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828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docx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一)儒墨道法的产生

1、大变革时代:

国有经济解体,民有经济崛起;公有经济衰落,私人经济崛起。

(1)科学技术的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传统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

(2)生产关系的变革:

从只对公地征税变为对私田征税的“初税亩”。

(3)社会意识形态转变:

“乱”——“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宜”

2、各自代表的社会基础:

(1)“儒”和“法”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强调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长远利益;法家更强调制度作用,更偏重

眼前利益。

换言之,在民主和权威两大关系中,儒家更偏重民主,法家更偏重权威(法家主创业,儒家主守成)

(2)“道”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没落阶级利益,即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短期内无法回升的阶级利益,换言之,不得志者利益。

(3)“墨”代表社会大变革中小生产者阶级利益

3、四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承认人追求富贵,但又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冲突,从而有害于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出现。

不同点:

儒法两派欢呼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人性的普遍解放,但也看到了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无序现象,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法家则主张以暴力消除社会的过分追逐利益的趋向,强调权威的力量。

道家代表的社会不得志者则诅咒社会的发展、财富的重新分布给他们这些原既得利益者带来的痛苦,主张“废”掉新兴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是废不掉的,于是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主张退回到原始群的状态,回到人类的幼年时期,认为那才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

墨家站在小生产者、基层员工立场上,既感叹社会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改善生活的机会,也恐惧社会变化会牺牲掉他们现存的的一切,主张维持人最基本的生理享受。

他们认为这样的话,人和资源的矛盾就可以消失,因此对社会充满信心,积极入世。

4、对今天企业管理的意义:

(1)儒家的文化建设,高屋建瓴,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适应时代的变化,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地上,对企业理念的确立和企业文化建设很有帮助(中庸之道);

(2)法家的制度建设,偏重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对立性,主张人性自为,坚持君臣异利、君民异利的观点,从最坏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克服人性之弱点,建立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很有帮助;

(3)墨家对小生产者(普通员工)的认识非常深刻,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完善和实现对工人的领导;

(4)道家思想对处于弱势状态的企业或人很有帮助,有助于抚平人受伤的心灵,对如何医治群体里的不得志分子,医治强者弱势状态下的不平衡心理很有帮助。

附录1:

四家学术上的不同

儒家:

中庸之道,持经达变,知其不可而为之

道家:

为而不争,欲进先退

法家:

暴力强制,一刀切,壹赏、壹刑、壹教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一刀切

附录2:

儒墨道法四学派之间的关系

所有学派都与儒家有关,都从不同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到汉武帝时,百川归海,在新的基础上产生了文武一体、霸王道杂之,更切合生活实际的新儒家体系

1、儒家是春秋战国期间产生的第一个学派组织,孔子有教无类

2、墨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

宰我与孔子的争论,墨子在学儒的基础上,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对儒家做了部分“修正”

3、法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

冉有、子路与孔子的争论;子夏与西河学派;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儒家学者在魏国的全面掌权;商鞅变法及对儒家的修正、韩非子对儒家的猛烈批判与法家学派的诞生

4、道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

隐士与孔子的关系;颜回与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失意士人与道家;庄子与道家

 

附录3: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1、儒家学说至中至正,中庸之道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孟子:

“迂远而阔于事情”

叔孙弘:

知时务者

2、墨家学说有三大弱点:

兼爱学说不切实际;节用学说难以实行;越级提拔、直接提拔在特殊时期可以,在社会的常平时代难以贯彻

3、法家学说之弱点:

认为百姓愚昧,只能看眼前利益;认为统治者无限理性,可不受制约;认为暴力万能,须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漠视民众力量,认为统治者将天然统治人民,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4、道家学说的弱点:

太偏重“阴”、“虚”、“柔”等作用,须知,“阴”、“虚”、“柔”等的使用也有度;太强调转化,但忽视转化的条件,须知,要由弱变强,要积累力量,为此就要“积德”;太强调“退”、“隐”等作用,但忘了分析其消极的地方,退到什么程度不能再退,退的风险是什么?

孟子曰,“士达不离道,失不离义”

问题:

如何看待“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4、管理员工更多点法家,管理中层干部更多点儒家;管理高层干部更多点道家

第一章:

儒家的管理思想

——以孔子为中心

一、儒家思想简评

1、儒家的基本主张:

高效廉洁的政府;强调教育;强调民营经济的基础作用,但不排斥国家的干预

2、儒家思想的特点:

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庸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仁、义、礼、忠、恕、和、信、教、均(分工、分财、分权、分信息)、道

人性善与制民之产、制官之禄:

人性恶与隆礼、重法

二、孔子思想的评价

1、孔子的思想集中和系统,被誉为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了社会和民众。

山东文登及文山的故事。

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成熟的统治思想萌芽在春秋,成长于战国、秦、于西汉中叶最终形成,之后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微调。

原因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外部矛盾,内部矛盾)业已暴露,社会生活又没有太大变化。

2、孔子培养职业官僚、职业经理人,打破终身制,提出用专业技能、品德而不是出身、血统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

3、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

长远利益思想;民主制约下的权威;传统和现代的协调(中庸之道)

4、什么情况下儒家思想受抨击?

