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0175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湘教版

第18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考纲呈现]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概念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的条件

(1)首先要有空间位移。

(2)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3)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引发了人口迁移。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经济

因素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政治

因素

政策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由于战争对人类正常生活秩序的巨大破坏,常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社会

文化

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曾导致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温馨提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则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类型

(2018·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

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且三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3000万,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故选D。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3题。

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D项错误;甲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考向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2017·天津文综)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答案 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解析 浙江省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商贸活动、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6·全国文综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结果。

第6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

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

 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3·全国文综Ⅱ)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1.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B

解析 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项正确。

(2018·山东潍坊中学高三调研)“棒棒工”是对重庆市一个特定劳动群体的称呼。

他们爬坡上坎,以棍棒、绳索为劳动工具,帮人搬运货物,为千家万户提供便利。

下图为“1960~2020年重庆市棒棒工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据此完成2~3题。

2.早期影响重庆市棒棒工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河流D.植被

3.造成2000年以来重庆市“棒棒工”从业人口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C.城市人口老龄化

D.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答案 2.A 3.D

解析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的“棒棒工”主要是为人们“爬坡上坎”搬运货物的,因为该地地形崎岖、坡坎众多,给人们的日常货运增加了困难,因此选A项。

第3题,由图示可知“棒棒工”从业人员的年龄由青壮年逐渐转为老年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对棒棒工的需求减少,因此青壮年多就业于其他行业;而在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变化较小,多是老年人在从事该行业,D项正确。

考向二 空巢家庭等人口热点现象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5.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因素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答案 4.C 5.B

2015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总理指出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每年农民工在年前大量离开,到年后大量回城,这种“候鸟式”迁徙,已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据此完成6~7题。

6.大量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前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原因最可能是(  )

A.成都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京

B.大量在成都打工的北京人回家过年

C.成都过年消费水平比北京高

D.成都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

7.2015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原因有(  )

A.春节旅客多,长途旅行不安全

B.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

C.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他交通工具

D.冬季气温低,短途旅游更适宜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前些年是大量在北京打工的成都青年,过春节要返回家乡,即从北京返回成都;近几年,在北京的年轻人不再返回成都,而是成都的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造成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故选D。

第7题,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与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有关,故选B。

考点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

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外国文化与人口

(1)婚俗:

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

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2)宗教:

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

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

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观念。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考向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018·昆山调研)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D 2.D 3.D

解析 第1、2题,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婚育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第3题,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2018·湖南衡阳八中模拟)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下题。

国家

巴基

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

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答案 C

解析 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

人口抚养比是指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分为少儿(0~14岁)抚养比、老年(65岁及以上)抚养比。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城市抚养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

A.1982年B.1992年

C.2002年D.2007年

(2)由图可知,该城市1982~2007年(  )

A.少儿抚养比持续升高

B.总抚养比持续升高

C.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

D.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1)A 

(2)C

“四步法”判读平面三角坐标图

(1)做轴: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中的①②③。

(2)划线: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射线。

(3)读数:

读出上述射线与三个坐标轴交点的数值,即为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8%、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7%。

(4)验证:

将读出的三个数据求和,如果得数为100%,则读数正确。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图中国家②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实行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在三角形统计图中,c表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其中国家③高达20%,老龄化问题最严重,故选C。

第2题,a表示0~14岁的未成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图中国家②的0~14岁人口比重达60%,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迅速,必须采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图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某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图乙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甲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B.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人员输出

4.在图乙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与图甲所示国家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合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甲可知,该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人口保持负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所以该国今后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第4题,读图可知,图乙中②点与图甲所示国家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

5.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其中X、Y、Z分别表示某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2)说出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A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过快;B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A国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压力较大,社会问题频发;B国死亡率高,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3)A国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B国应鼓励生育或接纳移民,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课时作业

(2019·深圳模拟)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B正确。

第2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因此他们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乡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A正确。

第3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所以C正确。

2014年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杭州市某区共登记流动人口21285人,同比去年增加2741人,上升14.78%,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

下表为该区2014年春节后部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

据此完成4~6题。

户籍地

性别

年龄

外地

本地

16~45岁

46~59岁

60岁及以上

312人

70人

262人

120人

330人

48人

4人

技能

就业

文化程度

有工作

无工作

小学及

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

及以上

90人

292人

300人

82人

94人

187人

80人

21人

4.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  )

A.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

B.以返城、返乡目的为主

C.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D.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占比最低

5.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旅游人口增多B.市内交通设施完善

C.就业环境改善D.返城的本地人口增加

6.春节后流动人口的变化给该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B.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增加当地人均收入D.缓解“民工荒”问题

答案 4.A 5.C 6.A

解析 第4题,根据表中信息,该区流动人口年龄主要在16~45岁之间,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且在该区有工作,说明该区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

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春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说明该区就业环境改善,外来流动人口节后回该区就业的意愿增强。

第6题,根据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低、男女比例不协调,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等可以推断该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还没有完成优化升级,还需要较多文化程度低、无技能的劳动力。

(2019·河南安阳模拟)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是四川省的三个传统农区。

下表示意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以下简称“三县”)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情况(2014年)。

据此完成7~9题。

类别

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

<45岁

58.5%

23.2%

45~60岁

25.2%

43.6%

>60岁

16.3%

33.2%

7.三县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形成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劳动力投入量大

B.计划生育政策下人口出生率低,增长缓慢

C.生活、医疗条件改善,人均寿命延长

D.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大,人口迁移率高

8.三县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土地流转加快,家庭土地流转比例降低

B.加快了农村家庭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C.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决策的科学性

D.农村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9.针对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现状,三县应(  )

A.全面放开农村生育政策,增加劳动力供应

B.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C.实施大规模休耕养田制度

D.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答案 7.D 8.C 9.B

解析 第7题,表格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较多,但是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所占比例并不多,这说明年轻人很多外出到城市打工了,该现象是因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导致的,据此选D。

第8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三县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人员减少,人地矛盾有所缓解,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会刺激家庭土地流转比例上升;加快农村家庭由单一经营向专门化经营转变;会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决策的科学性,会促使农村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日益减弱,据此选C。

第9题,针对该地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化的现状,三县应全面落实农村生育政策,但短时间内不会增加劳动力供应;要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应对偏老化的现状;实施大规模专门化生产制度;通过一定措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据此选B。

(2018·济南模拟)库车、轮台、和静地处亚欧大陆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读“2000~2010年新疆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时期新疆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疆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力度加大

B.北疆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