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14968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_1篇(共6页)3900字.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出于这篇文章,就是出于孟子之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要想成大事,担大任,就要先学会吃苦,经受痛苦的磨炼。

相反,如果你富贵了,也要有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是人类担大任的不二法门呀!

  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之权,长期在忧患中集结力量,让自己更加强大,最终打败武后,夺取政权,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

之所以他会成功,就是因为他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皇帝。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只有存在忧患意识,才能临危不惧。

  开辟农民起义道路的领导者陈胜是个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但正是因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现在的荣华富贵,根本没忧患意识。

结果秦朝的军队主动出击,陈胜豪无防备,就因兵败而失败了。

俗话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陈胜并没有忧患意识,也没有看到近忧,所以他失败了。

  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最终推翻王莾政权,建立东汉。

他在贫苦中早已锻炼了心志,正是因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话说:

&;天有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处处存在忧患意识,防范于未然,才能有备无患,最终走向成功。

忧患意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忧患意识时刻记在心里,你一定可以永攀学习高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初中语文六册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历来都把这篇短文作为励志类的文章,激励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

教参上的分析是这样的:

本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固然可以,但并不是孟子的本意。

孟子好辩,注重逻辑,这是公认的事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告子下》的最后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论述的应该只是一个问题:

个人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为了方便论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面: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由前文六个事例得出的结论,还是对这六个人被&;发&;被&;举&;之后所做事情的概述?

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课文开头的六个排比句分别指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发&;或被&;举&;之前的身份,在被&;发&;或被&;举&;之前,舜是一个农民、傅说是一名建筑工人、胶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个政治犯、孙叔敖在海边隐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市场换来的奴隶,他们的出身都很卑微。

如果说是对前文的论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适合前面的所有人。

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得过去,种地、做建筑工人、做小生意、隐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饱饭、很劳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

但说他们&;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点说不通,难道这些人不满意自己的生活?

舜种地的时候、傅说修筑房屋的时候、胶鬲做着他的小生意的时候、孙叔敖在海边过着他的隐居生活的时候,整天报着鸿鹄之志,时刻想着成为王侯将相?

管夷吾与百里奚,这两个人动心忍性,还说得过去。

据《史记?

管晏列传》中记载,管夷吾这个人出身卑微,做过生意,当过兵,但都做得不好,后跟随公子纠。

但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过程中,公子纠败。

管夷吾作为囚犯本应被斩,后经鲍叔牙极力引荐。

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不但不斩他,还封他为相。

在管夷吾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

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到,在被&;举&;之前,动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

而且一个人被&;发&;或被&;举&;后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吗?

这也不一定。

历史上多少人被&;发&;或被&;举&;后,仍然名不见经传。

像赵匡胤这样黄袍加身以后就成为一代开国君主的人实在太少,很多黄袍加身的人最后落得个叛臣贼子、身死人首。

被&;发&;或被&;举&;只是给了你一个机会,这后面的路还很长,这路怎么走,能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这不仅需要个人的素质,更需要你作出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

因此这句话与前面的六个排比句应该都是对这六个人一生的概述,前六个句子讲他们出身卑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说&;上天把成就一番伟业的机会给了这些人&;,后面的句子概述他们被&;发&;或被&;举&;后历经磨难,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通过这些磨难,使他们的内心惊动、性情坚韧,竟然完成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伟业。

&;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讲更为合理一些。

&;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们成就的事业,也出乎&;发&;或&;举&;他们的人的意料。

这样讲,更能体现孟子的逻辑。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般的理解是: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按这样的理解,有点鼓励犯错误的意思。

难道错误也是成功之母?

一个总是犯错误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业。

这有点说不过去。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心情困顿、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振作。

这在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已经作了论述,如果还这样论述,显得重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通过自己的脸色或声音表现出来,别人才会了解。

如果不是这样,这些人又怎么能被&;发&;或被&;举&;呢?

这在第一段中这些被&;发&;或被&;举&;时,这些人的过人之处应该已经表现出来了,不然也不会被&;发&;或被&;举&;,这样的论述也显得多余。

对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我的理解是:

这些人在后来的成就伟业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但他们都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时,也会心情沮丧,但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是否满意,进而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与措施。

这样一来,文句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文本第一段是说这些人被&;发&;或被&;举&;后成就了一番伟业,紧接着孟子深入一层,论述他们为什么就会在被&;发&;或被&;举&;后成就了一番伟业?

这里有他们的主观条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

这些人在被&;发&;或被&;举&;后,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也会有心情沮丧的时候,但他们能够从中解脱出来,能够看到希望,他们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进而按规律或人们的意愿办事。

这是这些人成就一番伟业的个人因素,这一点尤为重要。

不然的话,每个人都会成就一番伟业,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普遍的理解是:

孟子由个人成就伟业谈到治理国家的问题。

而我认为,这仍然是谈论个人成就伟业的问题。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时间一久,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孟子在这里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来打了个比方,仍然是论述个人成就伟业的问题。

&;入&;是个人内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当于个人的主观条件、个人的过人之处,&;出&;是外部的艰难险阻,&;敌国外患&;就相当于成就伟业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样一来,这句话的理解是:

这正如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外没有邻国的侵扰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没有能够改正自己错误、没有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没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耐,没有成就一番伟业的各种艰难险阻,这个人就不会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这样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这一句话应该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是:

生死于忧患,生死于安乐。

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

艰难险阻能让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有过人之处的人成就一番伟业,如果安于现状,一个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这样的理解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念,我想这也许才是孟子要表达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