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211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5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

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

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

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

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

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

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

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

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

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

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

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5页。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

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

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

引出课题:

《混合与分离》。

活动一:

物质的混合。

(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

分离盐和水。

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

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

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

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

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

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

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

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

在实验中,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

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

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

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

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

课外搜集。

第三课:

生锈与防锈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3课时

【教学设计】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

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

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

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

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

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

谈谈。

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

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

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

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

(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

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教学反思:

第四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具准备]

1、仪器:

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

2、药品及其它:

水、碱面、白醋、火柴、木块、蜡烛、白磷、红磷、热水、胶水、滤纸、展示台、自制教具、小刀、湿抹布、沙土、药匙、石棉网、铁棒、纸条、纸卷、酒精、水、点滴板

3、多媒体、自制教具

  课时:

  

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燃烧的概念 

燃烧的条件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灭火

灭火的原理

防火自救常识

①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②结合生活经验,总结燃烧的特征。

①展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图片。

②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定义燃烧的概念。

①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小组讨论、发言。

①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

③评价各组的探究活动。

①观察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②讨论、分析燃烧的发生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①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②展示教具,归纳总结,突破难点。

①参与灭火行动。

②从同学们的灭火实践中总结出灭火原理及方法。

①模拟火灾现场。

②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灭火),给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在学生的灭火行动中给予帮助,并做出评价。

④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原理及方法。

①讨论交流如果生活中遇到火情应如何灭火与自救。

②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①提出情景问题,考查学生安全意识。

②展示图片,介绍消防安全知识。

教学设计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

[讲解词]: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有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距今约有3300多年年历史。

今天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时间忽略不计,而把时间追溯到五十万前,来看看人类最早认识的化学反应。

在化学大事记中,第一个就是“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火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的帮助。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有的燃烧从化学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

如果我们掌握了燃烧与化学反应的联系,那我们就能有效控制燃烧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谈一谈燃烧。

[讲授新课]:

一、燃烧

[展示图片]: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

展示碳、硫、磷、铁、镁、蜡烛等物质的燃烧图片。

[学生讨论]:

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板书)

[设疑]:

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

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

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

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过渡]: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二、燃烧的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

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

在点滴板的两个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教师巡视,矫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

实验小组发言,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结论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可燃物。

进而举例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哪些物质不是可燃物。

■[实验2]:

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同实验1

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

结论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对燃烧概念进行充实]:

指出该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是氧化反应的实质)

■[师生同做实验3]:

(准备两个纸卷)分别点燃纸卷①,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②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小结]:

燃烧的条件(板书)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设问]:

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

对燃烧的条件做进一步研究论证:

[演示实验]:

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让学生分析白磷、红磷在不同情况下能否发生燃烧,对燃烧的发生有更清楚的认识。

[得出结论]: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出示教具]:

利用教具进一步加深印象,并强调这三个条件共同构成“火三角”。

燃烧的三个条件:

缺一不可(板书)

[课堂练习与巩固]:

用所学知识来加以解释:

课本105页生活启示(野炊时点燃枯柴)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燃烧能造福于人类,比如我们刚开始看到的图片,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燃烧失控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展示一组火灾图片,引出灭火。

三、灭火:

[再次利用自制教具]:

作承上启下的小结,并演示说明,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这样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学生探究活动]:

熄灭蜡烛实验(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仅供参考)

灭火方法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1、用水灭火

2、用嘴吹灭

3、用剪刀灭火

4、用烧杯灭火

5、用沙土灭火

6、用湿抹布灭火

7、………

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熄灭蜡烛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并进行总结。

[归纳总结]: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板书)

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联系生活]:

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如:

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学生各抒己见

①介绍一些防火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

②认识消防安全图标。

灭火救火不如防火,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调查与研究]: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包括万一发生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2、为2008奥运会设计点火方式。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标准内容

1、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能力培养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欲望。

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动植物的知识。

设计意图

第5课《植物与环境》是《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对比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本领的实验证明这一联系。

接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环境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本课选取了两种反差较大的环境(阳光强烈、水分缺乏和阴凉光弱、水分充沛),以及这两种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仙人掌与龟背竹为例,以“外部特征——耐旱本领——形态结构与环境——身边的植物”的线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达到认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目的。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的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大都大而厚实,而仙人掌却明显没有这样的叶子,从而引出了一个问题:

“仙人掌可以种在阴生植物区里吗?

”由此,驱动学生去思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发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观察和比较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的差异。

接着进入活动2——仙人掌与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比较罩在它们茎叶上的塑料袋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

在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和耐旱的本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材又设计了观察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环境中的植物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