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870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修改版汇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规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大自然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

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罩、屹”等27个生字,会写“潮、称”等27个生字。

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认27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自然景观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在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与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时间:

本单元计划用10—12课时。

根据教学实际适度调整。

1观潮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2、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

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范读课文。

  3、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

“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划出本课的生字。

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

(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   称为    盐官镇   笼罩    蒙蒙的薄雾   昂首东望   沸腾  

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四、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

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五、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

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

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

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

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

)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

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

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

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

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

人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

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

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

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

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

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

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

“臣”像什么呢?

(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

)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或是躺。

)“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

(一动不动,没有动静。

)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

(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

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

高耸,稳固

  B、小山:

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

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今天,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

然后,按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顺序来介绍钱塘江潮,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音巨大、浪头罕见的特点来写大潮,同时通过人们的反应来衬托大潮之汹涌。

现在,我们是如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

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收集资料:

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

可不可以换成“非常”?

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1、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语言

 例: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

“堪称”“号称”“美誉”

 例: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2)特定作用的句子

 例: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相关链接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偏北部,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和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县市。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巨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平均海拔达6000米以上,拥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50多座,其中10座山峰的海拔超过8000米。

中国、尼泊尔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的最高峰。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

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3、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

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3、检查。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

(相机板书:

榕树鸟)

4、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③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④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3、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4、指名读。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那么多”。

“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

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

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3)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

喜爱)

5、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作业。

1、完成对生字的学习,并认真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大榕树不部分,体会榕树的美丽。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

只是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

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

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

2、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

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二、精读写鸟部分

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

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

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

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

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师:

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

而在课文中。

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d.13小节呢?

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

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

如此的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