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57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建助工论文总结Word下载.docx

如设防火卷帘则应考虑其耐火极限和防烟性能。

  1.2.3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划分,厂房、仓库和民用建筑的防火分区标准各不相同,设计应按使用性质确定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

  1.3室内封闭楼梯间

  设置楼梯间首先应满足安全疏散要求,对医院、疗养院、旅馆、超过2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设置有歌舞娱乐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层的建筑以及其他公共建筑应采用室内封闭楼梯间。

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疏散楼梯间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具,且消防应急明灯具的照度应符合规范规定。

  消防设计的完善程度与设计院的管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设计单位应加强管理和学习,建立管理体制:

法定代表人负责组织本单位的消防设计管理工作,检查消防设计质量;

技术负责人应当把消防设计纳入工程设计审查范围,凡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工程设计不应当签发;

设计单位应当组织工程设计人员学习、掌握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定期进行考核。

  2消防报审

  消防报审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建筑工程用途变更工程,报审部门为当地公安消防支队。

报审时应当提供总平面布置图和单体工程施工图,提供图纸必须加盖设计单位设计专用章,同时应填写相应的审报表,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和设置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建筑工程设计应当报消防设计专篇。

我从事的建设单位,把消防报审工作设专人分管,平时加强与消防支队、设计院之间的沟通,加快了对设计审查意见要求改正的速度,提高了报审的效率,为工程开工建设缩短了工期。

  3消防施工

  工程消防施工主要从材料上把关,进场消防材料分三类:

实施强制性论证的消防产品、实施型式认可制度的消防产品、实施强制性检验制度的消防产品。

材料进场时,严格按规定审查消防产品的检验资料,实施强制性认证的消防产品要有检测报告和认证证书,属强制性认证的消防产品包括:

火灾报警产品(控制器、点型火灾探测器、消防联运控制设备、托运火灾报警按钮)、消防水带、自动喷灭火系统(洒水喷头、湿式报警阀、水流批示器、压力开关;

实施型式认可制度的消防产品要有检测报告和型式认可证书,属实施型式认可制度的消防产品包括:

灭火剂、防火门、灭火器、消火栓、接口及枪炮、消防应急灯、火灾报警设备、防火阻燃材料;

实施强制性检验制度的消防产品要有检测报告,尚未纳入强制性论证和型式认可制度的消防产品如防火卷帘、防火阀、排烟阀。

建设单位在施工材料进场后,就应该严格控制各种消防材料的证明材料,严把质量关,同时为竣工验收提供完善的竣工资料。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应按《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在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前段时间的见证人员现场取样。

同时填写《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材料见证取样单》,并在样品上加贴见证取样封条,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见证人员均应签字确认。

  4消防竣工验收

  工程消防竣工验收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消防验收分为验收前准备和验收两个阶段。

  消防竣工资料包括:

消防审核意见书、消防设备合格证、质量保证文件汇总、隐蔽工程记录、初步验收报告。

有自动消防工程的还应提前准备下列竣工资料:

消防工程施工合同、消防工程施工企业资质、制式竣工资料、系统或设备功能记录、施工记录、竣工图、喷漆系统的各类施工现场检查记录、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工程验收记录、管理、维护人员登记表及上岗证。

  对有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应急疏散系统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资格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单位进行技术测试,并取得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测试报告。

  消防资料准备好后报送公安消防机构,资料审查合格后建筑工程可以进行消防验收。

消防公安机构验收后签发消防验收意见书,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应按照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后申报复验。

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5建议

  消防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多数建设单位视为消防责任结束,虽然配有基本的消防设施,但过期或毁坏情况严重,同时,应急情况下人员无从下手。

笔者所在单位在竣工验收后组织成立了专业消防小组,消防小组设在保卫科,消防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定期实施消防器材排查、更换消防器材、对办公室或宿舍进行用电排查,对存在的消防隐患及时处理并遏制,同时,组织一些消防活动,要求单位人员积极参加,增加个人消防意识。

这种专业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在消防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浅谈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2010-11-04来源:

  【摘要】对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布设、观测点设置、观测点的建立及其稳定性判断进行阐述、同时在分析沉降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沉降观测的精度与频率,并结合具体工程观测数据对变形曲线方程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

沉降观测;

观测精度;

观测频率;

沉降曲线方程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施工技术等也相应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和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也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房地产商开始兴建高层及超高层民用建筑物。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在高层建筑物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从而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构)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同时,沉降观测在高层建筑物的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还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三方面的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实践,结合建筑力学、土力学和其他工程相关学科,提出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的若干问题。

