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692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docx

市级课题彭文生研究报告jsp

 

承德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

0610062

负责人:

彭文生

单位;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0年12月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研究报告

平泉县小寺沟中学彭文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平泉县小寺沟镇位于平泉县县城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下辖19个自然村,地域广,人口多,覆盖面宽,但沟叉多,居民居住分散。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位于小寺沟镇桥东村,交通便利,是一所农村初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缘于当时生源充足,教师专业全面等原因,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一度创乡镇中学中考佳绩,多次受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在90年代末至今,由于小中扩招,四中建立,同时由于高中的普及,教师及学生大量流动,加之于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落伍,还有学生家庭条件的好转以及家长对教育的关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生源急剧下降,学苗出现危机。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出不了成绩,招不进学生;更出不了成绩,更招不进学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使学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四流”学校,即一流学苗去四中、小中;二流学生去兴平;三流学生去条件设施好的其他乡镇中;而在外落伍,跟不上课的、有劣迹的学生返流(返回学校就读)。

在这种境况下,学校从小学招生的比例只有30%左右,学生学习状况及其学苗情况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令家长不满,教师更是怨声载道,前景堪忧。

面对这一困惑的话题及现状,如何扭转现状成了学校的头等大事。

2005年水中与镇中合并,学校教学条件得以改善,师资得以优化,学校管理逐渐步入正轨,教育教学逐渐步入健康、稳定、持续、跨越式发展的良性轨道,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突破。

但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父母外出打工的多了,留守孩子多了,他们的亲情少了;父母离异的多了,单亲孩子多了;信息迅猛发展了,有网瘾的孩子多了;孩子成熟年龄提前了;早恋的多了。

总之来我校就读的这些农村孩子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接触面窄,而独立性强;内心世界单纯,但遇到问题后更不愿与外界交流,他们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又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大多没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表现为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上网、早恋等。

问题学生的存在已成为学校的突出问题,尤其近些年招生无序,家长盲目择校,我校招生学生素质下降,加之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问题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切实地了解、理解以及关注、帮助和转变他们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已有的课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等问题通过研究而形成的教育策略,或是对城镇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而采取的策略,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的专题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归纳研究和具体的指导,基于上述思考,为探索一条切合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心育的途径和方法,特确立《农村中学“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这一课题,以切实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突出问题,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普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从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四方面进行分析、综述并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针对调查结果,结合与学生的访谈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个案及课题组成员在一线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定期的研讨和骨干引领,形成有效的教育对策,并反馈给教师和家长。

3、针对学生在调查、访谈及咨询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宣传及心理辅导。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自理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谐观念。

落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工程,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文明习惯。

5、通过培训和骨干引领教师要改变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针对学生特点、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上、让向上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培训等途径,提升家长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结合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途径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2.心理学依据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尤其如网络上生动丰富的网络信息与资源让学生对其有着浓厚兴趣。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要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当然还包括学生自己,只有将各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

因此要研究怎样将各方面因素有机组合起来,能有效调整各因素之间内容结构关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针对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2、分析普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综述。

3、对学生反映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并以各种形式反馈给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

4、针对学生在调查、访谈及咨询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宣传及心理辅导。

5、针对不同方式的活动及辅导效果进行分析、归类、总结。

五、研究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各方面因素进行分类统计。

(2)实验法:

结合学生在调查、访谈及咨询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宣传及心理辅导。

针对个别班级进行对比实验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针对学生特点、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上、让向上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测量法,由于此法利用经验少,操作不熟,只在2010年上学期借鉴德国人柯赫的“树木人格测量法”对八年级单班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但是由于测试人员对测量方法不熟练,学生不能认真对待等原因,效果不是很好。

(4)个案法,结合问题学生个别案例,了解分析问题存在和出现原因,总结归纳教育对策及其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有关人员对自己的研究情况不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的形成理论,并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步步深入,根据实效随机调整、修正及补充,力求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行为和效果达到最佳相关状态。

另外还有:

文献研究法——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深入点和支撑性理论,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和指导研究。

