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12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doc

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全技巧

一、资料分析复习小点

资料分析主要考查应试者准确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和统计资料的能力。

这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二是对被研究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阐述;三是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

我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只要抓住和理解一些关键词后很多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关键词语,下面我向大家列出一些平时出现的、不好理解的、容易出错的关键词。

1.增幅与同比增幅

增幅:

量和比列的增加幅度,在当前的资料分析考试中,一般等同于增长;

同比增副:

量和比列的增加幅度,往往和某一相同的时期(比如去年同一时期)想比较,在当前资料分析的考试中,一般等同于同比增长。

2.翻番

翻番:

指数量加倍,翻番的量是以2x倍变化。

例:

今年的产量为b,计划明年比今年翻1番,明年计划产量为多少?

如果后年比今年翻3番,则后年的产量为多少?

明年的产量=b×21=2b

后年的产量=b×23=8b

3.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介于0-1之间的数值。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或者个人支出的比例,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程度。

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越低,表示该国家或者该地区越富裕。

4.平均数

平均数:

数的总和与总个数之比,这主要是算术平均数,至于几何平均数则不怎么出现。

例:

小王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30公里,然后再从乙地返回甲地,因逆风只能每小时行20公里,问从甲地到乙地在回到甲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行程问题,最常见的办法(30+20)÷2=25,这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弄清楚“平均”的概念,它应该是“总的里程”与“总的时间”的比,所以平均速度为:

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则平均速度为:

5.总产值和增加值

总产值: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表现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

增加值: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总产值和增加值这两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次其数值最大;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所增加的价值,其数值最小。

6.小结

这里只为大家列举了一些平时难理解的词语,为了把握好这些关键词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收集,主要是看大家的用心程度了,经常看,遇到不会的就记下来常理解,这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二、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分数是除法的一种形式,用来表达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它本身有一些对于我们快速解答题目非常有益处的性质。

性质:

当c/d=a/b时,c/d=(a+c)/(b+d)=a/b;

当c/d>a/b时,c/d>(a+c)/(b+d)>a/b;

当c/d<a/b时,c/d<(a+c)/(b+d)<a/b;

(a、b、c、d均是正数)

证明:

就是要比较c/d、(a+c)/(b+d)和a/b的大小关系。

先比较(a+c)/(b+d)和a/b的大小关系。

(a+c)/(b+d)-a/b=(a+c)b/【b(b+d)】-a(b+d)/【b(b+d)】

=(ab+bc-ab-ad)/【b(b+d)】

=(bc-ad)/【b(b+d)】

则需要比较bc和ad的大小关系。

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b,此时,

(bc-ad)/【b(b+d)】=0,(a+c)/(b+d)=a/b;

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b,此时,

(bc-ad)/b(b+d)>0,(a+c)/(b+d)>a/b;

当bc-ad<0时,即bc<ad,等式两边分别处以bd,得到c/d<a/b,此时,

(bc-ad)/b(b+d)<0,(a+c)/(b+d)<a/b。

即(a+c)/(b+d)与a/b的关系,和c/d与a/b一致;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再比较c/d和(a+c)/(b+d)的大小关系。

同理,可以得到:

当c/d=a/b时,c/d=(a+c)/(b+d);

当c/d>a/b时,c/d>(a+c)/(b+d);

当c/d<a/b时,c/d<(a+c)/(b+d)。

综合以上叙述,最终得到:

当c/d=a/b时,c/d=(a+c)/(b+d)=a/b;

当c/d>a/b时,c/d>(a+c)/(b+d)>a/b;

当c/d<a/b时,c/d<(a+c)/(b+d)<a/b;

当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假定了条件a、b、c、d均是正数,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则结论必然也会发生变化。

但在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中出现的运算基本上是关于正数之间的运算,应用这个结论可以有效降低解题的难度。

例1:

节选自2008年广州上半年行测真题

“……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49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1%。

……”

问:

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多少?