当社会看眼前利益时

5、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

越来越重要

问题:

孔子为什么作官时间不长?

(不愿同流合污,别人的猜忌;要求太高)

为什么孔子很欣赏颜回?

(聪明、好学、道德完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财富的态度如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若世无孔子,万古如长夜”,“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时代及其家世

1、国有经济解体,私人经济崛起的大变革时代。

“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2、何以孔子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任务?

(1)“天时”影响:

社会大变革时代

(2)“地利”影响:

生活于东部。

科学技术的传播途径:

东—中——西——南

(3)“人和”条件

特殊的家世使孔子享受商、周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换言之,学术渊源深厚

破落贵族家庭出身,既享过大福,又受过大苦,其思想之深刻非常人可比;由于破落时间较长,完全接受生活现实,思想平和中正,不偏激,既能被统治者接受,又能被被统治者接受——中庸之道(道家、墨子、法家)

个人的品格和经历: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入太庙,每事问”。

三、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孔子管理思想的目标: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富而教”

2、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

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的合理性。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性相近,习相远”

(1)为什么会有贫富的不同?

努力+能力,教育的作用

(2)贫富差别是否合理?

行业利润率的差别使然。

“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nei)在其中”。

 

(3)贫富差别的后果是什么?

“贫而无怨难”

“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3、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1)顺应人们对财富的追求:

富民、惠民。

节用:

节约到符合“礼”的程度(辨证思想)

轻徭薄赋:

轻徭:

别占用老百姓过多的时间,让其多劳动。

薄赋:

少占用老百姓的劳动成果。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则足以使民”

“惠而不费”——制度创新,呼吁向民营经济开放更多的经营领域。

(2)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关系原则:

见利思义。

利:

得到,义:

合适,合意。

见利思义指用合适的行为来得到合理的财富。

不义的三个表现:

聚敛(统治者对人民)和兼并(国与国之间;偷盗和抢劫(从老百姓角度);与民争利(统治阶级成员利用不正当手段与民争利,以权谋私)。

“取财之义”:

读书——“学也,禄在其中”,“学而优则仕”;经商—子贡:

孔门培养出来的第一流外交家。

(3)如何在生活中贯彻“义”的思想

首重教育手段:

通过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作到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善教得民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其次也重视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如政、法的作用,主张配套使用

“文武相济,一张一弛”、“软硬兼施”,“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但是在众多管理手段中,主要应靠教育,而行政、法律手段应放在次要的、辅助的位置,而且在使用政法手段时,也应同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使民知法、畏法而且耻于犯法。

“不教而杀谓之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有格”。

4、管理者才能领导好被管理者

(1)提升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主张管理者要有一颗仁心(态度决定一切)

“仁者爱人”,

“泛爱众”

“爱心”的作用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提升“仁”心,从而更好地“爱人”?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使也”

其次,提升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性:

“得人”,“选贤与能”。

“贤者”是协助最高领导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能够移风易俗,化民从善。

“舜有臣五人(禹、益、契、弃和皋陶)而天下治”;

“能者”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即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

但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天下大治”。

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

如果有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而不当,就会出现贤能

“裹足”现象:

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何使用贤能呢?

孔子主张“因材施用”(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

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能人要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领导者对他们的使用要“器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之。

若由(指仲由)与求(指冉求)者,可谓具臣矣”。

不正确的用人是什么呢?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因此要把公忠体国,能对群众起表率作用的贤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再次,管理不同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

同时主张以对少数人的管理带动对绝大部分人的管理

 

(2)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众星拱北斗):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胗躬”。

怎样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

第一,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第二,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

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领导的基本保证。

“信则人任焉”,

“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领导者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无求备于一人”、“宥小过”,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器之”与“不器”。

要无为。

(5)着眼于长期目标,反对急功近利,始终围绕战略目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教育人的工作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要做长期扎扎实实的工作。

 

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

如何理解孔子的“平均”主张?

“不患寡而患均”——非平均主义。

“政教均平”,均:

平偏也。

朱熹“均谓各得其分”

孔子是否不重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孔子是否歧视妇女?

“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荪,远之则怨”

孔子是否没有法制观念?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近代国家混乱,需要救国救世的英雄主义精神,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的为国献身精神,墨学复兴。

谭嗣同提

倡,社会将共产党比做墨子。

问题:

1)为什么后期墨学销声匿迹?

封建化国家一统天下,需要高度国家权威;禁欲主义;小生产解放时代的结束。

2)你如何看待《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如宋江、李逵、鲁达之流?

3)为什么蓝领工人有一股浓烈的江湖气,服了你了什么都行,“指到那里打倒那里”,;不服你了什么都不行,如使“下马威”等?

