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1824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论文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德育论文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论文 1.docx

《德育论文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论文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论文 1.docx

德育论文1

谈谈高中班主任对问题行为学生的创新管理

 

【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高中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并且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依据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分析了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形成问题行为的原因,并相继运用了应激法、情绪宣泄法、价值澄清法、模仿学习法、道德讨论教育法、对话艺术、消除学生负面“社会标签”、长期持续性的管理、开放性教育、积极与家长沟通等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矫正高中生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行为管理矫正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如学生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行为、早恋、逃学等都是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老师的教育质量。

处理或转化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问题行为的防治更需要班主任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班主任在管理问题行为学生上疲于应付、深感无奈,因此探讨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成因,可以为班主任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帮助。

据笔者的班主任管理实践经验,将学生问题行为区分成下列六大类:

(一)外向性问题行为。

即通称的违法违规行为。

包括:

逃学、逃家、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早恋,等等。

(二)内向性问题行为。

即通称的情绪困扰、焦虑行为。

包括:

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度依赖、焦虑、自虐、自杀行为,等等。

(三)学业问题。

成绩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绪上的困扰或行为上的问题。

包括:

考试作弊、不做功课、厌学、偷懒、退缩、不专心、学业后进,等等。

(四)恶习。

又称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

包括吸烟、酗酒、吸毒等问题。

(五)焦虑症候群。

由过度焦虑引发而来,有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或强迫性行为,通称为精神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

例如:

紧张、发抖、性格暴躁、冲动、过度焦虑引起强迫性思考、强迫性动作、歇斯底里等。

(六)精神病症候。

其行为明显的脱离现实,属于严重的心理病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深觉如能详细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比率,以每学期为单位,对于明显且普遍的问题行为加以分类,并加以重视,透过相应机制预防处理,对于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是切实有效的作为。

二、高中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高中生问题行为的成因至为复杂,经常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但其发生一般与个人、家庭、学校、小区及大众传媒密切相关。

1、个人因素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高中生的适应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多与青春期心理特点有关。

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情绪变化无常。

情绪的多变与极端化,是青少年期前期的重要特征。

在短时期内,情绪起伏很大,可能由快乐忽然变为抑郁寡欢,又不知如何发泄或疏导自己的情绪,容易导致极端。

(2)转变具有决定性。

高中生对此前接受的信仰、观念、态度、习惯会做出重新评价,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判断好会走正途,判断错了则易入歧途。

(3)易受同学影响。

高中生喜交朋友,从友谊中获得满足,但万一交友不慎,也很容易追随帮派,甚至做出犯罪行为。

(4)对异性产生兴趣。

高中生对异性生出好感,出现早恋的几率大增。

有时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出现了奇装异服,矫饰的态度与言谈。

(5)心理发展呈现不稳定状态,高中生的心理很不稳定,常自我否定自己的行为,易导致自卑、自私、焦虑、不安与不稳定感等心理问题。

不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6)道德意志薄弱。

如缺乏毅力,性格软弱、固执等。

2、家庭因素

父母教育不当,趋于严苛、松散、不一致、不公平、冷淡、武断或期望过高等;父母失和、感情不睦;犯罪家庭或非行倾向的家庭、贫困家庭都大大提高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几率。

3、学校因素

奉行升学主义,过度重视智育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学校领导和老师不关心、不尊重学生,漠视学生的困难,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强制专断;班主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心智健康成长;教师行为偏差或情绪欠缺稳定,性情急躁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奖惩不适当;班级过大,学生与教师人数比率过高,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互动。

5、大众传播媒体

媒体报导内容充满商业气息,降低文化感觉;媒体报导内容黑暗面充斥,专挖人隐私,促使青少年道德产生腐化;媒体报导内容趋于夸大、渲染、缺乏正确性;暴力、犯罪、色情的报导趋于频繁、详尽。

三、高中生问题行为管理的原则和对策

1、问题行为管理的原则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适应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群性、培养自治自律的品德。

班主任管理的措施、方式与原则亦应配合时代脉动及学生身心发展作适时调整。

结合实际的管理经验、相关的管理理论、校园环境及学生特质,笔者认为有效落实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主体而非客体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各项管理措施与制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才能体现出人性的关怀。

