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974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docx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十二五规划指南

石油和化学工业

“十二五”发展指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11年5月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主要成就和问题1

一、主要成就2

二、主要问题7

第二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0

一、国际环境10

二、国内环境12

第三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16

一、指导思想16

二、战略目标16

三、主要任务18

第四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工重点行业发展方向28

一、油气开采28

二、原油加工29

三、石油化工30

四、新型煤化工32

五、农用化学品33

六、基础化学品34

七、化工新材料37

八、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39

九、新能源和生物化工41

十、橡胶制品43

十一、装备制造业43

十二、节能环保44

第五章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措施建议46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引导石油和化工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转变,特制订本发展指南。

第一章“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主要成就和问题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挑战,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66万家,从业人员约690万人,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行价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十一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和资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3.2%、21.5%和21.4%(见附表一),是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0年,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其中,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排名世界第一;原油加工量、乙烯等排名世界第二;原油产量达2.03亿吨,排名世界第四;天然气产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十一五”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产量见附表二)。

能源保障开创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新增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2.5万亿立方米。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1亿吨。

油气管网建设飞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长达约7.8万千米。

其中,天然气管道4万千米,原油管道2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8万千米。

2010年,中俄原油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工程竣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的战略通道。

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

至2010年,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大基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能力分别达到1.78亿桶和1.68亿桶,初步形成约36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独山子等二期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一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比重上升。

2010年,无机化工原料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为4.4%,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化肥行业产值比重为11%,下降3个百分点;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达25.5%,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向功能化、差异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离子膜烧碱产量比重达到82%,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乘用胎子午化率80.9%,提高23.5个百分点;高浓度磷复肥比重达到82.3%,提高21.9个百分点。

天然气产量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3%提高至4%(见附表三)。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继续改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一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产得到优化,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到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见附表四);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由3家增至6家;全国形成了20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见附表五),约占全国原油加工总能力的50%;5个百万吨乙烯基地(见附表六),约占乙烯总能力的1/3;形成了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和青海、新疆钾肥生产基地。

四是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行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实现利润占比由4.4%提高至16.1%。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石化行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4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4项;取得行业技术发明奖114项,科技进步奖1159项,是行业科技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特别是在新型煤化工技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新催化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60万吨甲醇制烯烃、2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工业示范装置的建成,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和国内首套HT-L粉煤加压气化炉等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使我国煤化工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一批先进技术和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使我国在三次采油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大型装备自主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备自主化率超过90%,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达80%以上,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置实现了国产化,12000米特深井钻机、大口径高钢油气输送管道、百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系统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煤气化、干法乙炔、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新型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电石和黄磷炉气综合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有效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6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3.5%,重点耗能产品单耗明显下降。

其中,原油加工每吨耗标油72.82千克,下降7%;乙烯每吨耗标油637.08千克,下降7.7%;合成氨每吨耗标煤1425.98千克,下降5.1%;烧碱每吨耗标煤534.29千克,下降17.9%;电石每吨耗标煤1018.11千克,下降14%。

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2009年,全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5.2万吨,比2005年下降16.4%;氨氮排放量10.1万吨,下降58.1%;二氧化硫排放量177.7万吨,下降14.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国家规划目标。

行业推行“责任关怀”取得明显成效,“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越来越多,日益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园区建设成为新亮点。

“十一五”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大型综合性化工园区和专业特色型园区成为发展重点,各地在园区发展实践中大胆探索,在引进项目、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创造出许多好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

截至2010年,全国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

如以上海、南京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化工园区,以南通、泰兴、常熟、泰州、张家港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园区。

特别是随着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鲜明地方特色的化工园区,如:

陕西榆林重化工基地、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石化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等,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依托迅速成长的园区经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化产业集群不断成熟壮大,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4587.8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3倍。

其中,进口3244.6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3倍;出口1343.2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4倍。

截至2009年底,我国石油和化工公司已在31个国家开展油气上游业务,累计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当年权益油气产量达5940万吨油当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

2010年,国外权益油产量突破6000万吨。

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总额的20%。

海外工程承包建设取得良好成绩,部分企业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排名显著提升。

“十一五”引进外资达到新的水平。

五年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累计吸引外商投资达4271.8亿元(包括港澳台)。

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均已进入我国市场,同我开展广泛合作,业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石油和化工领域。

二、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粗放式发展,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充分认识、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多数产品产能大幅增长,产品供给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

