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88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2 精品Word格式.docx

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计算题的练习要懂得留有时空

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

第9*题安排在这里,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

如:

167×

2+176×

3+167×

5可以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里填10。

3.根据班级实际可以增减习题

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练习七1、2、3、4、5[P39、P41、P4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

例1讨论连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

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哪种方法?

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

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例1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

第1题是三道式题,第2题是反映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场景的实际问题,都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

即依次减去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情景中数据特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独立列式,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自觉运用减法的简便算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让学生主动探索,探究发现减法的简便算理。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独立探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同桌互相口述题意,各自独立列出算式。

也可以出示一本故事书,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方式虽然不同,但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减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估计学生自己列式应该没有问题。

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1.注意组织互相交流

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全班交流,教科书插图中给出的三种算法,学生都能想到。

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书看看插图中的三位同学是怎样算的,然后对大家能把书上介绍的三种算法都讲全了给予赞扬。

进而让大家回答小精灵提出的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只要说明白了就行,不必过于追求说法的统一。

比如“依次计算”与“按运算顺序计算”,“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减”与“减去两个的和数”等等,都是可以的。

对于后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也就是启发学生思考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种算法能使计算简便。

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3.扩大学生探究趣味

有道是: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在三种计算方法面前,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不能“统一定性”。

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选用不同的直观支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

当然,234―66―34的算式本身的数字就具有可探求性,我们可以在这种特殊性的算式上对234进行改变:

(1)把234改成266,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把234改成243,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旦条件受阻,学生选择的余地就不是那么广阔了,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比如,本节教材的练习中,不少题目的指导语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很自然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你认为简便的方法,他认为不简便。

因此,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5.密切关注信息提炼

本节课的练习也同上节课的教学一样,练习中信息的提炼是练习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做一做”的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答案并交流算法。

第2题有必要先介绍照片中的内容,简要说明有效票共有三种情况,以及赞成、反对、弃权的主要含义。

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修正或补充。

理解了题意,列式计算一般不

会再有困难。

练习七中一些习题也一样。

第1题是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第2题图中的三座山峰,一座比一座低。

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式。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的第一步,得到的是什么。

2000-416-284 

2000-(416+284)

(2)峰的高度 

第(3)峰比第

(1)峰低多少米

第3题中5名队员的身高正好从左往右,后一人都比前一人高2厘米,通过“移多补少”可知中间这位队员的身高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因此,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交换、结合求和再除以5,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写出得数。

第4题有必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搞清已知“样品2255元”是降了再降后的价钱,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原价是多少钱。

第5题中引导学生关注“672―36+64、25+75―25+75”典型易错题的练习。

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

常见错误如:

672-36+64=672-(36+64)、25+75-25+75=100-100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

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第七课时

例2、练习七6、7、8、思考题[P40、P4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综合运用加法定律的又一个层次性教学。

是一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又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书店一角”,左图出示了“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右图出示了“付100元,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应找回多少钱?

”对于问题

(1),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中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对于问题

(2),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钱的和。

因此,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50。

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带有估算意识。

1.通过学生对书店一角情景活动的诠释,理解并掌握“加减”计算混合时的简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加强策略的应用意识。

理解并掌握“加减”计算混合时的简便计算方法。

灵活应用和策略选择的能力。

1.加强情景教学的方法渗透

方法一:

每三本价钱相加

156+31+24=80+31=111(元)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④31+19+24=50+24=74(元)

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选购图书的问题情境,引出例2的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还有必要让学生说一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

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因此可能有几种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

可以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交流解决后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可以两个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酌情参加讨论,给予必要指导。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把前三本书相加得出总价106元,有时就不再考虑其他可能了。

对此,教师应加以引导:

看一看,还有哪些情况;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方法一考虑到这些算法必须全面,即解题策略必须完整周密,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师应提示开展小组讨论。

来一个逆向的思维方式,进而得出方法二:

方法二:

先算四本总价56+31+19+24=50+80=130(元)

再减一本价钱;

①130-19=111(元)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④130-56=74(元)

其中第②、第③种选择都符合要求,总价在100元左右。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100-(48+47)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材提示的算法,可以让学生看书,再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也可以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

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目的是让学生用最生活的方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2.关注练习的开放力度

