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068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南北重归统一(隋朝)

1、隋朝的建立:

时间:

581年建立者:

隋文帝杨坚都城:

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

589年

隋朝能重新统一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2)主观原因: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开凿的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3、意义:

积极方面: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消极方面: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隋朝的灭亡:

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

618年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都城:

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唐律疏议》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是在他统治后期,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使得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第3课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

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唐玄宗)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

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

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

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P17

五、唐朝几个重要皇帝

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

建立唐朝“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隋朝到清朝)

1、产生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4、科举制的影响P21

(1)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2)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3)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二、衣食住行时尚

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天可汗”

1、突厥:

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

(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

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1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

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

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

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7、民族首领名称:

匈奴——单于突厥、回纥——可汗吐蕃——赞普

 

第6课开放与交流(唐朝的对外关系)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唐玄宗)弘扬佛法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朝与天竺

玄奘西行(唐太宗)求取佛经精义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大唐西域记》

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

3、发达的对外交通。

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四、都城长安

1、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

(宫城:

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

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

3、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两市营业时间:

中午12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唐朝初年)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

3、意义

促进了文化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3、影响

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发生的大变革。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赵州桥(安济桥)

设计者:

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比欧洲早700多年。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一、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称呼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诗仙”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杜甫

“诗圣”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

韩愈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观者如山”的乐舞

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舞》。

三、雕刻艺术

1、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

“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金和南宋的建立

政权

民族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族

916--1125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1127年

赵匡胤

汴京(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年

元昊

兴庆

女真族

1115--1234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1276年

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北宋与辽的和战

1、战争

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时间:

1005年

澶渊之盟的内容:

a、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b、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评价:

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

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

荣的局面。

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夏和议:

时间:

1044年

内容:

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影响:

西夏与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

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

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榷场:

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靖康之变

1、金灭辽:

1125年

2、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及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

二、南宋与金的关系

1、岳飞抗金

“岳家军”:

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战绩:

1140年,郾城大战,南宋VS金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

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三个抗金英雄:

李纲、岳飞和韩世忠(不要说成民族英雄)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秦桧)的憎恶。

2、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时间:

1141年

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

影响:

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民族融合)

(1)目的:

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

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鼓励与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上向汉族靠拢。

(3)影响:

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四、南宋、北宋的共同点:

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都要给金)②两宋都有:

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12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于:

三国时的吴国(魏晋南北朝);最终完成是在:

南宋。

2、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

苏州,湖:

湖州)

3、原因:

(1)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技术和工具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雨水较多)

(4)南方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5)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两宋时的经济发展

1、农业:

①劳动力大量增加(人口超过一亿);

②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秧马的作用:

坐在上面比弯腰劳作节省体力,还能加快速度)

③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④引进新的农作物—占城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手工业:

①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北宋,煤不仅用于冶铁、制瓷业,在都城东京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②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宋朝铁的产

量大致相当于18C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③陶器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瓷都--江西景德镇)

④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

3、商业:

①城镇的兴起

②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海外贸易:

①在重要港口设三蕃:

蕃坊、蕃市、蕃学,

②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

③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泛,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宋朝的社会阶层

1、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2、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士、农、工、商。

这四民是社会的主体。

士指的是读书人。

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商人的地位有很大提高,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二、宋朝的乡村生活

1、农民生活

宋代时,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改善。

2、宋代节日

宋代,传统节日很多,最受重视的是元旦(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寒食、冬至(百姓换新衣,置办食品,祭祀祖先)。

还有端午节、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

三、宋朝的城市风貌

1、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2、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在瓦舍中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耍杂技、演歌舞的等等。

3、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蹴鞠。

4、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及汴河两岸风光。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建立

蒙古政权。

(成吉思:

强大而无敌)

2、蒙古政权的统治

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二、忽必烈改制

1、元朝建立

时间:

1271年人物:

忽必烈(元世祖)都城:

定都大都。

2、忽必烈的改革

 目的:

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统治)

内容:

a.政治:

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是在元朝(由宣政院进行管理)。

对台湾(琉球)的管理由澎湖巡检司进行。

b.经济:

推行重农政策。

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c.民族政策: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

d.文化:

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影响:

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蒙古族也是在元朝时正式形成。

我国古代四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我国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是元朝。

我国古代疆域最大的朝代也是元朝。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

1、时间:

北宋时期

2、发明者:

毕昇

3、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可以重复印刷,保存方便,节省了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时、省力、省钱、效率较高)

4、影响: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②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指南针

1、发明:

早在战国时期,就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在人工磁化和使用磁针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发明了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2、应用:

指南针在北宋发明后很快用于航海领域。

3、传播:

南宋时,它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影响:

指南针的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火药

1、发明:

唐朝唐朝末年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也叫飞火)

2、宋朝时,广泛用于军事战争。

(火箭、火炮、突火枪)

四、棉纺织技术革新

1、人物:

黄道婆(元)

2、贡献:

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能够同时纺出三根纱。

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3、影响:

松江地区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麻——丝——棉)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史记》

通史

西汉

纪传体

司马迁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资治通鉴》

北宋

编年体

司马光

战国到五代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词人

代表作品

著名词句

婉约派

李清照

(两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寻寻觅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豪放派

苏轼

(北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

(南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元曲

1、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2、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1790年,乾隆80寿辰,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近京的湖北汉调结合,产生中国传统戏

曲的集大成者——京剧。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

中国昆曲艺术荣登榜首。

第四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明清帝国的更替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南京(应天),是为明太祖,年号洪武。

明太祖实行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政策,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

2、清朝

后金: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1616年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再盛京(沈阳)继位改国号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开始了在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

二、皇权高度膨胀

1、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

废除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秦朝设立),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③设立廷杖制度,任意杖责大臣。

设立廷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结果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2、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在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点的标志。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1、八股取士(明清)

①时间:

明清时期

②内容:

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③危害:

完全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发展。

同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文字狱

①含义:

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而兴起的大狱。

②危害: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的不同,想象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

主要是考试的内容不同。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考试科目:

明经、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包括策问,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完全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巩固独裁统治的手段,是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