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62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24

第四篇 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26

第一章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26

第一节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26

第二节 加快城市拓展步伐27

第三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8

第二章 发展县城和重点镇29

第一节加快县城建设30

第二节积极发展重点镇30

第三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31

第三章 稳步推进城乡统筹31

第一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32

第二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32

第三节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33

第五篇 园区建设与合作共建33

第一章加快园区建设33

第一节 提高园区规划水平34

第二节 突出园区特色发展34

第三节 提升园区基础设施34

第二章 推动园区转型提升35

第一节 加快园区转型步伐35

第二节 支持园区扩容整合35

第三章推进合作共建36

第一节 加强园区共建36

第二节 推进企业共建37

第六篇 要素支撑与基础保障37

第一章综合交通体系建设37

第一节加强公路路网建设38

第二节提升铁路运输功能38

第三节完善内河运输网络38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39

第二章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40

第一节加强工程水利建设40

第二节加强资源水利建设41

第三节加强民生水利建设41

第三章加快人力资源开发42

第一节大力发展培训和教育事业42

第二节加大人才引进和援助力度43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43

第一节壮大金融主体43

第二节积极扩大融资总量44

第五章推动现代物流设施建设45

第一节加快建设物流载体45

第二节着力壮大物流主体45

第三节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45

第七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46

第一章提高资源利用水平46

第一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6

第二节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47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47

第四节 推进农林畜产业废物综合利用48

第二章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48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48

第二节 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49

第三节 强化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49

第三章 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50

第一节 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50

第二节 推进节能减排50

第三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51

第八篇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52

第一章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52

第一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52

第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53

第三节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54

第二章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55

第一节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55

第二节 推进与重点地区区域合作56

第三节 加强与境外合作56

第九篇 规划组织实施57

前言

皖北地区包括六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五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寿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

2010年总人口3633.2万人,占全省的53.5%;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2.2亿元,占全省的33.5%,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是更好地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安徽发展新生力量的现实要求,是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16号)的精神,编制本规划。

规划突出三市七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濉溪县),着重于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确定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为2011-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界倾力支持和皖北人民不懈努力下,皖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皖北地区生产总值由1909亿元提高到4102亿元,年均增长12.5%。

财政收入由164亿元提高到488亿元,年均增长2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15亿元,年均增长36.4%。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次产业结构由27.6:

35.7:

36.7调整为21.6:

46.5:

31.9。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率从30%提高到40.3%,与全省的差距缩小0.7个百分点。

农副产品加工、煤炭、电力、化工、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实现新跨越。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1.6%提高到39.7%。

省级开发园区(含筹建)增加到47个。

一批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项目顺利实施,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水、电、气、热、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任务顺利完成。

淮河流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得到加强,总体水质呈好转趋势。

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招商引资5831亿元。

对外贸易逐步扩大,进出口总额由6.3亿美元提高到18.1亿美元,年均增长23.5%,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宁国等市县与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63元和4753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教文卫体事业加快发展,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战略,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特别是三市七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后期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今后五年是皖北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皖北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我省加快皖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皖北地区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跨区域重组不断深化,皖江示范区品牌和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有利于皖北地区发挥劳动力、矿产资源、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皖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有利于皖北地区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加速崛起进程。

同时,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种原因,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工业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生态环境较脆弱,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突出;

淮河治理、沿淮低洼地、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艰巨,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这些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篇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项目带动,做大做优特色产业;

着力培育中心城市,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面貌,强化城乡统筹;

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崛起之路,在加速安徽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和提升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完善机制,自主发展。

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局面。

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皖北地区与省内市县及省属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鼓励全民创业,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章 战略定位

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皖北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发挥皖北地区煤炭、铁矿石和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优势,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矿产资源向精深加工转变。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火电项目,促进煤电联营和综合开发;

支持重点矿产资源勘查,鼓励重点矿山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

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板块。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规模扩张,推进结构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首位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皖北地区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潜力地区。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