 

   1.水准基点的埋设建筑物沉降量、沉降差等重要原始数据均是根据水准基点来确定。

因此,水准基点的构造和埋设位置必须保证相对稳定和较长时间保存。

通用的方法是将水准点埋设在同建筑物地区相同的土层上,其埋深位置的绝对标高和建筑物基础底标高相同。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造价较高。

如何既要保证水准点的稳定可靠和长时间保存,又要把造价费用降到合理范围呢?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采用的做法是:

在离建筑物30m以外150m以内地方选择和埋设水准基点,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优先利用规划部门已经建立的水准点和各级平面控制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

  

(2)建立浅埋水准点。

在较隐蔽而且通视良好保证安全的地方选取。

首先挖深1.50m、宽1.0m的浅井,用直径20mm长约1.70m螺纹钢上部加工成球形,下部焊成十字形(十字长约300mm),并放入井内,直接灌注混凝土,露出地面约60mm左右顶部砌筑保护盖。

  每幢建筑物至少要选择或埋设至少三个水准点,并且保证水准点不需转站即可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校核。

我们按上面的方法选埋水准点,经多次联测,均在毫米以内变动,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的基础,是能否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整体建筑物沉降状况的关键性工作。

在具体布设观测点之前,应先收集资料,熟读结构平面图,对建筑结构、施工现场、工程进度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选点。

观测点的布设原则是:

从整体到局部;

先设计后实施,即“先选取能控制住整体建筑物的点位,后根据局部特征调整;

先在图纸上规划、设计,然后到实地踏勘、对照、修改、确定、埋设”。

  以前往往采用传统方式沿建筑物外围布设一圈观测点来进行沉降观测。

但是,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沉降量与实测的沉降量有很大的出入,原因在于:

实践已经证明建筑物的边点,在某个阶段因荷载的加大往往会出现上升趋势。

因此,为了保证沉降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建议在建筑物内部布点。

点位布设原则是能通过点位控制住整体建筑物的整体沉降和局部沉降。

同时,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还应当考虑到如下因素:

  

(1)建筑物基础的岩土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点位的疏密。

人工填土和特殊土一定要加大观测点的密度,嵌岩桩基础可以适当减小观测点密度。

  

(2)沉降量与高层建筑物的形状有关。

矩形建筑因地表均匀受力可不考虑形状因素。

对于那些形状不规则的建筑物,一定要考虑形状因素。

例如:

若建筑物形状为扇形则在布设观测点时,就应考虑到纬线短的区域(扇把处)观测点应适当加密;

纬线长的区域,观测点应适当减少。

  (3)点位的密度还与荷载的变化有关。

对于楼层高低不同且差异较大的整体建筑,应根据楼层的高低来区分点位密度。

楼层低的,点位适当要稀;

楼层高的,点位适当要密。

  (4)经济因素是布设观测点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布设观测点时只要保证控制住一个区域即可,以免造成经济浪费。

   3.观测点的建立

  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m~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3.1确定观测场地观测点位的长久性和易于观测两个因素是确定观测场地时首先应考虑的。

如今的高层建筑物大多附带有地下配套设施区域或地下车库,在这些区域内布点,不仅能完整地提供整个施工过程的沉降数据,还能达到长期观测的目的,而且受施工影响小。

  3.2在建筑物上布点确定点位时,应在线的主要受力体上布点。

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多以框架结构为主,附带有框剪、框筒、筒体等结构形式,其柱体、剪力墙、筒体是布设观测点的关键部位,同时须考虑观测通视情况。

3.3沿设计轴线布点沿建轴线布点可隔线布设,也可隔行交叉布设,有时还需要上下交叉布设。

将点连成线,线构成网,网代表面,这样不仅能控制住建筑物整体,还方便了绘制各点位沉降曲线图和各轴线的沉降剖面图。

  3.4稳定性分析在建筑物的建筑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的变化。

通常而言,地表沉降稳定的标志是:

建筑物的下沉速度不超过0.04mm/d,达到此值时可以停止观测。

  若观测点下沉值为di,点位下沉中误差为mi,则观测点稳定性可按如下方法判定:

(1)若di≤mi,则认为di纯属由于测量干扰而产生,该观测点必定是稳定的;

(2)若di≤2mi,则认为di基本上属于测量误差的干扰,观测点基本稳定;

(3)若di>2mi,则认为di是不稳定的【6】。

  4.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4.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4.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4.3沉降观测精度的确定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取决于沉降观测的目的。