(2)参与代替专断

提供学生表达意见,甚至参与决定的机会,培养学生负责的能力与态度。

(3)尊重代替服从

学生对于班级管理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必须予以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信心与勇气,并学得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要求学生“服从”则会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高涨,不利于学生的管理。

(4)引导代替强制

学生是未成熟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耐心的引导,千万不可为了方便管理而强制约束学生。

(5)关怀代替质问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也可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面对学生的过失或心情的起伏,应用关怀的语气与态度,给予学生心灵的抚慰,并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

(6)建议代替责难

有效的学生管理是弹性且多元,给学生的是多方面的选择与建议,责难会带来内心的自责,甚至伤了自尊。

因此,面对学生的不当言行举止,应尽量提供多角度的建议,让学生在关怀与尊重中自我反思、自我纠正。

(7)接纳代替批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分与特质,必须给予尊重与接纳,才能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

(8)自律代替他律

班级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自治自律的学生,因此,要提供学生练习自我管理的机会,并多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任何外在的约束、管理或惩罚,或能达到压抑行为的短暂效果,却无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用自律的理念代替他律的规范。

2、问题行为管理的对策

从相关理论探讨与实际管理经验,笔者认为高中生问题行为管理的具体做法,可从下列几个方向努力,共同来管理、帮助及管理学生。

(1)应激机制的运用

“应激”一词通常医学上,指能影响机体的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时机体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以使基本功能维持在所希望的状态。

”它是一种对有威胁性或不愉快因素的情绪反应。

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应激因子的危害性,以保持体内平衡,所以应激是一种适应性机制。

应激在医学上会经历警戒反应、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高中班主任对班级中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可以借鉴应激理念,达成管理机制,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对班级中的应激因子(问题行为学生)要提早发现,警戒其行为的破坏性。

任何问题行为的发生多少必有征兆,如同疾病之发病征兆一般。

学校教师(尤其班主任)应注意学生是否最近经常逃学,交友复杂,上课不专心,课堂无故缺席,成绩一落千丈,作业不交,自我封闭,沉默不语,行为轻佻……,并立即予以管理,以避免其进一步沉沦,导致更严重问题行为的发生。

还应对问题行为学生进行持续地教育、观察(抵抗阶段),列为重点观察和照顾的对象,直到抵抗阶段的恶习有所改善(衰竭阶段),并渐趋变好。

班主任应具备预防的概念,对于学生行为表现,应随时关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并注意上述的征兆,给予适时的协助或管理。

(2)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问题行为学生的情绪往往不稳定,暴躁、焦虑、自卑、不安等情绪经常可以在早恋者、斗殴者、吸引者、酗酒者、后进生等问题行为学生看到。

以往,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总是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努力平息他们的负面情绪,殊不知负面情绪宜泄不宜堵。

班主任引导这些问题行为学生宣泄负面情绪,反而可以减弱其攻击行为的强度和持久度。

只需要方法运用得当,不要害怕学生宣泄负面情绪会造成破坏。

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在挫折和烦躁的时候,用大喊大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向好友、师长、亲人、知己倾诉心中的不快;甚至当诸如失恋、遭受屈辱、考试失败等导致抑郁、愤怒等情绪无法排遣之时,可以跑步、打沙包、摔枕头、用脚拼命地踩地板等行为,缓解情绪压力。

班主任还可以透过冥想、回溯过往经验、催眠、呼吸、静心、打坐、绘画、肢体活动、按摩等活动,带领问题行为学生觉察在人际互动关系中所带来的愤怒、喜悦、忧虑、悲伤、恐惧等内在的基本情绪与感受,并学习释放潜在的压抑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与平衡。

简言之,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从活动中学习如何健康的缓解自己的情绪及压力,让他们重新拥有平和的情绪和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价值澄清的实施

价值澄清法主要在协助学生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并由此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许多问题青少年具有迥异的人生价值及世界观,甚至汲汲于追逐物质享受并盲目的崇拜影星偶像,无法分辨是与非,短视近利。

此种情形极易促使其迷失方向,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因此班主任应利用各种场合予以开导、引导,协助其接触社会各类杰出有贡献的人士,对学生迥异的想法进行价值澄清的工作,以导引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班主任更应不断利用机会教育,澄清学生的价值观。