A.38.5%B.33.5%C.30%D.20.3%

解析:

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是4930亿元,比重就是1650÷4930。

利用上述性质,则1650/4930=(1600+50)/(4800+130),1600/4800是1/3,而50/130大于1/3,则1650/4930大于1/3,小于50/130≈38.5%。

结合选项,只有B是符合要求的。

正确答案:

B

例2:

节选自2008年江苏省行测A类真题

“……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542.4万亩)。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208.1万亩);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110.1万亩);灾毁耕地5.35万公顷(80.2万亩);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18.5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460.0万亩)……”

问:

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与当年实际减少的耕地面积之比为

A.84.82%B.56.35%C.51.55%D.102.35%

解析:

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30.67万公顷,后者与前者之比为30.67÷36.16=(30+0.67)÷(36+0.16),30/36=5/6≈0.833,0.67/0.16≈4,且30.67÷36.16明显小于1,则30.67÷36.16大于0.833,应选A。

正确答案:

A

例3:

节选自2008年北京市行测真题

表一2001年部分省(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在全国的位次

指标

省份

GDP(亿元)

年末总人口

(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绝对值

位次

绝对值

位次

绝对值

位次

绝对值

位次

上海

4951

8

1614

25

12883

1

5871

1

湖北

4662

9

5975

9

5856

17

2352

11

四川

4422

10

8640

3

6360

15

1987

19

福建

4254

11

3440

18

8313

6

3381

7

湖南

3983

12

6596

7

6781

11

2299

12

黑龙江

3561

13

3811

15

5426

27

2280

13

安徽

3290

14

6328

8

5669

21

2020

18

北京

2846

15

1383

26

11578

2

5026

2

问:

根据各省(市)年末总人口推算,在2001年人均GDP比较中,下列正确的是

A.湖北>四川>福建>湖南B.湖北>福建>湖南>四川

C.福建>湖北>湖南>四川D.福建>湖北>四川>湖南

解析:

首先,人均GDP=GDP绝对值÷年末总人口,则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四省的人均GDP分别为4662/5975、4422/8640、4254/3440、3983/6596。

可以确定的是,只有4254/3440大于1,很明显4254大于3440,其它三个数均小于1,排除了A、B选项。

而在选项C、D中,湖北都排在第二位,区别仅在于四川和湖南的排位上。

比较湖南和四川的人均GDP,4422-3983不足500,8640-6598大于2000,500/2000=0.25,但3983大于6598的一半,则4422/8640小于3983/6596,即排在第三位的应是湖南,四川排在最后。

正确答案:

C

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

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

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

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对关系

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例如:

某办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

2、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3、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

以下哪项为真?

()

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

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

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

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

该题答案选B

解析:

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故答案为B。

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

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

不是我作的案

乙:

丁就是罪犯

丙:

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

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

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甲B乙C丙D丁

解法:

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

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

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

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乙:

这500元是丁捐的;

丙:

这500元是乙捐的;

丁:

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是说的都是假话,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学。

这就是充分运用了直言命题间真假对当关系中的矛盾关系的特点来解题的,另外直言命题之间除了矛盾关系外还存在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等,但矛盾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的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了。

一、逻辑推理部分中反对关系的应用

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如命题“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及格”即为反对关系,同理,“所有同学都及格了”和“张三不及格”也为反对关系。

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的实质为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命题“有些同学及格了”和“有些同学不及格”之间即为下反对关系,两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

同样“有些同学及格”和“张三不及格”两命题之间也为下反对关系

在做逻辑推理题时可依据命题之间的反对及下关系的实质进行解题,这就需要牢记各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例如:

某办公室包括主人在内10人,有关这10人的说法,以下三个只有一个是真的:

1、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

2、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3、主任会使用五笔打字

以下哪项为真?

()

A.10人都会使用五笔打字

B.10人都不会用五笔打字

C.只有一人不会用五笔打字

D.只有一人会用五笔打字

该题答案选B

解析:

由题意可知1、2命题为下反对关系,即两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且三命题只有一个为真,则第3个命题为假,即可推出主任不会使用五笔打字,接着又可推出有人不会使用五笔打字,即命题2为真,命题1为假,即有人会使用五笔打字为假,则这10人都不会使用五笔打字。

故答案为B。

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六种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在较短时间内解答题目,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高分的基础。

二、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

不是我作的案

乙:

丁就是罪犯

丙:

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

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

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甲B乙C丙D丁

解法:

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

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

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例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为地震灾区捐款5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

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乙:

这500元是丁捐的;

丙:

这500元是乙捐的;

丁:

这500元不是我捐的

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由此可见这500元是谁捐的?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根据以上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乙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甲和丙是说的都是假话,故很容易得出答案即捐款的是甲同学。

