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16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答案资料Word格式.docx

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7.舌下间隙:

sublingualspace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

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

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

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8.头皮:

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

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9.帽状腱膜下间隙:

为一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

此隙范围较大,向前可至眶上缘;

向后达上项线;

两侧达上颞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

腱膜下隙出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此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导静脉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内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10.颞区:

位于颅顶的两侧,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后界为上颞线的后下段。

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

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

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颞骨鳞部后,颞肌和其浅面的颞筋膜足以保护脑膜和脑,故颞区为开颅术常采用的入颅部位。

11.海绵窦:

cavernoussinus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的腔隙。

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方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通连的充满血液的小腔隙,形似海绵而得名。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血栓。

海绵窦的上壁向内侧与鞍膈相移行;

下壁借薄的骨壁与蝶窦相隔;

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内侧壁与垂体相邻,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海绵窦可借眼静脉与面部的浅静脉相交通,借卵圆孔、破裂孔处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交通,还可借岩上、下窦与横窦和颈内静脉相交通。

二颈部

1.锁骨上三角supraclaviculartriangle:

位于锁骨中1/3上方,在体表呈明显凹陷,又称锁骨上大窝。

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中1/3段上缘围成。

其浅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及封套筋膜;

深面为斜角肌下份及椎前筋膜。

三角内有锁骨下静脉及其属支、锁骨下动脉第三段及其分支,臂丛以及注入静脉角的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等。

于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亦可触及臂丛和第1肋。

2.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space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约3~4cm处,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即为胸骨上间隙。

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3.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space是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的窄隙,向两侧可延至椎外侧区,并经腋鞘通向腋窝。

颈椎结核脓肿多发生于此间隙,脓肿破溃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4.颈动脉鞘:

carotidsheath颈深筋膜向两侧扩展,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而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达颈根部。

颈动脉鞘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为:

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在鞘的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二者之间的后外方为迷走神经。

5.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space位于咽后壁的后方,是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的间隙,其外侧为颈动脉鞘,此间隙向两侧延伸至咽侧壁两侧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内有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6.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此间隙感染、出血或有气肿时,可蔓延至上纵隔。

7.神经点:

Punctumnervosum颈丛的皮支集中,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达皮下。

此颈丛皮支集中穿出的部位叫做神经点,临床上常选此部位做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

8.颏下三角:

Submentaltriangle是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和颈深筋膜的浅层;

深面由两侧的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构成。

三角内除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外,尚有1~3个颏下淋巴结。

9.下颌下三角:

Submandibulartriangle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

该三角的顶(浅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的底(深面)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及其导管、面动脉及其分支(扁桃体动脉)、舌神经、舌血管、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及下颌下淋巴结(4~6个)等。

10.颈动脉三角:

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的浅层;

深面有椎前筋膜;

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三角内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颈深淋巴结等。

11.颈袢ansacervicalis由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先随舌下神经走行一段距离后,至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沿颈动脉鞘表面下行,称为舌下神经降支,又称颈袢上根。

由第2、3颈神经前支发出的部分纤维结合后沿颈内静脉浅面(或深面)下行,构成颈袢下根。

上、下两根在颈动脉脉鞘表面(或内部)合成一袢状结构,叫做颈袢。

颈袢发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12.肌三角:

musculartriangle位于颈前正中线与胸锁乳突肌下部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后缘之间的三角区。

三角的浅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与皮神经和颈深筋膜浅层;

深面为椎前筋膜。

三角内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

深层有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

在气管前筋膜的深部有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器官。

13.胸膜顶:

cupulaofpleura是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

位于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缘2~3cm。

前、中、后斜角肌分别覆盖于胸膜顶的前、外侧和后面。

前方邻接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胸导管(左颈根部);

后方贴靠第1、2肋、颈交感干和第1胸神经前支等;

外侧邻臂丛;

内侧邻气管、食管(左侧者尚邻近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

上方有胸膜上膜。

14.胸膜上膜:

Suprapleuralmembrane又称Sibson筋膜,是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对胸膜顶起悬吊、固定作用。

行肺萎缩手术时,须切断此筋膜,才能使肺尖塌陷。

15.胸导管弓:

Archofthoracicduct胸导管上段沿食管左侧上行,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于第7颈椎高度,颈动脉鞘与锁骨下动脉之间,行向前外,呈弓形弯曲,注入左静脉角。

胸导管呈弓形弯曲的一段称为胸导管弓。

其前方为颈动脉鞘;

后方有锁骨下动脉、椎动、静脉、甲状颈干、膈神经、胸膜顶、颈交感干等。

16.椎动脉三角:

位于颈侧方的深部,其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三角的后方有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1肋颈;

前方有颈动脉鞘、膈神经及胸导管弓(左侧)等。

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17.枕三角:

Occipitaltriangle又称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下腹后上缘围成。

三角的浅面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和颈深筋膜的浅层;