跟踪调查研究法——设计有关问卷,了解社会的关注、学生发展情况、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反馈等基本信息,为本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充实的实验材料。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宣传发动,课题组统一认识;建立档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建立研究小组。

为实施课题研究拟定具体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1)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资料;

(2)制作学生综合资料一览表、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辅导登记表及案例收集卡。

(3)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工。

由小组成员负责数据收集工作,负责人负责统计并形成分析报告。

2、实施阶段(2008、1——2008、6)

对本校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形成普查结果。

接着依据普查结果所反映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对学生的访谈进行成因分析,根据咨询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处理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选用心理健康调查表,通过纸笔测验,对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并完成调查报告。

(2008年4月)将其中显示出异常的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存档。

并将调查报告反馈给班主任。

此过程完成了调查报告《师源型心理障碍成因》。

(2)选用“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通过纸笔测验,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考试焦虑状况调查,搜集数据并形成调查报告。

针对调查结果,学生在问卷后“自由畅谈“部分及咨询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前心理辅导。

(2008年3月中旬—2008年6月)2008年5月22-23日,我校对初三年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讲座。

出版了两期题为“阳光心情,伴你中考”的辅导小报。

在校宣传栏还刊出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3、重组阶段(2008、9——2009、11)

2008年9月由于学校与黑山口中学合并,又有李晶老师等部分课题组成员被借调到小寺沟中学研究工作停止。

2009年9月学校与小寺沟中学合并,合并伊始,事务太多,教师学生变动较大,直至2009年11月课题组成员才开始重组,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增多和研究条件的变动,研究面发生了变化。

4、重组后实施阶段(2009、11——2010、8)

学校合并后由于学生的增多,课题组成员的增加,所负责工作的全面,使得课题组职责更加完善,分工更为合理,研究能力大大加强,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具体,先后通过问卷法、个案法、实验法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根据咨询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处理和经验总结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并完成了调查报告《社会型心理障碍成因》,《家庭型心理障碍成因》。

5、总结阶段(2010、9——2010、12)

(1)对学校学生心理档案材料进行进一步整理,完善建档工作。

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对成员的成果进行整理归档。

(2)申请结题,写出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3)本阶段主要做好结题的各项准备,提出申请,写出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三年来通过课题组合力研究,尤其是与小寺沟中学合并后研究成果是喜人的,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

从心理调查分析看,问题学生厌学、焦虑、自卑倾向、孤独倾向、冷漠倾向、恐惧心理都比较突出。

问题学生中厌学占63﹪,而普通学生中没有检测到。

问题学生中孤独倾向有13﹪,冷漠倾向占10﹪,恐惧心理占26﹪,而普通学生中没有检测到。

问题学生中自卑心理占26﹪,普通学生中只有4﹪,高出24﹪。

(一)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心理调查平均得分比较表

 

学习

焦虑

厌学

自卑

心理

孤独

倾向

冷漠

倾向

恐惧

心理

冲动

倾向

问题学生

6.66

6.89

5.39

3.34

2.37

4.50

2.95

普通学生

4.69

2.57

2.60

0.91

0.94

2.81

1.15

平均分差

1.97

4.32

2.79

2.43

1.43

1.69

1.80

(二)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比较表

存在心

理问题

学习

焦虑

厌学

自卑

心理

孤独

倾向

冷漠

倾向

恐惧

心理

冲动

倾向

问题学生

百分比

60﹪

63﹪

26﹪

13﹪

10﹪

26﹪

13﹪

普通学生

百分比

16﹪

0﹪

4﹪

0﹪

0﹪

0﹪

1﹪

(二)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

如:

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信息,网络等。

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形成,是早已得到证明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的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会侵入他们幼小的心灵。

他们对于灯红酒绿,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可能天生就有正确的分辨能力.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盲目的全盘否定,盲目的崇拜和羡慕,都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阴影。

生存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都会时常使他们心理失衡,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对前途丧失信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

“受到过滋扰”的占68%,“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占38%,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竞争体制的介入都给中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