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努力提升皖北地区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中心城市与中等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打造黄淮海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四个翻番,四个缩小”的战略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加速安徽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明显缩小。

三市七县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

54:

3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工业化率提高到45%以上,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化率提高到46%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之内。

淮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主要入淮支流水质有所改善。

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城镇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与省内结对合作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引进外来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到2020年,皖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皖江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第三篇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第一章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大力引进高素质投资主体,整合汽车产业现有资源,扩大合资合作,壮大微型车、专用车等整车的生产规模,增强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配套能力,推进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

加快建设亳州微面生产基地、阜阳专用车生产基地、淮南特种工程运输车辆制造基地,打造蚌埠国内最大的滤清器产业基地,形成若干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煤机装备业。

以成套化、高端化为突破口,巩固发展掘进机、刮板输送机、刨煤机、皮带输送机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大功率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大型、重型煤机装备。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煤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建设两淮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其他装备工业。

发挥淮河岸线资源优势,以发展小型散装船、集装箱船、油船、特种船舶为主,配套发展船舶零配件,建设沿淮船舶制造基地。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化工设备、印后设备等专用设备。

开展重点工程攻关,大力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装备,建设蚌埠环保设备制造基地。

提升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制造业,争取在数控机床、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实现突破。

专栏1 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

蚌埠。

发展铸造、锻造、模具制造、表面处理等配套产业,做大做强专用车、起重机、数控机床、特种船舶、环保装备、滤清器、电磁离合器等优势产品,打造千亿装备制造基地。

淮南。

巩固提升煤机装备、印后装备、石化机械装备,打造合作密切、产业链长、关联性强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工程运输机械加工制造。

淮北。

发展煤炭采掘和洗选成套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提高成套设备加工生产能力。

阜阳。

做大做强专用车、通用设备等行业,发展电工电器、农机、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造船、煤矿机械等行业。

亳州。

建成百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蒙城、涡阳、利辛船舶工业园,发展农用运输设备、农用机械设备和中药材加工设备制造业。

宿州。

发展矿山机械、农用机械和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气器材和机电设备生产,改装和专用车辆生产。

沿淮五县。

发展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变压器、农业机械、精密机械、消防车及消防器材、船舶制造。

建设定远汽车产业配套试验与检测基地,霍邱农用车、矿山机械制造业基地,寿县专用车改装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明光汽车配件产业园。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纺织服装产业。

以高档面料开发为切入点,以提高染整等后处理技术为突破口,尽快提升毛纺、丝纺、棉纺产品档次,建设一批产业用、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

加强服装鞋帽研发设计能力,积极发展服装鞋帽配套产业。

提高制革加工水平,发展皮革服装、皮鞋等皮革制品。

以宿州为主体,联合阜阳、亳州,打造中部轻纺鞋服产业基地。

食品工业。

以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加快标准化专用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小麦、肉类、果蔬、乳制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链,积极开发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休闲食品。

依托皖北地区烟草、酿酒生产优势,壮大生产规模,提升质量品味,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快建设宿州优质面粉加工基地,阜阳、淮北畜禽养殖和加工基地,宿州果蔬加工基地。

现代中药产业。

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及天然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杀虫剂杀菌剂和中药兽药,构建从中药材种植、加工、药用辅料生产、包装材料生产到中药文化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中医药大产业格局。

重点建设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造纸与木材加工业。

利用林木、秸秆等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林纸一体化、草纸一体化工程,实现生产规模大型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产品高档化、生产清洁化。

加快发展中高密度板、装饰板材、中高档家具、文教用品、木制家居装饰材料、木制工艺品、木制旅游纪念品,形成集林木种植、板材加工、家具和各类木制品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阜阳、宿州、亳州木材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柳编、草席、竹木家具等特色产品。