具体的方法是利用适当时机,提出与学生有切身关系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经由交互讨论澄清彼此观点,透过同学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班主任不要刻意去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价值澄清法强调价值形成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尊重其个人的选择、澄清、反省和行动,以补救传统教学法的缺点。

班主任应该多元、弹性的应用于各种角色,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扮演活动的设计及催化者,师生以平等地位共同分享价值,才有助达成价值澄清的目的。

(4)德育的渗透

之所以说是渗透,而不是灌输,乃是因为德育对于新时期学生来说,过于无聊,枯燥的说教容易更容易导致问题行为学生的反感,引发他们的抵触兴趣,效果往往是相反的。

笔者的做法是:

①模仿(榜样)学习法。

学生会模仿他人良好的态度或行为,可以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应尽量提供楷模让问题行为学生模仿学习;例如举出表现优良同学的行为、教师本身作良好的言传身教示范、或是利用新闻媒体、书本、网络、生活周围所找得到的温馨感人事迹,再利用团体讨论的方式,让问题行为学生和其他同学彼此平等、自由地互相交换意见,最重要的是提供适当的模仿练习的机会,才容易产生效果。

②道德讨论教育法。

道德讨论教学的题材,往往难以选择,笔者认为道德说教的题材需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故事内容尽量简单、有趣;二是故事情节必须是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故事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具有道德意涵的问题为核心。

至于讨论的步骤非常简单,可先选取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故事,经教师适当的提示之后再分组讨论,然后是各组分享看法及全班共同讨论、最后是教师总结并结束讨论,这样就能树立正确的集体导向,支持正确的舆论,抵制学生错误的思想。

(5)对话的运用

对话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的形式展开。

问题行为学生对班主任一般是比较敏感的,在对话的过程中,要使问题行为学生信任班主任,去掉心理防备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亲和力、掌控谈话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技巧。

①口头语言沟通的技巧。

班主任在与问题行为学生对话的时候,要努力掌握倾听性和影响性语言技巧。

倾听性技巧有助于表现出初级的同理心,影响性则有助于到达高级的同理心。

倾听性技巧包括鼓励、释意、询问、自我开放等。

影响性技巧则包括指导、内容表达、阐释等。

鼓励技巧可以简短重复对话者的语言,以鼓励对方继续。

如问题行为学生:

“我把什么都谈了,可父亲就是不相信。

”班主任:

“不相信?

”;还可以用情感性反应的技巧,以探查对方情绪的反应。

如,焦虑者:

“我即将有一个英语考试,这个考试的结果关系着我的未来,我非常地担心。

”班主任:

“你真是太紧张了,因为你马上有重大的考试。

”焦虑者:

“是啊,我吃不好,睡不好,既紧张又迷茫,我该怎么办才好!

”更可以增加一些自我开放性语言技巧,提出班主任对问题行为学生言行的看法与感受,如,“我觉得有些失望,你没有能完成作业。

但我想也许你有你的原因?

”、“你说你感受到一种可怕的孤独,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

②肢体语言的对话技巧。

班主任还可以用非语言性引导学生,如,放松的身体姿势,使学生轻松舒缓,利于双方交谈;班主任身体微向前倾,表示专注,可鼓励对方继续倾诉;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使对方既感到受重视又无紧张感。

保持适度的面部表情:

友善、微笑、放松,并注意随对方激动、悲伤作适当调整;点头表示“嗯,我懂”、“再继续”,可对对方的表达起鼓励作用。

(6)运用爱心教育模式

问题行为学生往往是由于缺乏爱心导致行为的偏激,所以也能由于爱去纠正其不良行为,使之向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组织者,担负重要的德育任务,主任的爱是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锁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力。

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问题行为学生,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持亲近、关心、爱护、信任、肯定的态度,以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因此,要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①关怀与接纳学生。

学生许多问题行为的发生,经常是问题父母或破碎家庭之产物,而且部分问题行为属青少年“次级文化”的呈现,因此班主任应依潮流据以分析,多关怀、接纳问题学生,以同情心的观点,以尊重学生自尊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抱持偏见,针对学生问题都一视同仁。

