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167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变异与进化 练习及答案.docx

7变异与进化练习及答案

变异与进化7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B.果蝇的红眼基因突变为白眼基因属于生化突变

C.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长期接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引发的基因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2.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料充足的条件下会出现穗大粒多的形状,引起这种形状变异的原因是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环境条件改变D.染色体变异

3.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基因自由组合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4.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的(  )

A.遗传信息B.遗传性状C.遗传密码D.遗传规律

5.科学研究发现突变型棒眼果蝇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突变情况如表所示。

将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均为圆眼果蝇;F1雌雄交配,所得F2中圆眼果蝇有450只、棒眼果蝇有30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T

CTT→C

蛋白质变化

有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果蝇的不同

多肽链长度比野

生型果蝇的长

 

A.棒眼果蝇的出现是由于控制眼形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和增添

B.野生型果蝇控制眼形的基因中只有一个发生突变对性状无影响

C.棒眼果蝇的出现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6

6.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

下列关于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的推理不合理的是

A.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

B.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

C.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

D.胰岛素靶细胞发生基因重组,不能表达GLUI4运输葡萄糖

7.精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下列有关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增大了精子遗传组成的多样性

B.减数分裂时非同源色体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C.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

8.下列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

B.改变基因的结构,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9.下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A、B图中的每一个字母代表细胞的染色体上的基因,C、D图代表细胞的染色体情况,那么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的细胞是

A.

B.

C.

D.

10.图甲、乙、丙、丁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哺乳动物体内相关细胞分裂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和卵细胞

B.图乙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

C.图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

D.图丁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11.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B.单倍体植株茎杆粗壮但通常是高度不育的

C.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D.单倍体结实率低,但果实较大,蛋白质含量高

12.下图为某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情况。

下列各种变异不可能是该对染色体发生的是

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

13.果蝇的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其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Ⅳ号染色体多一条(三体)或少一条(单体)的个体可以生存和繁殖,三体果蝇在减数分裂时,Ⅳ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联会后正常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BBb的三体果蝇可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果蝇与Ⅳ号染色体单体的直翅果蝇杂交,子代均为直翅

C.染色体数目均正常的弯翅果蝇与直翅果蝇杂交,子代均为直翅

D.Ⅳ号染色体三体果蝇可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果蝇测交确定其基因型

14.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甲和乙为亲本来培育新品种AAbb,①→③→④过程最简便,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15.下图为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甲高度不育

B.甲成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

C.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

理论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第2年即可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

D.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12套遗传信息

16.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下表所示。

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称“例外”)。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亲本雌果蝇产生XrY的卵细胞

B.F1中XR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C.F1中白眼雌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9条

D.F1中出现红眼雄果蝇的原因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

B.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D.一般情况下,自交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且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非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

18.下图为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过程,

表示死亡的个体,a、b表示两个阶段。

下列有关抗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阶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存活下来

②经过a→b阶段的人工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

③青霉素的使用改变该细菌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

④b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均比a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b阶段抗性基因频率更高

⑤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

⑥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属于一个新的物种

A.①⑤⑥B.②③④C.③⑤D.②③

19.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密码子的简并性对于某种使用频率高的氨基酸来说,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B.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C.判断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依据依次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D.Aabb(黄皱)×aaBb(绿圆),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绿皱∶黄皱∶绿圆=1∶1∶1∶1,则说明控制黄圆绿皱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0.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

21.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32P标记的某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最后产生100个子代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的P元素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2)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22.在研究DNA复制机制的过程中,为检验“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者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①

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

步骤②

取出根尖,洗净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大约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___________分子。

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分子复制的产物应符合甲图中的_________(选甲图中字母填写)。

(2)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该结果_____(填写“能”或“不能”)确定假说成立。

(3)若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_________〔选乙图中字母填写),且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_____________(选乙图中字母填写),则假说成立。

23.果蝇(2N=8)卷翅基因A是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因为果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点因此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至少答2点),果蝇的单倍体基因组包括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相同/不相同),卷翅基因A与野生型翅基因a的根本不同在于____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纯合致死基因B,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

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4)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也是纯合致死,从而培养出如(3)图示“平衡致死系”,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DD和Dd不影响翅型,dd决定新性状翅型。

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

实验步骤:

P“平衡致死系”果蝇(♀)×待检野生型果蝇(♂)

/

F1选出卷翅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

F2?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24.10月2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发现控制“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分子机制的三位美国科学家霍尔、罗斯巴什和扬获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机体的生物钟能够帮助调节睡眠模式、摄食行为、激素释放、血压以及体温等,来适应一天的不同时段。

2最初解释PER蛋白呈周期变化的原因是:

当period基因处于活性状态时,合成PER蛋白,PER蛋白在细胞核中积累,阻断period基因的活性,产生一种抑制反馈回路(图1,表示抑制)。

3实验发现PER蛋白无法进入细胞核。

研究者又发现了第二个时钟基因“timeless”,该基因能够编码TIM蛋白,当TIM同PER一起绑定后,两种蛋白就会进入到细胞核中,阻断period基因的活性(图2)。

