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895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2分)()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

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

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

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

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

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

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

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

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

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

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人民日报》)

  3.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分)

  4.第③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

(4分)

  5.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3分)

  6.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

(2分)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

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

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

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

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

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

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7.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分)

  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

请简要回答。

(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

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

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

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8分)三种诸葛亮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

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

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

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

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

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

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

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

否则,就是不应该的。

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

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

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近之。

一日,持扇题其上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盖意以孔明自许。

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

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

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

请解释。

(4分)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1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分)14.有专家认为:

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

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4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

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

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

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

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

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

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

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16.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2分)

  A.众人皆醉我独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

  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从哪里来

  呢?

  ②尼采说过:

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

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

  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

  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

  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

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

  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

  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

  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

  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

  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

  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

  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

  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

  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

  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

  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

  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

  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

  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

  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

  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

  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

  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8.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3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9.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4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14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

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

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

鲁迅曾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

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

俗话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

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深思熟虑后会发现:

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

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

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

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选文第

(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2分)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呆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

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

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潘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

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

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

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潘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方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

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鼠,通常也是群体里最爱玩的;挠痒能增进与大鼠的联系:

被挠过的大鼠会主动寻找曾给它挠痒的手。

如果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大鼠的笑会明显减少。

如果有两只性格不同的成年鼠,那么幼鼠呆在喜欢吱吱发笑的成年鼠身边的时间会更长。

这些显然不能只归结于愉悦的生理体验了。

但潘克塞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