高的产品在一些暗部场景中的细节表现、清晰度和高速运动物体表现上优势更加明显。

  在对比度调节方面,各产品的处理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产品的对比度调节范围非常小,而且调节过程中更多地偏向于改变图像亮度(增大高亮区域的亮度)。

而有些产品的对比度可调范围非常大,不同调节值对于图像的对比度效果差距也比较大,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显示内容调节对比度,以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

也有一些产品对比度调节与亮度调节的差异不大,对比度调节可以辅助进行亮度调节。

对比度的实现同样与投影机的成像器件和光路设计密切相关,对于液晶投影机来说,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液晶板的像素透光率与阻光率,这个差值越大,投影机的对比度也越大。

  色饱和度表示光线的彩色深浅度或鲜艳度,取决于彩色中的白色光含量,白光含量越高,即彩色光含量就越低,色彩饱和度即越低,反之亦然。

其数值为百分比,介于0-100%之间。

纯白光的色彩饱和度为0,而纯彩色光的饱和度则为100%。

色饱和度受到屏幕亮度和对比度的双重影响,一般亮度好对比度高的屏幕可以得到很好的色饱和度。

影调

  影调yǐngdiào

  景物的明暗关系表现在影象上的明暗层次,是构成影象的基本因素。

是造型处理、画面构图、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

  摄影画面,由于影调的亮暗和反差的不同,分别以亮暗分为亮调、暗调和中间调;以反差分为硬调、软调和中间调等多种形式。

在影片中,这些影调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影调的总倾向:

基调。

  影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积极影像影调的构成。

  在电影摄影中,影调的形成与各个造型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根据影片的题材、类型、情节、片段、人物、美学倾向等综合要求来决定的,并考虑到画面运动时影调的细微变化,以及镜头之间衔接时的色彩、影调和节奏关系。

 

反差

基本解释

  1. [contrast]

  2. 照片、电视画面等上面黑白对比的差异

  3. 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的差异程度

详细解释

  1. 照片、底片或景物等黑白对比的差异。

概述

  【光学】

  指负片或照片上的明暗对比的术语。

明暗对比大,则说明反差大。

当反差大时,说明照片是硬调的。

  指感光材料明暗对比度的大小。

景物中不同部分亮度变化的大小为景物反差;影像中各部分密度变化的大小称为影像反差,影像密度随景物曝光量对数变化的关系称为感光材料的反差。

  反差指景物或影像中各部分明暗对比的差异程度。

分景物反差和影像反差两种。

前者指景物中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比或对数差;后者是影像中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之差。

两者间密切相关。

一幅优良的遥感影像,其影像反差应能正确反映被摄景物的原有反差。

这个关系用反差系数来表征。

当反差系数为1时,表明影像反差等于景物反差;反差系数<1时,影像反差小于景物反差;反差系数>1时,影像反差大于景物反差。

反差系数是感光材料特性之一,是正确选择感光材料的依据。

影像反差是反映遥感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良好影像反差的遥感影像,有利于影像的分析、判读。

影响影像反差的因素很多,如景物本身反差、遥感器光学系统质量、大气蒙雾、感光材料特性、曝光量和摄影处理等。

故在遥感影像处理中,不论光化学处理或数字图像处理,均可采用反差增强或反差扩展技术,用提高影像反差来改善影像判读质量。

  【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定量测定采用摄谱分析法时,需用感光板照相记录并冲洗制作乳剂特性曲线,该线直线部分的斜率称反衬度。

它是感光板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曲线的正常曝光部分,曝光量的对数和黑度之间即为直线关系。

 

宽容度

  latitude

  胶片所能正确容纳的景物亮度反差的范围。

能将亮度反差很大的景物正确记录下来的胶片称为宽度大的胶片,反之则称为宽容度小的胶片。

一般说来胶片的宽度应该是越大越好。

宽容度小的胶片,常会使景物明、暗部分在影像上得不到正确反映,损害影像的真实性。

此外还有在使用上的曝光宽容度、显影宽容度等,都是指使用中的允许范围。

  是指感光材料按比例正确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被摄景物表面由最这部分至最暗部分的差别,可以用明暗间的比例数字来表示。