深面为椎前筋膜及筋膜深面的前、中、后斜角肌,头夹肌和肩胛提肌。

三角内有副神经、颈丛、臂丛的分支等。

18.囊鞘间隙:

甲状腺实质的外面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称为真被膜,即纤维囊。

甲状腺外面还被气管前筋膜包裹,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

两者之间形成的间隙称为囊鞘间隙。

间隙内除含有结缔组织外,还有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等。

三胸部

1.胸骨角:

sternal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结合处形成的一个微向前凸的骨嵴,两侧连接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骨、肋间隙的标志。

胸骨角平主动脉弓起止平面,并与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体下缘位于同一水平。

2.锁骨下窝:

Inferiorfossaofclavicle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其深方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

在锁骨下窝的稍外侧、锁骨下方一横指处可以摸到喙突。

3.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ligamentofbreast为存在于女性乳房内的许多纤维结缔组织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

患乳腺癌时,由于肿瘤组织挤压,使乳房悬韧带相对紧张,加之淋巴回流受阻,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现“橘皮”样改变。

4.乳房后隙:

retromammaryspace乳房位于胸肌筋膜表面,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脉。

患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乳房后间隙感染可致脓液积聚,称乳房后脓肿。

5.胸肋三角:

sternocostaltriangle膈肌胸骨部和肋部之间缺乏肌纤维,只有膈胸膜筋膜和膈上、下筋膜覆盖,形成一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腹壁上血管及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该三角,该三角亦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6.腰肋三角:

lumbocostaltriangle位于膈的腰部和肋部之间,呈三角形,尖向上,底向下,为第12肋。

腰肋三角的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

肾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损伤胸膜,引起气胸。

该三角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7.食管后隐窝:

retroesophagealrecess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肺嵴和相应的壁胸膜常凸入此隐窝内,故经左胸部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8.纵隔:

mediastinum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纵隔的前界为胸骨;

后界为脊柱;

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上界为胸廓上口;

下界为膈。

通常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上纵隔内从前向后主要有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前纵隔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内主要有心包、心、出入心底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等;

后纵隔内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和纵隔后淋巴结等。

9.食管上三角:

为纵隔的左侧面,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的三角,内有食管上份和胸导管等。

10.食管下三角:

在纵隔的左侧面,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和食管丛。

11.动脉导管三角:

triangleofductusarteriosus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韧带(成人)或动脉导管(胎儿)、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心包窦:

pericardialsinus浆膜心包壁、脏两层相互返折处形成的间隙,称心包窦。

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

在心脏手术时,可利用心包横窦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位于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斜窦。

位于浆膜性心包的前壁与下壁返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深1~2cm,是心包腔的最低部位,坐位时,心包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四腹部

1.腹直肌鞘:

rectusabdominis为包绕腹直肌的腱性鞘,分前、后两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1/2层构成;

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1/2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下4~5cm处,三层扁肌的腱膜均绕至腹直肌的前面,都参与了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致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故于腹直肌的后面、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

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2.腹白线:

lineaalba腹部三层扁肌的腱膜分别经腹直肌的前、后方形成腹直鞘后,移行至中线,于此彼此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条自剑突至耻骨连合上缘之间的腱性的带,叫做腹白线。

腹白线坚韧而少血管。

在其中部有由疏松瘢痕结缔组织构成的脐环,脐环上部分白线宽约1cm,脐以下由于两侧腹直肌相互靠近,因而变得很窄。

3.腹股沟管浅环:

superficialinguinalring(皮下环):

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的裂隙,由内侧脚、外侧脚、脚间纤维和耻骨嵴共同构成。

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

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4.返转韧带:

reflectedligament是由腹股沟浅环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过精索深面和浅环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方返转、移行,与腹直肌鞘融合的部分纤维。

5.腹股沟韧带:

inguinalligament腹外斜肌腱膜外下部,紧张于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的部分,向后卷折增厚而形成。

其卷曲构成的凹槽为腹股沟管的下壁。

腹股沟韧带为腹部与股前内侧区的分界标志,其深面与髋骨间的间隙构成了腹、盆腔与股前内侧区的通道。

6.腹股沟镰:

inguinalfalx(联合腱conjoinedtendon)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均呈弓状越过精索的上方,至其后方,于腹直肌外侧缘处两者呈腱性融合,称为腹股沟镰。

有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并移行为腱,而仅仅为肌性结合,称为结合肌。

7.腹股沟三角:

inguinaltriangle(Hesselbach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股沟直疝即由此三角区突出而形成。

8.腹股沟管:

inguinal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自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长4~5cm,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壁和内外两口。

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起始部;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联合腱加强;

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的凹槽。

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

从内面观,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的卵圆形的凹窝;

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管内男性含有精索、髂腹股沟神经,女性则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9.精索:

spermaticcord为一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腹环处起始,经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一直延伸至睾丸上端。

