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19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docx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案

 

考 点

考 次

考 点

考 次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5年2考

气候变化

5年3考

自然灾害与人类

5年5考

 

第一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__自然灾害与人类

[考纲要求] 1.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1.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②不可再生资源:

如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利用的发展性、数量的有限性。

[温馨提示] 判断一种物质或能量是否为自然资源,关键看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二是用于生产和生活。

2.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途径:

适度开发、利益兼顾、重视保护和公众参与。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

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2.洪水与洪灾

(1)含义: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三、洪灾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气象因素、河湖因素、流域汇水速度和河道排水速度等。

2.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和建筑物占据河道等。

四、洪灾的防治措施

1.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提示: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防治洪涝灾害的非工程措施有哪些?

提示: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⑤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⑥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存在问题及对策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

①耕地:

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②草地:

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③林地:

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煤、铁、石油矿产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惊人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森林减少;草场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对策

①跨流域调水;②兴修水库;③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

①依法管理;②“开源”“节流”;③建设保护

①贯彻《矿产资源管理法》;

②合理利用;

③综合利用

2.不同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措施

水资源问题

解决措施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修建水库

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降水稀少

收集雨水、沿海发达国家进行海水淡化等

蒸发旺盛、下渗严重

可以采用坎儿井等

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

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农业可以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

河流上、中、下游用水分配不均

加强河流的统一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地形陡峭、河流短促

沿海地区可建储水池等设施

污染严重、水质变差

污水达标排放

3.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能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几种能源的比较如下:

能源

主要特点

分布

世界

中国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自治区)分布较丰富

石油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储量远比煤少

主要分布在中东波斯湾沿岸、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但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制约显著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太阳能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有广阔的前景,属可再生能源

云雨比较少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核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

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在建的有岭澳、连云港、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等

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方法

对于我国能源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②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③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④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产生的原因:

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②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③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④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3)解决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③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

④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⑤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考点

常考题型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统计资料考查土地资源、水资源及风能等新能源的分布及利用的意义

以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例1] 资源相对稀缺指数是指一个区域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

读图完成

(1)~

(2)题。

(1)造成图示期间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总量大      B.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总量大D.人口增长快

(2)针对图示问题,我国在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应(  )

A.大力开采地下水资源B.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

C.扩大林畜产品的供给D.加大荒地的开发力度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资源相对稀缺指数的含义可知,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小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越多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

我国人口总量大,资源消耗多是造成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

(2)题,我国在耕地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还能基本达到1,说明我国耕地的负荷非常大,因此要特别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退化。

[答案] 

(1)C 

(2)B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自然灾害与人类

1.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人为原因:

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c.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d.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①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②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2.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自然灾害

灾害

成因

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

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

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①改变农业结构;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人类活动等

西南地区

生命、财产伤亡损失大,公共设施破坏严重

提高防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大。

影响因素: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考点

常考题型

自然灾害与人类

以区域图为载体,联系实际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以某一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例2] (2010·江苏高考)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

据此回答

(1)~

(2)题。

(双选)

(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解析] 第

(1)题,旱灾即水的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西南地区虽位于湿润地区,但由于2010年3、4月份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即水的供给量减少;而同期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即水分的损失较大,从而导致了旱灾。

(2)题,新疆阿勒泰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该地的洪水不太可能是降水过多造成的;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可知,该地的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这里的洪水最可能是由积雪融化引发的,可以通过疏浚河道、修堤筑坝等措施加以应对。

[答案] 

(1)BD 

(2)CD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迁移交汇能力(三)——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及区域

           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交汇

[命题者说] 世界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广泛性、关联性、突发性,带来的灾情重、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往往以不同地区所发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为载体,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同时联系区域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分析此类问题,需要借助试题图文信息与基础知识,掌握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准确锁定答案。

[考向多维探究]

角度一:

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1.(2012·天津高考)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D.泥沙淤积严重

答案:

A

2.(2013·安徽高考)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答案:

沙尘暴。

天气条件:

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角度二:

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灾害

(2014·天津高考节选)读图,回答问题。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3.在上图所反映的季节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旱灾的原因是(  )

A.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水源短缺,农田需水量大

C.降水量较少,土壤干燥

D.植被稀少,涵养的水源少

答案:

B

4.(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角度三: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

5.(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

山区: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湖区:

退田还湖。

城市:

完善排水系统;农村: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

[备考技法归纳]

一、通性

1.材料选取具有典型性。

绝大部分以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地为背景,如第2题我国西北沙尘暴多发地、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旱灾发生地、第5题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发生区等。

2.材料呈现形式常以区域图为载体,配以等值线图。

对能力考查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基础,抓住试题关键进行解答。

二、通法

1.确定考查范围

首先认真审题,确定考查的范围,看是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关系,还是考查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或是考查自然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2.明确思考方向

(1)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环境关系的,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其次确定区域的位置,再次结合区域特征分析灾害的形成条件。

(2)考查自然灾害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的,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其次分析人类生产活动的特点,再次结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考查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首先明确灾害类型和特点,其次分析区域环境的特征及成灾因素,再次结合区域特征提出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防灾措施。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

(2011·江苏高考)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解析:

选BC 由图可知,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其中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解析:

选AC 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最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题组二 自然灾害与人类

(2013·江苏高考节选)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此回答下题。

3.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央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B 芦山地震的震级为7.0级,低于汶川地震的震级8.0级,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防震意识增强,同时本次救援工作及时,也使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小,目前地震灾害还不能有效地进行预报。

(2012·江苏高考节选)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4.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珠江流域,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因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5.(2013·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下图,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

解析:

选C 完善预警系统无法改变海水涌向陆地的情况;围海造田会加重风暴潮的危害;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阻止海水涌向陆地,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虽然对风暴潮有一定阻挡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修筑沿海堤坝明显。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60分)

说明:

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2014·湛江二模)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D.水资源

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解析:

1.D 2.B 第1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西北明显偏少,为水资源。

第2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2014·南京二模)下图为全球新能源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M表示的能源是(  )

A.太阳能B.潮汐能

C.风能D.地热能

★4.下列有关N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位于板块交界处

B.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C.主要分布在大气降水较多地区

D.对我国东部地区生产影响巨大

解析:

3.C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能源M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和沿海地区,这两类地区的共性是风力较大。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N能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非大裂谷一带也有分布,可以推断出,N可能是地热能,与板块运动有关,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2014·苏锡常镇四市二模)几乎每年入春以后,美国多次遭受龙卷风的袭击。

(注: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下图为美国地震、飓风、龙卷风、暴风雪等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表示美国龙卷风分布的图是(  )

A.①B.②

C.③D.④

6.下列有关龙卷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灾害主要发生在夜晚,危害大

B.较之平原,山地高原地区更易形成龙卷风

C.近地面气压很低,气压梯度很大,易形成强风涡旋

D.龙卷风只发生在陆地地区,海上不易形成

解析:

5.D 6.C 第5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序号分别代表美国暴风雪、飓风、地震和龙卷风。

第6题,据题意分析可知,龙卷风是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表明龙卷风由气旋发生而形成的。

(2014·南通三模)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

下图为智利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震发生源于(  )

A.火山喷发B.板块张裂

C.板块挤压D.地层塌陷

8.目前,智利防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

B.加强科研,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C.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D.加固岩体,提高抗震防塌标准

解析:

7.C 8.C 第7题,该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属于板块挤压形成。

第8题,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与防御地震无关;目前的技术对地震的预报所起的防御作用不大;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有效减轻灾害;不知地震发生的位置,加固岩体,提高抗震标准不太实际。

9.(2014·南通三模)2014年4月13日1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发生森林大火,过火面积约1000亩。

下图为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

导致该地区春季森林火灾多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风力D.水文

解析:

选B 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晴天多,此时为干季,容易发生火灾;春季同纬度地区气温相同的地区并不是多火灾发生,该地山地多,气温不会过高,气温不是主要自然因素;风力可以助长火势,但不是火灾发生的原因;水文是河流水文特征,与火灾没有必然联系。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014·扬州模拟)“母亲水窖”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严重缺水所实施的慈善项目,它是修建于地下的用以蓄集雨水的容器。

下图为甘肃省水窖建设照片,完成10~11题。

10.该地区严重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少

B.降水以雪为主且冰冻期长

C.水循环不活跃

D.江河、湖泊污染严重

11.“母亲水窖”的建设(  )

A.有利于该地区经济作物的浇灌

B.增加该地区农民收入

C.解决该地区干旱缺水现状

D.根本改变该地区贫困面貌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