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225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二、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

课题2原子的结构2课时

课题3元素2课时

单元复习课2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

”等疑问。

这些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给足球打气等现象有强烈的探究欲。

同时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差别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可以说做好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2.功能与地位:

但由于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

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其他知识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很小的、总是不断地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隔等微观粒子的微粒性。

(1)能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有疑问或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对实验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从而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并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3)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1)通过“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分子的运动现象”等实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对生活中有关化学问题和现象的探究欲和未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

(2)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2.难点:

(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实验:

品红扩散、氨分子扩散、50mL酒精和50mL水的混合。

2.准备水分子等分子模型、Flash氧化汞受热分解、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与观察、讨论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分子的特性;

第2课时:

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情境)ppt展示“生活中一些变化的现象”:

酒精蒸发、闻到花香、糖块溶解消失、湿衣服晾干。

引导学生用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的分子知识加以解释。

(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开始对“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学习。

观看、思考、解释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思想。

新知探究

模块一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微粒构成物质”的认识

1.(演示)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小结)学生对品红扩散原因的分析与解释、归纳得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的认识。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8-49页,并通过ppt展示“苯分子”图像、“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图片,加强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阅读、观看、思考、想象

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感受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分子是很微小的

(ppt)展示轻松小练习:

一滴水中含有1.67×

1021个水分子,假设每人每天吃5000粒米,1.67×

1021粒可供全世界人吃年?

这个假设与课本上的事例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小结)得出“分子是很微小的”观点。

计算、回答

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思维及探究的兴趣,在做活动中体验和认识“分子是很微小的”。

分子是不断的

1.(问题与思考)ppt展示:

(1)微小的分子还有哪些不同于宏观物体的特点呢?

(2)你能用什么方法或实验或事实来证明你的看法吗?

2.探究活动:

分子的运动现象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探究活动的目的、乃至的仪器、药品与具体操作及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实验活动:

并用ppt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与描述现象过程分析现象、解释与得出结论的方法。

3.分子运动与温度、物质的状态有关。

(讲解)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气态物质中分子运动最快。

观看思考题并思考、回答

仔细阅读。

实验、观察与描述、分析与归纳并得出结论

听讲、领悟、想象、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与实验态度与实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在实验活动中形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观点。

分子间存在间隔

1.(演示)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分子间有间隔。

2.应用:

热胀冷缩现象、同种物质等质量时不同状态的体积不同的原因。

观察、记录现象。

思考原因并交流。

用联系生活实际中宏观的物质存在的现象来推理微观的粒子具有不连续的性质,促进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加强概念的理解。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问题与思考):

(1)生活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食盐是有咸味的,而白糖是具有甜味的。

(2)我们知道了,不论是空气中的氧气,还是用高锰酸钾等物质通过分解反应制取的氧气都能够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的特征呢?

2.总结: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观看、思考、讨论与交流、评价

记录、领悟

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与讨论得出: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的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从而促使能够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问题与现象。

混合物与纯净物微观区别

1.用ppt展示“问题与思考3”:

学习了分子等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知识,请你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比较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2.用ppt以表格形式小结:

从分子角度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及区别方法。

观看、思考、讨论与交流。

观看、记录、领悟理解。

新课小结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知识总结与学习上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本节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知识脉络,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当堂检测

(ppt)展示当堂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评价与订正。

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

布置作业

(ppt)展示

记录

养成习惯

第二课时

模块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复习巩固

(ppt)展示复习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回答

温故知新

问题导入

(ppt)展示探究活动1:

四个变化(水蒸发、品红扩散、过氧化氢分解、碳燃烧)的变化类型、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回答、订正。

从学生熟悉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对即将的学习兴趣与期待。

探究新知

模块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两种变化微观解释

(讲解)1.当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2.当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别的分子,物质不再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

听讲、理解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后反应物的分子变成了生成物的分子。

分子的概念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举例)O2、H2O……

(讲解)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听讲、思考与理解

列举、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并认识分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

1.(ppt)展示探究活动2:

观察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的模型,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评价与小结)评价学生的分析,并小结得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ppt)展示探究活动3:

氧化汞分解反应的模型图,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分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小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讲解)从具体化学变化的事例中分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从而得出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讨论与交流。

观看、思考、讨论与交流

通过展示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物质结构方面知识。

模型法是学习微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组织讨论)(ppt)展示课本51页的讨论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模型图。

引导学生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结)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2.(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都称为最小的粒子,那么分子、原子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

阅读

思考、讨论与交流

听讲、记录、领悟

阅读与思考、

讨论与交流

听讲与领悟、记录

再次巩固模型法在学习微观知识的作用。

利用化学反应的模型图可以正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关系的知识”,从而能够加深地分子、原子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1.分子很微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课题2原子的结构

1.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运动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知识,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构成已经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而对于原子的构成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充满了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内在条件。

3.功能与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想象力,在八年级物理的学习中,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的微粒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

学生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赛马场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本节课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学习离子的知识,认识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基础。

(1)知道原子的构成,即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了解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

(3)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1)初步学习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图表、结构模型等文本资料,以及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直观感性,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运用类比、想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2)学习运用讨论与交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思考,养成对微观粒子认识的理性思维,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1)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逐步形成科学认识物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2)养成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结构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2)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认识离子的形成。

(1)电子层与核外电子排布的认识。

(2)离子的形成与离子是构成物质一种粒子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

模型、类比、讲解、实验与观察、讨论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二课时:

离子和相对原子质量

第一课时

模块一、原子的构成;

模块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复习提问

(提问)ppt展示复习问题

读题、回答

情境导入

(ppt展示、讲解):

原子、乒乓球、地球大小的类比,认识到原子是很微小的。

(ppt动画演示):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能不能说明原子还能再分为更微小的粒子呢?

如能,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

观看、听讲与领悟

观看动画演示、描述现象、思考原因

思考问题

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乒乓球大小的关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表象进一步理解原子是很微小的。

从学生物理课中熟悉的实验,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对原子内部奥秘的探究欲。

新知探究学习

模块一原子的构成

1.指导学生阅读:

课本63-64页“资料卡片”原子的猜想与证实。

2.认识原子的构成:

(ppt呈现)锂原子的内部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锂原子的结构,组织学生回答原子的构成。

(评价与讲解)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板书)原子构成结构图。

3.认识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问题与思考1)ppt展示问题与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展示猜想)

(查阅资料)

(得出结论)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板书)在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维拓展)请根据下表中几种原子的构成和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小结)得到的信息与结论认识。

阅读、感悟

观看,想象初步认识并试讲原子内部各部分构成。

听讲与领悟、记录或划线

思考、讨论与交流猜想。

分析课本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并尝试讲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利用课本中锂原子的模型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说明听老师分析讲解来形成原子结构的整体认识。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和图表,通过分析、进行加工,从中获取学习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达成学习目标。

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模块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认识电子层:

(问题与思考2)ppt展示:

问题与思考2

刚才的思维拓展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的。

那么,电子的运动是像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形式吗?

(讲解)

(1)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演示)在一细线上挂一金属小球,用不同的力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运动的快慢与离轴远近的关系。

(2)电子层:

核外不同能量的电子运动的区域,叫电子层。

(ppt展示)各电子层分布。

(3)(讲解并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认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讲解)科学研究表明,核外电子是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

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并用ppt中氧原子的结构图各部分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与思考3)ppt展示:

问题与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1)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原子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原子?

(2)核外有两个电子层的原子有几种?

核外有三个电子层的原子有几种?

(3)第一横行上的几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小结)核外电子排布初步规律

第一层上最多只容纳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

观看、想象、思考与讨论、交流

听讲与领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特点,认识电子层。

听讲与领悟、记录或划线、短暂记忆、尝试说明。

观看、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意义。

思考与讨论、交流与评价

听讲与领悟、记录或划线、短暂记忆。

通过创设新的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的新问题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通过一个形象的实验来认识电子运动与其本身具有的能量有关,从而使“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里进行运动”的认识形象化,加深对电子层的理解。

增进对核外电子运动虽然是无规则的高速运动,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模型图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离子等知识的理解作铺垫。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模块三、离子的形成;

模块四、相对原子质量

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