后来另外一个基因—doubletime被发现,其编码名为DBT的蛋白,能够减缓PER蛋白的积累,帮助调节昼夜节律来精密适应24小时循环。

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反馈抑制回路中,period基因抑制的是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过程。

⑵核孔允许mRNA等大分子通过,是________(有/无)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根据资料信息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资料显示基因与性状是否是一对一的线性联系,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联系生活实际,生物钟是否完全受基因调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

基因突变是指由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果蝇的红眼基因突变为白眼基因属于生化突变,B正确;基因A可突变为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C错误;长期接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引发的基因突变称为自然突变,D错误。

2.C

【解析】试题解析:

在肥料充足的外界条件下引起的穗大粒多的性状,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而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所以C正确。

A、B、D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A

【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会发生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选A。

4.A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直接改变了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所以基因突变直接改变了改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决定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和遗传规律是不变的。

选A。

5.B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基因Ⅰ发生的是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基因Ⅱ发生的是3个碱基变成1个碱基,属于碱基对的缺失,A错误;由F2果蝇中圆眼:

棒眼=450:

30=15:

1,可知基因Ⅰ、Ⅱ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隐性纯合子才能表现为棒眼,故只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对性状无影响,B正确;从表中分析可得,基因Ⅰ突变将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使其控制的蛋白质结构改变,基因Ⅱ突变导致蛋白质中肽链变长,使其控制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但二者都无法判断这种蛋白质是否是酶的结构改变导致的,还是控制眼形的结构蛋白质直接改变导致的,C错误;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5=1/5,D错误。

6.D

【解析】分析:

结合题意,胰岛素作为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调节的实质是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调控细胞内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GLUT4)增多,靶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降血糖效果加快。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乏(如不能合成GLUT4或者无法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上),或者胰岛素受体无法与胰岛素结合(如胰岛素受体与相关抗体结合);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相关发生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胰岛素传来的信号无法传递给靶细胞,表现出胰岛素抵抗。

详解: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使人体产生胰岛素耐受,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C正确;胰岛素靶细胞是体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关键要抓住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析中,只要能合理解释有大量胰岛素但没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没有快速下降的结果就是合理的。

7.B

【解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增大了精子遗传组成的多样性,A项正确;减数分裂时非同源色体自由组合也会导致基因重组,增加了同一双亲后代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B项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项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D项正确。

8.C

【解析】同一生物体的不同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含有的基因相同,由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出的mRNA不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转录出的mRNA不一定相同,A项正确;改变基因的结构,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项正确;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项错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项正确。

9.D

【解析】一般情况下,细胞中具有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或控制某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有几个,则表示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B、C、D中一般可认为分别具有4个、1个、2个、4个染色体组。

但有丝分裂过程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而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相同的基因,则一对同源染色体则可能具有相应的4个基因,如图A,故最可能属于多倍体的细胞是图D所示的细胞,D项正确。

10.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

图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

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甲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和次级卵细胞,A错误;图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2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图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

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图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含0条染色单体,C错误;图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两极对应的两条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说明该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

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染色体组的内涵,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1.C

【解析】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单倍体植株矮小,通常高度不育,B错误。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C正确。

单倍体通常高度不育,多倍体结实率低,果实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D错误。

点睛:

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只要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都是单倍体。

12.C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要求考生明确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分析几种结构变异对应的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变化,进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此题难度较大,对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理解要透彻。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若发生染色体缺失,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正常染色体多出的一段就会形成隆起的“环”,A不符合题意;若发生染色体重复,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异常染色体多出的一段就会形成隆起的“环”,B不符合题意;若发生染色体单向易位,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异常染色体多出的一段就会形成隆起的“环”,D不符合题意;若发生染色体倒位,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异常染色体就会形成“倒位环”,C符合题意。

13.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数目变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依题意可推知:

基因型为BBb的三体果蝇产生的四种配子及其比例为BB∶b∶Bb∶B=1∶1∶2∶2,A错误;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果蝇(bb)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b的配子,Ⅳ号染色体单体的直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O(“O”表示缺少的那条Ⅳ号染色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O=1∶1,二者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翅(Bb)∶弯翅(bO)=1∶1,B错误;染色体数目均正常的弯翅果蝇(bb)与直翅果蝇(BB或Bb)杂交,子代均为直翅(Bb)或直翅(Bb)∶弯翅(bb)=1∶1,C错误;由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果蝇(bb)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b的配子,所以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与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一致,可见,Ⅳ号染色体三体果蝇可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弯翅果蝇测交确定其基因型,D正确。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Ⅳ号染色体单体的直翅果蝇产生配子种类的判断,忽略了产生的不含Ⅳ号染色体的配子。

14.C

【解析】以甲和乙为亲本来培育新品种AAbb,①→③→④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不是最简便的育种方法,A错误;②过程属于自交,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⑦过程为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其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B错误;③过程为AaBb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Ab配子的形成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致,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正确;⑤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⑧过程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15.C

【解析】

由图可知甲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来自一粒小麦,一个来自山羊草,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甲高度不育,A正确。

甲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