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装置开工负荷较低,资源浪费严重。

据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约为3840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45%;尿素总产能达6606万吨/年(实物量),超过国内需求20%以上,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75%;烧碱产能达3021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2%;聚氯乙烯产能2043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54%。

另一方面,高端石油和化工产品严重短缺,进口依存度很高,部分高科技产品尚处于空白。

2010年,我国进口有机化学品3121万吨,进口合成树脂3069万吨,进口合成纤维单体143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达433.82亿美元,其中合成树脂占89.9%。

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

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总体创新能力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科研投入不足,2008年全行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5%;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创新平台和长效机制,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三是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欠缺,工艺技术与装备技术开发严重脱节,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特别在技术集成、工程成套设备方面,仍以跟踪模仿为主;四是科研成果工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成果转化率不到30%,成套工业化技术不多。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制约。

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

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企业仍然过多过散,平均规模很小。

特别是在化工行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即使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产品单系列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2010年,我国化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789家,平均产量2.34万吨;合成氨生产企业423家,平均产量11.73万吨;农药行业规模企业985家,平均原药产量仅为0.24万吨;无机化工原料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多达2480家,平均产值只有1.39亿元。

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太小,是影响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既是行业发展必须的能源,又是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

2009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3.8亿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总消费量的17.4%,位居所有工业部门的第二位。

石油和化学工业也是污染物排放大户,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1、第4和第5位。

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约束性指标,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第二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总的来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

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新的隐患,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影响世界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低速增长。

发达国家为提振经济,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契机,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再次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专用化学品等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中东等具有油气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地区,也在大力发展下游化工产品,产品结构与我国相似。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中低端产品将面临中东、印度等新兴国家的挑战,高端产品则面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堵截,市场竞争压力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向好,对原油、天然气、天然胶等国际大宗资源类商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资源类商品供应将相对偏紧,价格将呈上升趋势。

一些国家实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再加上大量国际游资炒作,进一步推高了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

此外,利比亚、埃及、突尼斯等国出现动荡和战乱,进一步加剧了中东北非这一重要产油地区的地缘局势,推动原油价格很可能在100美元左右的高位震荡。

能源资源价格走高,特别是国内短缺能源资源价格走高,会大大增加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能源资源约束增强的同时,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也成为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汞公约等重要谈判正积极推进,将对行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将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十二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就成为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一个重要行业。

2009-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共遭受28起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反倾销7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9起。

对我国发起贸易保护措施的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多,单起涉案金额更大,如美国对我国轮胎发起的特保案,涉案金额达22亿美元,征收特保关税35%-55%,严重影响到我直接对美轮胎出口。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制定技术法规,不断提高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质量、安全标准,采取“合法”手段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资产并购与合作,一些国家也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掌握核心深海技术”等种种借口人为设置障碍。

未来几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走出去”面临较大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主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对外合作,也为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及海外并购、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只要善于把握世界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新机遇,在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中,在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抢占一批科技创新制高点,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就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将更加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成为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但在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回升向好势头日益巩固。

其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我国化工行业总产值仍实现了9.2%的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相关产业对石油和化工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农业要求增加大颗粒尿素、缓控释肥、配方肥,发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

汽车、高铁、大飞机等高端制造业需要高性能材料、高等级油品、低滚阻轮胎等与之配套。

高档纺织面料要求提高化纤原料、染料、印染助剂等产品的性能。

轻工、建材工业对化工原料的性能、安全、环保提出了新要求。

国防军工的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快研制高端化工新材料、燃料、特种化学品。

“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和需求空间(主要石化产品消费预测见附表七)。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尽管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一是我国政府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对产业政策和规划做出调整,为企业、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国内市场巨大,消费增长强劲。

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等对石油和化工产品保持着旺盛的需求,石油和化工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是经过长期培育,化肥、农药、染料、纯碱、轮胎等传统行业已建立起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后,将进一步推动降低这些传统行业的成本,提升相关产品的附加值,继续保持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是我国在煤炭等资源方面有相对优势,也掌握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新型煤化工发展潜力较大,有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

五是随着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加速成长,全行业跨国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将会明显提升。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已由相对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行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内在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安全环保水平,是行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超过70%,能源消费量和“三废”排放量居全国工业部门前列,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转变。

总的来看,未来五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第二大国,化工第一大国,行业发展迫切要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布局、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上一个与自身发展地位相适应的新台阶。

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转变的坚实步伐,已成为“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十二五”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指导思想、

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兴业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传统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建设一批管理规范、专业突出、产业配套、资源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工园区;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模式,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战略目标

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6%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

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减少10%,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

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

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

企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

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

必须针对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