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23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docx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论文

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内涵及创新思考

摘 要:

旅游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当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法。

与以往给资金、给项目为主的“输血式”扶贫相比较,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辐射效应、丰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

旅游扶贫是国家进行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旅游扶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然而民族贫困地区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创新扶贫形式,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

旅游扶贫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区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比较效益分析

1.旅游扶贫的内涵。

“旅游扶贫”简单的说,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当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法。

它实质是一种指方向、教方法的“造血式”扶贫,与那种以投资金、给项目为主的“输血式”扶贫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经济发展的各大产业中,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

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就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带动相关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搞好当地的旅游产业扶贫工作。

由此可见,“以旅游促发展”是旅游扶贫最根本的内涵所在。

2.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比较效益分析。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实施了大量扶贫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

仅以全国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大省(云南、贵州、青海)为例,贫困人口由1995年2086万人下降为1999年的1185万人,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旅游业在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之一。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主动参与扶贫工作,开展了大量以旅游业带动经济贫困地区致富的相关扶贫计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地的实践证明,从旅游扶贫同其它扶贫方式的比较效益来看,旅游扶贫具有更强大的辐射效应、更丰厚的经济效益、更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其它扶贫方式无可比拟的。

(1)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更高,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实现从输血经济到造血经济的转变。

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蕴涵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民族贫困地区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

相对于工农业投资数额多、市场风险大来说,旅游扶贫投入则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投入产出比,具有很好的经济回报。

因影片《芙蓉镇》而一炮走红的湘西永顺县,原是一个典型“老、少,边、穷”的山区农业县。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漂流旅游资源和土家族少数民族风情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开发的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不二门公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等等。

自1985年开始,10余年来他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1。

旅游业的兴起使这些原本是需要国家拿钱出来帮助的村、县反过来向国家缴纳税金,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而且真正富裕了当地的百姓。

(2)旅游扶贫带动力更大,有利于推动民族贫困地区从单一开发走向多元开发。

旅游产业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求各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变以往其他产业的“单兵独进”为“整体联动”,变以往发展中的“一枝独秀”为“春色满园”。

湖北保康县是有名的贫困县,几年来,该县围绕旅游业中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相关产业,构建服务网络,开发特色产品,实现了产业优化调整。

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蓬勃兴起,绿色有机生态品牌一路走俏。

同时旅游业带动了当地商贸、交通运输以及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从1996年到2000年,全县经济被旅游业直接拉动平均增长了2.3个百分点,是同期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的2倍、10倍、15倍。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自1988年以来,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2元;旅游创汇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相应增加5.9美元,出现了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商业、旅游交通运输、集市贸易等行业的一派繁荣景象。

(3)旅游扶贫就业效应更高,有助于缓解民族贫困地区就业压力。

我国现有人口高达13亿之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保康县依靠旅游扶贫使3000余户,20000余人实现就业并走上了致富之路。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八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已解决1300万人就业,到2000年这支就业队伍已经扩大到2000万人,其间每年净增140多万个就业岗位。

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民族贫困地区解决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

(4)旅游扶贫外向性最强,有利于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

当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一种外来的刺激。

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整个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个促进。

湖南省永顺县的“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如在1995年举办第四届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期间,该县借助旅游戏台,高奏经贸笙歌,共与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厂商签订合同6个,引进资金350万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450万元,创利税570万元。

同时,还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1850万元。

3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社区的差距。

(5)旅游扶贫生态效益最好,有助于实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陲,是祖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而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小的产业,适度的旅游开发又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使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方面,发展旅游为当地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益,一部分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加强了对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为人们自觉行动。

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对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创新思考

现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不少处于“边学边干”的阶段,在民族贫困地区搞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与发展障碍,但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对当地情况分析到位,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路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观念创新。

在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

一是由于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

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

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民族贫困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

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因此,在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2.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

民族贫困地区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扶贫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

   3.总结旅游扶贫经验,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创新。

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工作就是摆脱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救济式扶贫和单一经济开发扶贫。

从旅游扶贫这项工作的具体内涵及意义来看,它在各种扶贫措施中无疑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及巨大的产业优势。

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开展了大量以旅游业带动经济贫困地区致富的相关扶贫计划。

这不仅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实践经验。

这些新思路和新的实践经验对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如广西甘河白裤瑶新村旅游扶贫项目采用了全新的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在这种“参与式旅游开发”中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农户三方分别以知识、资金、文化及劳力作为投资投入到旅游开发中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办旅游,将项目建设视为“自家事”。

该项目2002年10月竣工以来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和观光客。

民族贫困地区应认真总结各地旅游扶贫经验,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的旅游扶贫之路。

4.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实现投资创新。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投入。

不少地方实行了“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将一定时期内的景区收入,全部投入到景区的后续开发中,实现“滚动发展”。

有的地方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动社会各方面支援旅游开发,如河北赞皇县景区的公路、邮电、通讯、缆车等,就是县政府发动有关部门投资和社会集资建成的,景区8年来投入开发的6000多万元资金,由社会化渠道自筹和从各方面引进的占了98%,而国家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67%。

要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拓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投入。

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向社会全面开放旅游业投资,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三是向外资进入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

四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发行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建设债券、旅游企业债券、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

5.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产品创新。

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民族贫困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民族贫困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

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实施形象策划,实现营销创新。

以形象带促销是通过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有召力的旅游形象来集中概括民族地区的旅游特色,引起国内外旅游者的注意,并激发更多的旅游需求,而实现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客源的目的。

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至今尚处于后进状态,并非是缺乏旅游资源,而是缺乏宣传。

知名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民族贫困地区需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确立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知名度小、不为人知是劣势,但另一方面,反而更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优势,一旦包装宣传好,则更容易激发旅游者出游。

当前,民族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开发的投入规模远不能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

所以,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实施旅游形象拉动战略,以全方位的宣传促销吸引旅游客源的增长,通过客源的快速增长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21世纪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提供了难得的的发展机遇,拥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应积极采取旅游扶贫的方式大力发展经济。

这不但是国家进行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高舜礼:

《旅游开发扶贫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2《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3向顺文:

《实施旅游扶贫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