面对挑战一旦遇挫,便会产生消极逃避情绪;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巨大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一般都缺乏安全感,他们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由于教育方法或管理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是很大的伤害。

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比较忙碌,无暇管理孩子,对孩子不了解,即使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也没有好的方法进行管理。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

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

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

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

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二是重养不重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

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5、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

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

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6、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

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

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7、家庭的溺爱。

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

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

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8、家庭分裂的创伤。

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

“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占51%,“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占5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教师因素:

(一)、教师对学生处罚不当。

例如有一次调查问卷显示,有位教师业务素质较低,从不分析学生做错题的原因,采用简单而粗暴的方法,“错一罚十”造成班上1/3学生厌学,5个孩子集体出走,他们给老师留信道:

“老师,我们真心地求求您,放过我们吧,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您难道舍得别人也这样惩罚您的孩子吗?

我们走了,看您今后还罚谁?

(二)、教师为学生提供消极信息。

例有位八年级男同学,他的学习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从上学期初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大幅度下降,而且经常彻夜不归,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混在一起,经过家长及学校多方查找,终于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里找到了正在玩游戏的他,经老师、家长耐心地教育,孩子说了实话,原来他很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老师喜爱到了崇拜的地步。

但体育老师跟他们经常谈论起自己上网玩游戏的精彩和刺激,于是乎,他把吃饭的钱省下来去网吧,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帮品质极坏的不法少年,开始是偷偷地去,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地整天和他们混在一起,学也不上了,家也不回了。

(三)、教师在教学中搞疲劳战。

有些教师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而是一味机械地重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每天忙于做作业。

问卷显示:

学生平时做作业2~3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玩,更有甚者,如遇到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业是平时的2~3倍,有的学生做作业到12点多钟,天天打疲劳战,别说无暇玩耍,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有的教师不能深钻教材,教学任务不能当堂完成,讲不完就拖学生时间,造成“拖堂”现象,课堂作业课下完成,一句“没做完课堂作业的同学下课接着做”,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时间长了,压力大了,对学习没有兴趣了。

(四)、教师对学生抱有消极期待。

有位成绩较差且又调皮捣蛋的学生李建伟,由于班主任不喜欢他,不是请家长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同学们也取笑他,家长也骂他打他,结果这位学生成绩是越来越差,甚至还到了打群架的地步,班主任和家长都觉得他已无药可救了,听之任之,放弃说服教育。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得出,师源性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

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

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

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

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因素:

处于青春期前后的初中生,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心理学家们称之为“风暴期”、“心理断乳期”、“精神饥饿期”、“第二反抗期”、“自我觉醒期”等,其名目之多,正显示了这一时期对于人的一生的极端的重要性.此时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有期内在动因的,是不足为奇的,是正常现象.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其实大家还把他们当成“孩子”对待;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独立”行事了,可社会并不认同他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

因此,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引导、诱导指导,而听任期自由发展,他们的心理能量就得不到正确释放因而不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产生过度抑制、过度兴奋或盲目冲动,造成不该发生或本可避免的心理障碍。

(三)心理研究策略。

课题组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探讨研究。

对问题学生心理干预提出相应的措施。

1、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开展一帮一活动。

很多问题学生的心理是自卑的、敏感的、封闭的,遇到困难往往是自己坚强地挺过去,难以启齿向他人求助,普通学生一遇到没钱就向同学借,向教师借,但问题学生有时饿肚子也默默承受,但内心却是痛苦的,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能更好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就是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

给他们一句子温暖的话,送给他们一支笔或一本书,都会给他们带来感动。

我们学校每学期教师都要开展“六个一流动,即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摘抄5000字摘要,写一篇读书深得体会,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一堂优质课,结对一位问题学生或特长生。

“六个一”其中就有教师结对一位问题学生。

原来我校每学期就有10多位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

这样就有几十个问题学生得到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援助。

如张满主任长期与张佳丽结对。

平时从生活上关心她,心理上鼓励她,提高了她的的自信心。

从黑山口来的李光明同学,由于贫困常不乐观,影响学习,彭文生主任与他结对从生活上帮助他,心理上开导他,他才安心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