专栏2 传统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

发展粮油、棉花、畜牧、果蔬、林木等农产品加工业,促进食品、纺织、服装、制鞋、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群集聚,打造中部轻纺鞋服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千亿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建成500亿白酒及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休闲和早餐类食品、软饮料、酒、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打造500亿食品工业基地。

建设百亿棉纺织服装业基地。

发展肉制品深加工、蔬菜速冻、营养方便食品、专用面粉、功能饮料、绿色食品等。

做大纺织服装产业规模。

重点建设阜南、太和林产品加工集群,建设黄岗柳编出口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精品粮油、肉类制品、乳制品,中高档白酒、保健酒,中高档卷烟、特色名点、绿色炒货食品。

发展高支棉、灯芯绒、地毯、服装、工业用布,推进聚乳酸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化,培育和壮大服装产业集群。

打造百亿纺织基地,做大豆制品产业,发展乳制品、方便健康食品、地方白酒等。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柳编工艺品加工、草藤及其制品。

建设定远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服装加工基地,霍邱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肉食产品加工基地、两湖创汇水产经济产业圈、沿淮杞柳种植带和草柳竹藤棕制品出口基地、白酒酿造产业集群专业镇,明光绿色有机食品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三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电子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矿用电子、汽车电子、LED、集成电路等。

加快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建设蚌埠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两淮矿用电子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

加快开发石英砂等特色资源,鼓励硅材料产业延伸加工链条,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和打造凤阳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速推进蚌埠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以工业领域应用为主要开发方向,推进化工原料、原丝、预氧化丝、碳化、预浸布及复合材料的一体化发展,建设碳纤维宿州基地、蚌埠基地。

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产业,提升产品开发应用能力。

生物产业。

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产业,重点发展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特色原料药、生物技术药、新型化学药等。

依托核心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单体原料,壮大生物制造产业。

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作物,加快转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加快建设蚌埠生物产业基地和阜阳生物医药生产物流基地,鼓励淮南、淮北、宿州等地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新能源产业。

延伸光伏产业链条,培育发展集多晶硅、单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发电应用等一体化的光伏产业,建设一批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级发酵工程研究中心,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微生物发酵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以非粮作物生产生物质能源产品,建设蚌埠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

依托皖北煤炭基地,加快煤层气(瓦斯)开发,发展洁净煤产业。

专栏3皖北地区六市首位产业

将煤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煤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打造千亿煤电产业、百亿煤化工产业、百亿能源装备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煤基产业基地。

将轻纺鞋服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2015年,轻纺鞋服产业形成13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着力发展新型显示、特色电子、LED、硅基新材料四大领域,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的发展目标。

将食品工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力争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2015年,产值达到310亿元以上。

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到201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打造华东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物流基地。

第二章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和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全面转型。

第一节构建皖北旅游圈

科学布局旅游片区。

规范提升存量景区,新建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牵动力强的景区,形成以历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和雕塑艺术旅游为特色的宿州和淮北黄河故道与楚汉文化旅游区,以湿地休闲度假、淮河风情体验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阜阳、淮南和蚌埠淮河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古城观光、休闲养生和历史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亳州古城与养生文化旅游区。

优化组合旅游线路。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整合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打造“淮河风情”之旅——阜阳颍州西湖、八里河风景区、淮南茅仙洞、硖山口、八公山、寿县古城、王家坝、蚌埠荆涂山风景区、龙子湖、凤阳明中都、明皇陵、小岗村、五河沱湖,“皖北风”传奇之旅——亳州古城、中华养生文化园、老庄故里、淮北相山、柳孜隋唐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古镇、宿州黄河故道、砀山梨园、灵壁石公园、皇藏峪森林公园、垓下古战场遗址。

开发旅游新产品。

重点发展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湿地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等产品,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康体运动旅游、会展商务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自驾车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旅游产品向复合型转变。

扶持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的开发,鼓励景区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

立足旅游消费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第二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不断丰富文化产品。

着力打造老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