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51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课内现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现代文.docx

《课内现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现代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内现代文.docx

课内现代文

故乡鲁迅

(一)“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A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二)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B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

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

(二)两个语段文字的内容。

(2分)

16、

(一)

(二)两个语段中都分别出现“默默的”一词,它们的意义是否一致,请简要论述。

(2分)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7、请从上面两个语段中的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并分析其作用。

(2分)

18、根据语段内容,联系全文写作背景,你能揣摩到“我”对文中两个人的情感吗?

(2分)

(三)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

闰土哥,——你来了7……”……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

还是照旧:

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2、本文段从、神情、、动作几个方面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形象,从而使我们看到了闰土的变化。

3、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

选出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B、 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的等级观念。

4、闰土苦得像一个木偶人的原因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答案。

5、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

选出分析确切的一项。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苦,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四)

“哈!

这模样了!

胡子这么长了!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种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什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

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

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意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

这真是责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桥,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杨二嫂特意登门看“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从整段文字看,杨二嫂对“我”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这段文字中的一些相关语句作出简要分析。

3.作者刻画杨二嫂这个形象可谓匠心独具。

写其出场就有     的特点,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了她性格中     的一面;写其肖像是按    顺序来完成的。

 4.这段文字有一处动作描写足以表现杨二嫂贪财自私的品行,试用简洁的文字将它概括出来。

 5.从记叙顺序来看,这段文字以为主,中间又用         介绍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况。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这段话中"人们"的谓语是(  )

  A.是  B.少  C.现在  D.何尝少

  2."被摧残"、"被抹杀","消灭"的主语是:

  A.人们  B.他们  C.大家  D.中国人

  3."那"指代的是(  )

  A.这一类的人物

  B.他们不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C.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全体中国人

  D.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给有的中国人

  4.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1.D  2.B   3.C  4.B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一二段中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第一段话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总”含有“一向”的意思,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含有“唯一”的意思,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

表现了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4.本文采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

驳论证。

第二部分:

 驳斥对方的论点。

()

反驳()

(3)“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信“地”信“物”——不再自夸

他他

(假使算“信”,也是)信——失掉信

力力

“只希望着国联”——信“国联”——也不信国联

玄虚之至——性

(4)“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到求神拜佛”(5)——发展着“自欺力”

令人麻醉——性

反驳(正面立论):

()

(6)段,第一句承上,第二句启下,从正面提出观点。

(7)我国古代有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证明上述观点:

(8)我国现在有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5.说说“他信力”、“自欺力”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6.文中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说说为什么会被删掉。

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

从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当时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7.第六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六段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过渡段,第一句承上,第二句启下,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过渡,承上。

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

“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8.概括第七段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列举了我国古代四种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9.概括第八段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引出我国现在也有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虽然他们总被摧残、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10.揣摩“……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11.“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揭示了对方在提出观点时所犯的错误是什么?

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

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12.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埋头苦干的人:

如、等。

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

拼命硬干的人:

如、李自成、洪秀全、、等。

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

如、白居易、关汉卿等。

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如、等。

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

”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

但是我要问他: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难道又不苦?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

不愿做逃得了吗?

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2分)

4.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5.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2分)

6.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7分)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6.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分)

7.什么是“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该敬业?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3分)

10.怎样理解画线句子?

请结合实例谈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

并加以短评。

(3分)

答案:

一.1.乐业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4.引出话题 

5.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6抓住“乐业”进行想象,根据实况评改

7.我们要敬业。

8.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

9.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10.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对意思即可)。

11.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结果自己害了自己。

比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己当然很痛苦。

12.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13.示例:

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的叔叔于勒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

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

别叫他们看出来。

”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  

她说完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

“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3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分析:

于勒:

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故事情节虽围绕其命运展开,但他的作用是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我”:

纯真善良,有同情心。

是作者的代言人,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构成的,使作品有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菲利普夫妇:

 

语言                      自私、贪婪 

动作    →    心理   →   性格:

庸俗、虚荣 

神态                      势利、冷酷 

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问题:

(一)1. 第1段中“福音书”的含义是                         

2.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共同的性格特点是               。

在对待落魄的于勒态度上两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