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43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课型:

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第___节

课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堂导入

介绍作者与先生叶圣陶

 

 

一、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

chānhuo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

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

rǒng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

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

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

送客

(3)第五自然段:

复信

(4)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作业布置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

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待人厚律己严

 

教学反思

课型:

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第___节

课题

《驿路梨花》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课堂导入

同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

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

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

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

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

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

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

(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

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

从哪句话可看出来?

“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

(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

山高坡陡

                      林密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

是什么?

(师板书:

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

谁的房子呢?

(板书:

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

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

“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

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

(不是)。

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

(眼晴瞪得大大的)。

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板书:

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

(板书:

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

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

多好的梨花啊!

赞花,更是赞人板书:

多好 (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

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

(板书:

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

(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

(不是,板书:

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板书:

(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

他们是?

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

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

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

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作业布置

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

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型:

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第___节

课题

《最苦与最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堂导入

同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意。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3、梁启超,   代资产阶级者     者、     者。

字    ,号      别号      。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                》

4、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       自然段,论述“                                       ”。

 

第二部分是第       自然段,论述“                                      ”。

【问题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2、到底什么叫责任?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3、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4、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1、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3、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公车上书”,《饮冰室全集》

4、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是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分总结构

【问题探究】

1、“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4、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如: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又如: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再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5、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6、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是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教学反思

课型:

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第___节

课题

《爱莲说》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堂导入

同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2、说“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朗读课文

1、注音:

蕃fán淤yū颐yí濯zhuó涟lián亵xiè

鲜xiǎn逸yì噫yī

三、课文分析:

1、解释词语

蕃:

多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

濯:

洗。

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的。

不牵牵连连的,

亭亭净植:

在那里笔直净洁的立,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树立。

亵玩:

玩弄

宜乎众矣:

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鲜: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正直,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体姿态清高高洁质朴

香远益清——香味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气质高洁质朴

2、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

请同学们讨论。

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3、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菊——正面衬托

牡丹——反面衬托

4、思考:

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5、小结: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映衬等。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菊花——隐逸者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洁身自好莲花——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赞美)不慕富贵牡丹——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教学反思

课型:

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第___节

课题

《陋室铭》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课堂导入

同下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

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你想说些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

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

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

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

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

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

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

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

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

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