这就是充分运用了直言命题间真假对当关系中的矛盾关系的特点来解题的,另外直言命题之间除了矛盾关系外还存在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等,但矛盾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他的在解题过程中也会遇到,但只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了。

一、选词填空的四大必胜法宝

国家公务员考试和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试题要求选择合适的词补充到空格里使句子完整,这类题目叫做选词填空。

这类题目实际是在考查应试者对语言的基础理解和实际运用程度。

中公教育多位名师在总结多年考试经验的基础上,为广大考生归纳出了一整套有效方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技巧。

1.明词义

要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这主要靠平常认真看书,勤查字典,注重词汇量的积累。

例题:

在人际交往中,多听少说,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良好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养B.格调C.素养D.道德

解析: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修养:

①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

②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③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格调多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题干中“倾听别人讲话”与“格调”和“道德”不符,BD两项排除。

因为素养侧重于强调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而修养侧重于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所以修养更符合题意,答案为A。

2.正搭配

公务员选词填空中给出的选项一般来说词义相近,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正确的搭配关系入手也是一个正确率极高的手段。

例题:

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美国侵略政策的对象有好几个部分:

欧洲部分、亚洲部分、美洲部分,这三个是的部分。

A.一再重要B.再三首要C.一再主要D.再三必要

解析:

“一再”和“再三”都是虚词,词义相近,区分难度较大。

“一再”和“再三”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一再”和“声明”、“表示”等词语搭配,“再三”则同“挽留”、“考虑”等搭配,此题中“一再”同“动荡”搭配最为贴切。

必要,是指不可缺少的,一定要做的;首要,摆在第一位的;“主要“是相对于“次要”来讲的。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在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时,前后的搭配则显得更为重要。

例题:

是那些有能力适应人造光的动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付出生物学的代价:

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它们变得不适应了。

A.虽然,至于,也B.除非,或许,仍然

C.尽管,不过,反而D.即使,而,却

解析:

根据句意可知第一个分句是假设关系,故选择D“即使”。

“虽然”和“尽管”表转折,“除非”表条件。

第二个分句表转折选择“而”,和“却”连用。

本题正确答案是D。

3.析语境

词语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公务员考试中的选词填空更多考查的是词语在不同语言环

境下的具体运用,因此辨明语境显得尤为重要。

在考试过程中,假如对语境感觉强烈,则能迅速得出答案。

例题: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工作动机上的个体差异是明显的。

比如,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个人,洛克菲勒一生追求财富,圣雄甘地一生粗布缠身,人生目标。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差甚远B.各有所求C.截然不同D.南辕北辙

解析: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题干中强调的是人生目标的差异性,因此首先B项不符合要求。

南辕北辙强调的是行动和目的的差异性,因此也排除。

相差甚远强调的是差距,而截然不同强调的是差异,相比较起来截然不同更符合题意。

因此选C项。

4.强语感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公务员考试时间紧、题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例题:

雪山草地,下前辈铿锵的足迹;战火硝烟,起先烈英勇的雕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留树B.写刻

C.印铸D.刻铸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程度把握和词语间的相互对应。

仔细分析“留”、“写”、“印”、“刻”,可以发现这四个是程度逐渐加重的动词,那么和“铿锵的足迹”搭配显然要用程度最重的“刻”。

同理,后一个空应选“铸”。

本题答案是D。

人生三境界:

,才能览物于胸;,才能洞若观火;,才能超然物外。

此三重境界,形影交错,亦梦亦境,需反复思虑,不断探索,才能冲破重天驾驭人生。

A.看淡看远看透B.看远看透看淡

C.看透看淡看远D.看透看远看淡

解析:

有览物于胸的宽容和大气,需要人能够看得远,此空应填“看远”。

洞若观火:

洞:

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显然此空应填“看透”。

超然物外:

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超出世俗之外,要做到淡泊名利,此空应填“看淡”。

二、片段阅读的几个技巧

在公务员考试中阅读理解一直是比较稳定的题型,并且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

阅读理解常常包括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两种类型。

对于片段阅读,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

片段阅读应该紧抓几个技巧。

1.析结构,明语意

作为一段话来说,都是句与句的结合,肯定存在一定的逻辑性。

看到一段文字之后首先应该做的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