精索的内容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鞘韧带和淋巴管等。

精索的表面有三层被膜,从内向外依次有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及其筋膜和精索外筋膜

10.大网膜:

greateromentum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呈围裙状,下垂并遮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长度因人而异。

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的浆膜延续而成,向下延伸至脐平面或稍下方,然后向后上返折、移行,附着于横结肠,形成后两层。

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通常愈着,故前两层上部直接由胃大弯处连至横结肠,形成胃结肠韧带。

当腹膜腔发生炎症时,大网膜能迅速游向病灶区,并将其包裹,限制炎症的扩散。

11.小网膜:

lesseromentum是自膈下面、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其左侧部主要从膈和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称肝胃韧带;

右侧部从肝门连至十二指肠上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为网膜孔。

小网膜内近胃小弯侧有胃左、右血管走行;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和门静脉走行。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又称十二指肠悬肌,由纤维结缔组织、肌组织和壁层腹膜构成,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的深部,是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的一呈三角形的皱襞,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13.肝蒂:

hepaticpedicle出入肝门的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和神经等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肝蒂。

其结构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为:

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位于最后。

14.肝裸区:

bareareaofliver肝冠状韧带的前、后两层未结合在一起,隔有一定的距离,在肝的后上面冠状韧带两层之间留有一个无腹膜覆盖的区域,称为肝裸区。

在肝裸区处肝直接与膈肌相贴。

15.肝段:

在肝内,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三者在肝内的分支、分布和走行基本一致,并被结缔组织囊—Glisson囊包裹,形成Glisson系统。

依据后者在肝内分布区域将肝划分为若干个部分,称为肝段,肝段之间走行的为肝静脉的属支。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Couinaud肝段划分法,即将肝分为5叶8段。

即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

左外叶上段、左外叶下段、右前叶上段、右前叶下段、右后叶上段、右后叶下段及尾状叶和左内叶各成一段。

16.肾段:

renalsegment每一个肾段动脉分支分布供应的肾组织区域,称为一个肾段。

每侧肾共有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肾段动脉之间无吻合,故某一肾段动脉阻塞时,相应供血区域的肾实质则会发生缺血性坏死。

17.肾筋膜:

renalfascia又称Gerota筋膜,分前、后两层,分别称为肾前、后筋膜。

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

在肾的外侧缘处,前、后两层相互融合,并与腹横筋膜相结合;

在肾的内侧缘处,肾前筋膜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肾后筋膜与腰方肌、腰大肌筋膜汇合后,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

在肾的上方,两层筋膜于肾上腺的上方相互融合,并与膈下筋膜相延续;

在肾的下方,肾前筋膜向下消失于腹膜下筋膜中;

肾后筋膜向下至髂嵴处与髂筋膜愈着。

18.胃床: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19.膈下间隙:

subphrenicspace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

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

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成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外间隙,居膈与肝裸区之间。

上述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膈下脓肿,其中以右肝上、下间隙脓肿较为多见。

20.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围成,内有起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常有变异,变异的胆囊动脉常行经肝总管或胆总管的前方,胆囊或胆总管手术时应予以注意。

21.左肠系膜窦:

leftmesentericsinus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略呈向下开口的斜方形,窦内感染时易向下蔓延,而进入盆腔。

22.右肠系膜窦:

rightmesentericsinus介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间,呈三角形,周围近乎封闭,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23.腹膜后隙:

retroperitonealspace位于腹后壁,介于腹后壁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

此间隙上经腰肋三角与后纵隔相通,下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延续,腹膜后隙的感染可向上或向下扩散。

此隙内有:

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重要结构,并有大量结缔组织。

24.腹股沟区:

inguinalregion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此区是腹壁的薄弱区,外下方有供男性精索、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的腹股沟管及其内、外口。

易发生腹股沟斜疝。

25.结肠上区:

supracoliccompartment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此区主要有食管腹段、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

26.结肠下区:

infracoliccompartment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

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

27.肾角:

在腹后壁,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角或肾角。

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亦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五盆部与会阴

1.会阴:

perineu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的总称,其境界略呈菱形,即位于前方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结节、后方尾骨尖四者之间的区域。

此区域又可借两侧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分为前方的尿生殖三角(尿生殖区)和后方的肛门三角(肛区)。

狭义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女性则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2.盆膈:

pelvicdiaphragm位于小骨盆下口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构成盆底肌,盆底肌的上、下面分别覆盖有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三者共同构成盆膈。

在两侧肛提肌前内侧缘之间留有一狭窄的裂隙,称盆膈裂孔,被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闭,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隔的后部有肛管通过。

盆膈有支持和固定盆腔内脏器的作用,并可与腹肌、膈肌一起协同增加腹压。

3.前列腺鞘:

fascialsheathofprostate盆膈上筋膜向上返折,移行为盆筋膜的脏层,包裹于盆内脏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