假设:

景物最亮部分比最暗部分要明亮50倍,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字是1:

50,这就是景物的明暗差别。

感光片所具有的正确表现被摄景物明暗差别的能力,即为感光材料的宽容度,通常也称为曝光宽容度。

  黑白胶片的宽容度是1;128左右,彩色负片的宽容度在1:

32~64左右,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仅为1:

16~32左右,相纸的宽容度大约在1:

30左右。

  在摄影曝光中,使用宽容度较大的感光胶片去拍摄亮度差较小的景物,即使曝光量稍微多一些或少一些,对底片密度的影响不大。

从实用的角度来讲,感光胶片的宽容度越大,对曝光控制越有利。

  曝光与感光胶片宽容度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宽容度等于景物亮度范围

  当感光胶片宽容度等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亮度范围正好与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相同,在曝光上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余地。

如曝光稍有出入,即会使明亮部分或阴暗部分的层次受到损害。

  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范围

  当感光胶片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这度范围超过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在曝光上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通常是在可容许的范围内,选用最低曝光量作为曝光标准,这样所获得的底片密度达到最低曝光量的标准,印放照片或拷贝正片均可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

在胶片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范围的情况下,摄影曝光量的控制即使略有出入,也不会影响到景物明暗层次的再现。

  宽容度小于景物亮度范围

当感光胶片宽容度小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亮度范围远不及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范围,在曝光上很难控制,要想全部记录下景物的明暗比例是不可能的。

一般来说,这时应按被摄主体的不同情况,选择曝光的侧重点,以被摄景物主要部位的亮度来作为曝光的基准,兼顾到其他部分的层次。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的曝光,势必要损失相当一部分的亮度范围的层次,其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曝光侧重点,所损失的只是次要部位的一些层次。

 

色相

  

色相定义

  颜色测量术语。

颜色的属性之一,借以用名称来区别红、黄、绿、蓝等各种颜色。

  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

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

  色相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在测量颜色时,可用色相角H及主波长λd(nm)表示。

在聚合物中为根据色的XZY系列表示的主波长和补色主波长相对应的色感觉。

一般高聚物本身在熔融态下与标准色系溶液比较,与其一致的颜色标准号称作色相数,由于高聚物种类很多,标准色系也很多。

常用标准色系都是按国家标准规定方法配制。

从光学意义上讲,色相差别是由光波波长的长短产生的。

即便是同一类颜色,也能分为几种色相,如黄颜色可以分为中黄、土黄、柠檬黄等,灰颜色则可以分为红灰、蓝灰、紫灰等。

光谱中有红、橙、黄、绿、蓝、紫六种基本色光,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出约180种不同色相的颜色。

 

色阶

色阶level

  色阶是表示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色彩指数,在数字图像处理教程中,指的是灰度分辨率(又称为灰度级分辨率或者幅度分辨率)。

图像的色彩丰满度和精细度是由色阶决定的。

色阶指亮 

  度,和颜色无关,但最亮的只有白色,最不亮的只有黑色。

色阶的作用

  在photoshop中可以在调整面板中使用色阶,或使用快捷键“ctrl+L”呼出色阶对话框。

  色阶表现了一副图的明暗关系。

如:

24位色的RGB空间数字图像,分布用2^8(即256)个阶度表示红蓝绿,每个颜色的取值都是[0,255],理论上共有256×256×256种颜色。

当然,显示装置不一定能充分表达出所有颜色的区别,肉眼也不能区分有些阶度。

比如,对比度不佳的液晶显示器,可

  

  能会把RGB(12,12,12)的颜色跟(13,13,13)显示得一样,或者即使显示有区别肉眼却看上去他们都是黑的。

  色阶图只是一个直方图,用横坐标标注质量特性值,纵坐标标注频数或频率值,各组的频数或频率的大小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的图形。

可将各种类型的数据绘制成此图表。

在数字图像中,色阶图是说明照片中像素色调分布的图表。

  就像我们可以用图表表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我们也可以绘制影像中像素“亮度”的图表。