众所周知,沉降观测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观测资料的积累研究和改进地基设计,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判断沉降性质、建筑物是否有差异沉降,以监测建筑的安全。

我们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后者,而广大设计、施工人员最关心的也是建筑物的安全。

为此,沉降观测精度的确定应以差异沉降量的最大误差来考虑。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要求,对在地基土为中、低压缩性土上的框架结构,其变形最大允许值为:

  △允=2L/1000(L为两相邻沉降点间距)差异沉降量的最大观测误差:

m限=△允/10差异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

m沉=m限/2=△允/20≥△允/40故采用最大允许变形值的1/20作为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当变形值为建筑物相关沉降点的差异沉降值时)是能够满足反映建(构)筑物的沉降情况的。

4.4荷载变化下的沉降观测频率关于沉降观测频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97已有规定。

规程中规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

具体操作时到底多少层观测一次,才能真正做到既能反映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又有最省时省力,各种文献的说法又各有差异。

规程特别强调了“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通过对建筑物下沉过程的分析,可以根据建筑物沉降的规律来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频率。

首先在施工阶段,当需求量设的观测点稳固后即进行第一次观测,第二次在增加一层或较大荷载(浇灌基础、回填土等)时进行观测。

第三次的观测时间要根据第二次的沉降量来确定(因沉降量除了与荷载有关外,还与工程性质、地基地质情况有关)。

若第二次所测得的沉降量不是很小,则以后就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

若第二次测得的沉降量很小,则第三次就以每增加二层观测一次,如果每增加二层观测一次的沉降量仍很小,以后可以每增加三层观测一次,甚至四层或五层观测一次,具体视沉降量大小而定。

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的前后进行观测;

停工期间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很大、建筑物周围大量积水或暴雨、建筑物周围大量挖方等情况都要进行观测。

另外,当建筑物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加大观测密度。

竣工后,按沉降速度参照表3所列观测周期观测,直到每日沉降量≤0.01mm为止。

这样做,既省时省力,又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过程。

4.5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

一般高层建筑物有1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2次后决定。

    

  5.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n,i-Hn,i-1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

△C=Σ△C(n),n表示观测点号。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在对青岛市某高层建筑进行沉降观测中,采用上述原则建立了七个观测点。

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了观测及平差求得了各观测点的高程,在观测中其中四个观测点随时间的变化下沉。

  6.注意事项

  6.1建筑物竣工后应继续坚持必要的沉降观测。

竣工后的第一年内要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至下沉稳定为止(一般沙土地基测二年,沉陷性土地基测五年,软土地基测十年)。

  6.2重视变形预报。

在施工期间,通过大量的基础性的变形测量工作之后,要能够正确预报出可能发生的沉降量。

当有可能发生沉降异常时,要及时通报有关方面,做好应对措施。

在施工完成之后(结构封顶),要能够预报出滞后沉降量,制定出运营期间的长期变形观测方案。

浅谈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2010-10-06来源: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砖混结构的设计计算性不是很强,主要的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砌墙体,所以砖和砂浆的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

构造柱作为多层砖混结构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对构造柱的作用原理认识不清,施工中出现多方面质量问题,使有些部位的构造柱不仅达不到抗震目的,而且影响了结构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施工质量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

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

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

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简单。

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干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砖混结构在低层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二、主要的施工质量问题

  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纵向钢筋上下错位。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

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

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I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不符合要求。

  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

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整。

  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柱与圈粱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

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间距不宜大干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干20m。

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执行”。

基于这一点,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

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并指出了对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135。

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经查基本上采用90/90弯钩,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规定240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中6(墙体每增加120厚增加106)水平拉结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

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及端头未作弯钩。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m,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

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ra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槎洞内,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

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流动性不好,加之振捣不密实,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现象。

转根部清理不切底。

规范要求构造柱根部应预留清扫口,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

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且断点叉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

规范规定混凝土施工缝必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砌筑方法不当,墙体砌筑前不立杆摆样,存在有竖向通缝现象,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砌筑用砖、砂浆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有的在施工中为力求施工方便添加影响砂浆强度的外加剂。

  马牙槎留设不规范。

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形成整体。

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在这方面的问题有:

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遇内外墙丁字砌体节点时,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牙槎。

  砌体砂浆不清理。

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

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挤出,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

另外,由于砂浆的阻碍,浇筑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三、有效的控制措施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控制垂直度。

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

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

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钢筋下料应准确。

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

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135计算。

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拉结筋。

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

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受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