因为学生往往对偏爱十分厌恶。

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更要适当表现出关怀,尊重的倾向。

根据“教师期望效果”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关怀与期望往往和学生的学业和品质成正比例发展,如果老师对某些学生寄予很高期望,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如老师期望般进步;相反,则会让学生颓丧、失望,甚至厌学。

②多赞扬少批评。

班主任对于问题行为学生应该尽量多用表扬、鼓励,少用批评或处罚。

即使批评,也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注意批评的态度语气、方式、场合;要适时插入一些幽默的话语,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教育;多采用个别批评教育,少当众点名批评;对学生要和蔼,态度诚恳,以理服人,不过分苛求,不恐吓、压制;对乐观的学生语气可以重些也无妨,对内向敏感的同学则要字斟句酌,小心谨慎,避免伤及其自尊心。

③爱护学生,消除学生负面“社会标签”。

对学生的爱,还需要爱护学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班主任对他的关怀。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假如某位同学被老师或同学等重要他人贴上了某个标签,并形成传播效应,往往会暗示学生往标签寓意的方向发展。

老师或同学往往会对问题行为学生存在偏见,常会给这些同学起外号,如“打架王”、“教黄”(黄色笑话大王)、“娼妇”、“丁大毒”、“夜来欢”、“泰戈”(变态哥)等,这些负面标签一经烙上就成为该学生的主要特征,限制了这名学生所有的其他身份,使其终身无法改变,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难以改变和纠正。

因此,班主任要努力为这些学生反正,一是要消除偏见和成见,在语言表达或其他接触中,弱化对“问题学生”的消极性暗示和给自己定位为“异类”的机会;二是帮助“问题学生”客观地分析他人的看法对自己行为的影响,逐步引导他们恢复自信,锻炼和提高他们对贴“标签”过程的抵御能力,逐步走出被贴标签的阴影和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是,提供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化环境这一问题。

敦促其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善待偶发的初次问题学生,在对他们施行批评、评定、惩罚之前要慎之又慎。

四是,通过代换法,在公众场合为问题行为学生更换一个正面的社会标签,久之,使之成为这名学生的主要身份特征,以有效矫正他的问题行为。

(7)长期持续性的管理

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管理工作,非一蹴而就,特别需要爱心、耐心与长期、持续性的管理,始能展现管理功能,因此,教师对于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切忌抱持已管理病愈的观念,仍应持续关心、注意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

学生问题行为管理的工作,更是需要长期持续性的管理观念,管理无法立竿见影,但绝对可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8)开放性教育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适当进行班集体课外活动,不要盯着课程学习不放;要开放性教育,不要封闭性教学。

为此,班主任应该:

①进行社交技巧训练。

问题学生常因在认知上的偏误,如思考上欠缺逻辑、客观、理性,因而无法妥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因此班主任应强化其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及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以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同时,班主任应该制定日常礼貌或礼仪的规范,让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将来的生活,为生活教育最主要目的。

②提供多元教育机会。

问题行为学生经常因成绩低落,学校生活挫折经验多,因而产生不良行为现象,无法从学校中获得成就感,因此班主任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多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举办可以提高学生成就感的活动,例如对社团活动的重视、参加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等,使潜在问题学生找到自尊与成就感,避免产生挫折、愤怒而衍生攻击问题行为。

团体活动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负责的态度,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并且能避免学生孤独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机会,学习互相包容、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改善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9)积极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加以了解和关心:

“知生识生”是管理学生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应该深入的去了解学生反抗行为背后的动机,多关心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寻求家长的合作。

家庭、学校应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两大重心,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互为影响的,班主任应随时与家长联系,才能了解青少年在日常的情形,一则藉此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理念,再者可以及时发现青少年违反常规的行为,尽速给予管理及关注。

总之,“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和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经营者,学生行为的好坏与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班主任对问题行为学生用心去关心,爱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转化矫正,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不会改变其问题行为,在往后的生活中健康成长;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合格、优秀的班主任。

2013年6月

 

参考文献:

[1]张庆林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M.重庆市:

重庆出版社,2006.

[2]郭亨杰主编.《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向真.道德心理研究[M.南京市: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学农,陈震.初中班主任[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一百例[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

[8]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

学苑出版社,1989.

[9]赖华强.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

漓江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