计算机可以计算影像中具有特定亮度的所有像素数目,然后用图表表示此数目。

  色阶是表示数字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色彩指数。

图像的色彩丰满度和精细度是由色阶决定的。

例如显示屏产业的标准有256色、4096色、65536色。

  在图像处理中,调节色阶(level)实质就是通过调节直方图来调节不同像素值的大小来改进图像的直观效果。

还以第一段中的两个RGB值为例,原图像中差别很小,可以通过程序或者软件把(12,12,12)与(13,13,13)的区别拉大成(2,2,2)和(33,33,33),这样就能观察出图像中的细节了。

构图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

  【构图】造型艺术术语。

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

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构图

  composition

  在摄影作画方面,多用于与画面组成相同的意思。

一、构图的来历

  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做构图学。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

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

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研究构图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从实际而言,一副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

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

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副作品不知所云。

二、构图的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

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

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

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

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

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

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

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

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

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

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

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

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

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

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

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

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摄影师而言。

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

如:

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二是色彩的对比。

如:

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

如:

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

  3、关于视点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

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

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

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

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

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

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

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

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

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比人眼看到的更为准确。

有时用人眼看时,感觉不到相差的距离,似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但拍成片子后远一点的物体就显的小了许多,这是因为透视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知道了透视的原理,就可以充分发挥透视的作用了。

如果想把物体拍大,只要将拍摄物体靠近相机;如果想把两面拍的大一些,使画面显的辽阔,就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想把物体拍出立体感,可以把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

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

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如果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视点,画面就分散了,作为观众就不知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何处了。

画面上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是摄影与绘画在构图上的最根本的区别。

绘画讲的是散点透视,而摄影只能有一点,不然摄影的构图和画面就会乱。

在摄影作品中出现两个视点,大致有下列情况;一是把高大的物件放在画面中央,由于透视的关系,延伸线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造成了画面的分割;二是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多种活动,形成了多个中心;三是在选择前景时没有留意物体延伸线的方向,不是相呼应,而是背道而驰,这在视觉上也会形成画面的分割感。

三、构图的特殊性

  摄影构图的特殊性,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为两步;一是选择角度拍摄,二是照片的剪裁。

摄影构图的这种特殊原因是由于相机的局限造成的,照相机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就构图方式而言,只有两种,一是长方形,二是正方形。

对于取景而言长方形的构图优越性大一点,较好处理,而正方形的构图拍出的照中不分横竖,想拍横构图或竖构图的画面不剪裁是办不到的。

就是长方形构图的相机,由于在拍摄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也难免会在构图时把不必要的物体摄入镜头,影响画面的美观。

要去掉这些东西,同样得通过照片的剪裁才能办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知道了摄影构图的特殊性,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按快门之前先把构图确定好,是拍竖画面还是横画面,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拍摄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表现的主题上。

如果照片拍出后个人认为有那么一点在构图上的不满意,便可以通过剪裁使画面更为满意,但在拍之前还是要做到多练,多拍,这样便会在心中有了一定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熟能生巧。

懂了构图的原理,并不等于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熟练了构图后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下苦功练习最后才能得心应手。

不管用什么办法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练得久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各种各样的构图。

当你置身现场拍摄时,相应的构图就会自动跳出来供你选择,这就是多练的结果。

除了自己多做练习之外,还要多看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

不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摄影作品,多看别人的构图,琢磨别人的构图构想,还可以多看电影,电视,MTV等,都是一种直接的借鉴。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规矩,也就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这三条。

但由于摄影者的艺术修养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变化不一的。

客观法则是不能违背的,但懂得法则的人却不会被法则所束缚。

书法家林散之就说过:

守墨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

这里讲的应从有法求无法,就是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意识,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约束,张扬摄影创作的艺术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同风格,不同张力的表现自我,表现艺术风格,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构图方法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

在绘画中,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谢赫《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

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

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

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

明代谢肇润税:

'市故事便立意结构。

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

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

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再分条叙述。

  三远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清之子远,现分述如下。

  一、高远

  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做岸兀立。

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

但是书中的措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

怎样把象千例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

刘未对宗炳在历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例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

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日》,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

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

  画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二、深远

  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

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

《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