二、墨子的管理思想

1、义利观:

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东西像爱自己的东西一样。

墨子的“仁”和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

墨子总讲利。

“义”的对立面:

“亏人自利”

注:

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

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

三表

A、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效。

B、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

C、国家是否得到利益。

墨子非常强调“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认为,“利”是相互的,是互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

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2)墨子义利观的本质:

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子特别强调国家政权稳定——小生产者保护不了自己。

2、生产思想:

“生之密,用之节”,反对奢侈品生产,主张转向日用品生产。

1)“生之密”:

“君子强听治,贱人强从事”。

墨子认为,民有三患,“寒者不得衣,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利息”

2)解决办法:

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人口。

二者之中,又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

3)增加人口的办法有二,积极之法为多生孩子,早婚。

消极之法为除寡人之政(保证现有人口存活),主张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王公大人蓄私(妻妾不能太多)。

3、消费思想:

A、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标准是否吃饱。

B、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主张“去大人之好聚珠王、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

好处:

(1)可以为简单再生产提供条件;

(2)可有社会剩余,加强粮食储备;(3)统治者可在国家的武装力量上储备——兵备;(4)可以维持社会安定,“俭节则昌”,反之则亡。

4、墨翟的储备思想。

墨子重视储备,提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国家和私家都保持三年粮食储备看作是保证国家、人民抗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称之为“国备”。

三、墨子管理思想评价:

1)集中反映了小生产的思想意志。

小生产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规模不经济,无力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因此,一方面主张增加人口,发展相对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清平,要求稳定的,能

勤俭致富的社会环境,希望明君、青天老爷,鬼神佑护,老天爷开眼,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超自然力量身上。

为此既主张强化国家政府权威(若政府高效清廉的话),又隐含着若统治者不按天道行事,可以推翻之意,因此中国社会向有“造反有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说。

2)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平均主义色彩。

社会混乱时期,个人不能保住家庭命运,墨子思想大行其道,

一旦社会清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墨子思想便退隐

一边,被儒家思想所代替(强调过与财产、身份向适

应的生活,反对禁欲;强调富而教,要求过文明健康

的生活)。

因此,历史上,孟子、荀子都大批特批过

墨子,荀子说,“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3)墨子思想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主张上,因而遭到孟子的有力批判,指责其“无君无父”,“禽兽不如”。

4)墨子思想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

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张以前,墨家已用“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论点否定了世卿世禄制。

5)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墨家思想有广大的社会基础,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家思想

和儒家中庸的思想相比,墨家思想显得比较过激(消费方面、爱人方面、尊贤方面等),而“绝则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是墨家思想后来销声匿迹的原因

案例:

个人学车的一则体会

 

第三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

一、道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

1、“道家”名词出现。

汉代,司马迁《史记》

首先讲道家的是陈平,《史记·陈丞相世家》:

“始陈平曰: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司马谈,称道德家。

《汉书·艺文志》称道家。

在先秦并没有道家的说法。

郭沫若对道家有个概括就是认为道家诸派均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实际上这是成熟了的道家特点。

汉代,司马迁《史记》

道和德的含义。

道,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德:

按照规律办事。

道是万物的根源,道是有规律的运行。

人们认识到“道”的原则,并能正确地掌握它,使这个原则在生活中起指导作用就是“德”。

按照道办事的人,就是有德的人。

按道办的事,就是有

德的事。

2、道家思想出现的土壤与发展。

(1)土壤:

社会大变革。

A、中国多洪水;B、中国多地震。

C:

政治上经常变革(夏商周之政),乾坤颠倒。

《周易》:

变化的哲学从远古就有,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达到完备。

(2)道家代表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的社会阶级,也称没落阶级的利益。

“穷”人要活下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即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

价值观的作用之一,是给人活下去的勇气。

(3)隐士的变迁:

桀溺、楚狂舆、石门晨门——杨朱——《道德经》——黄老之学和庄子的彻底消极无为。

老子:

孔子时代的“下岗”知识分子;

杨朱:

孟子批判其“轻物重生”(医学,强调养生),“全生葆真,“一毛不拔”,其理论相对粗俗,未成体系。

隐士思想后分化为两派,一派到齐国稷下之宫,享“上卿”待遇,为国家出谋划策,“假隐士”,后转化为黄老之学,积极有为,代表人物“慎到”(也被称为法家代表人物),强调外能治国安邦,内能养生。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为庄子,向往绝对自由的生活,但在封建化加速进行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于是追求“饮风食露”,消极避世,回到原始社会的前期,将道家说发展到极端。

3、老子的管理思想

(1)对现行社会制度看法:

“盗竽”——强盗头子。

“朝甚除(除,修治),田甚芜,服文采,带利剑,厌(厌,饱)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利用国家法律乱摊派就是“偷”。

 

(2)对现实社会混乱原因的分析:

无穷的贪欲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反科学: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的欲望,从而产生盗贼,但科学是废不掉的。

(3)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

回到远古状态(愚民政策)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