学生到现在为止对加法的相关定律的灵活应用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计算方法呈现出了多样化,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注重练习的开放力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用的方法和解题策略。

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教科书上的表格中,订正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第7题提供的信息比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时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

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

结合本题的内容,可以适应渗透及时、准确的统计对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第8*题和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第42页的思考题有一定难度。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横式改成竖式,以便思考,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层层排除法从而得到:

结果只有1963×

4=7852;

1738×

4=6952两种。

第八课时

例3、练习八1、2、3[P43、46]

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与例1非常相似,但是由于1250先除以5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没有呈现这种方法。

例3是以本单元第2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即连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两个数的积。

同时通过两位同学提问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题。

第1题是计算题,左边两道为连除题,配合例3的教学;

右边两道为乘加计算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2题是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情节内容为学生所熟悉的练毛笔字。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

7= 

720÷

8= 

1800÷

6= 

6200÷

62÷

10=

56= 

720÷

72= 

1800÷

(3×

6)= 

6200÷

(62×

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

(16÷

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

(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

(2×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

又可以怎样列式?

16÷

④算式16÷

4与16÷

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

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16÷

12÷

2=12÷

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

3

(2)120÷

2

(3)240÷

24

(4)210÷

(7×

6)

(5)350÷

(25×

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六、全堂小结(略)

第九课时

例4、练习八4、5、6[P44、46、P47]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球一共化了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

其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求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教材给出了部分解答,留白部分让学生完成。

而后,教材提出了小组交流的话题,以及其他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

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因数25用100÷

4代换,使计算简便。

第三个问题与例3类似。

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简便算法的算理。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迎新

12×

3018×

2025×

4

24×

4015×

40125×

8

15=()×

()24=()×

()

30=()×

()36=()×

12=4×

()25=100÷

32=4×

()125=1000÷

二、知识新授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得出: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得出: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第3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容易理解12×

25=3×

25的算理,但对12×

25=12×

100÷

4,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

教师可以酌情给予启发,比如:

把25盒看成100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突破这个难点,再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多数学生有能力自己作出解答。

因此,这两个问题可当作“做一做”的练习题处理。

]

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三、小结收获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十课时

例5、练习八6、7、8、思考题[P45、P47]

本节是在乘加计算中简便方法的应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画面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

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然后提出问题“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具有很强的生活现实性和很浓厚的兴趣感染力。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教材介绍了按月、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饶有兴趣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演绎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探索乘加运算中的简便方法。

处理数据思维的周密性。

1.注重前沿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三下“年、月、日”的知识,教师要做到瞻前顾后,在上课前应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加以复习和铺垫。

以便学生在下面考虑“大、小月”的天数时不唐突。

2.重视情景信息的提取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课件展示例5的画面、说明文字和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

这里应当让学生明确:

科考队3月1日出发,7月26日返回;

要求的问题是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

3.鼓励思维方式的独特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可能学生容易想到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7月有26天在外。

要注意的是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有31天的月)、有两个小月(有30天的月)。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如:

31+30+31+30+26、30×

4+2+26。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

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只要是对的,就应当给予肯定。

4.当把握练习的开放

第6题是8道计算题,其中每一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基本覆盖了本单元的简便计算方法。

因此,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使学生明确方法的多样性和择优性。

第7题是一道有关几何计算的实际问题。

题中的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又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

21×

9+19×

9=(21+19)×

9可见,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

第十一课时

营养午餐[P48、P49]

这部分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

教材用表格和专家发言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含量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让学生判断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等活动。

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综观上下,整个综合应用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为对教材中列出的3份菜谱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进行评判,教材提供每份菜的营养含量以及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并从脂肪和热量两个角度进行判断。

引导学生发现: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超标,午餐C热量不达标。

2.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素材,自己动手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10种菜肴,设计出满足两个已知条件的配菜方案,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规划问题。

问题虽然开放,但同时又受到两个条件的约束,从而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运用组合论的知识,加上“脂肪不超过50克”“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进行筛选,最终符合营养标准的只有如下24种搭配。

3.通过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据此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运用相关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进行活动时,并不要求罗列出全部的搭配方案,只要根据学生已经搭配出的结果进行评选即可。

4.在完成统计活动后,教材还设计了“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的问题,渗透了简单的极值思想,即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找出满足相应条件的极值方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