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30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docx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传》著名的段落之一,见于《水浒传》第七至第十一回。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妻子在相国寺东岳庙烧香遭到上司高太尉的养子高衙内的调戏,高衙内妄图霸占他的妻子,与帮凶陆谦、富安一起谋划陷害林冲。

他们设计了一个骗局,假借高俅要看林冲买来的宝刀,骗林冲误入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堂,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被判刺配沧州。

发配途中,陆谦买通押送林冲的公差董超、薛霸,企图在野猪林杀害林冲,被鲁智深所救。

林冲尽管饱受欺压,但是仍然忍气吞声,幻想刑满获释,再回东京,夫妻团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第十回,从林冲刺配沧州后写起。

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林冲刚刚接管的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破灭了所有的幻想,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者通过林冲这一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

本文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篇,故事情节摇曳多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习时要多角度多侧面细细体会:

(1)抓住主要线索。

本篇故事情节以林冲同高俅的爪牙陆谦等人的冲突为主要矛盾,以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和转变为主要线索。

赏读本文,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林冲是怎样从一个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苟安求全的封建统治下的顺民而最终被逼迫着走上反抗封建统治的道路,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变化。

(2)把握结构技巧。

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二是故事发展多用巧合之法,即古人所言“无巧不成书”,初看事出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三是前呼后应,榫接卯合,使小说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赏读时,要紧紧把握上述特点,慢品细尝。

(3)注意语言特征。

本文属古代白话文,课文中有一些古代白话词语,是当时特有的汉语词汇。

这些词语,既不同于文言词语,也有别于现代汉语词语。

要参照上下文,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课文解读

第一段:

1.小说开笔写林冲被诬陷下狱,刺配沧州,在危难中忽然间遇见故人李小二。

作者顺笔交待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使其免遭官司,还为他赔了钱财,又接济他路费。

这一简短的插叙,既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侠义心肠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写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为张本。

2.交代了李小二现状,表现小二对林冲非常热情,是一个知恩必报之人;“营前开了个茶酒店”,为下文写林冲与小二亲密来往、陆谦在店里密谋埋下伏笔。

3.林冲对自己遭受统治者陷害的冤情,讲述中虽含有怨意,但更多流露出的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林冲此时的思想性格,还没有完全摆脱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的软弱的一面。

他心中仍旧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愿望,显示了他淡泊容忍的性格,而“未知久后如何”,流露出他对于当前处境和未来前途的渺茫心情。

但这句话也使李小二明白了林冲的仇人是高俅,为后文写小二识破陆谦阴谋埋下伏笔。

4.小二夫妻对林冲非常热情,但林冲却怕连累小二夫妻,表明林冲不仅有扶危济困的美德,而且还有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此时还有些自惭形秽的感受。

叙写林冲和小二夫妻的密切交往,感情得以进一步加深,为下文写小二夫妻对林冲命运的关注继续造势。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与他做本钱”)写林冲在沧州与李小二相遇。

本篇开始以林冲与李小二异地邂逅相逢引出故事,着重写二人的关系。

先通过一段补叙,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老交情。

从林冲曾经帮助李小二免受官司又接济他路费的叙述中,一方面说明了作为禁军教头的林冲,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显示了林冲救贫助弱的本色;另一方面也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为后文情节发展作了准备。

随后详述林冲与李小二的对话,介绍了林冲当时的处境,点明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以及林冲对流放生活的态度,反映林冲性格中忍辱求全、逆来顺受、缺乏反抗意识的软弱的一面。

最后作品交代了林冲从此与李小二的往来,为下文叙写李小二报信准备了条件。

作家在叙述完毕之后说: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

其实,这里的所谓“闲话”是作家的刻意安排。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必要交代,李小二是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作品从描写林冲与李小二关系入手,为主要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倘若没有这一“闲笔”,林冲扶危济困的火热心肠便无法插入;故事情节的发展链条上,小二为报恩而留意来者,陆某等人诡秘言行的亮相,林冲由委曲求全、心存幻想到奋起反抗、弃暗投明的性格裂变等重要情节也就无法自然、巧妙地展现出来。

正如金圣叹所说:

“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

”看似不经意的“闲笔”,个中蕴涵着作家胸有经纬、笔笔不闲、丝丝相扣、文先意后的艺术腕力。

第二段:

1.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

[前文是故事引子,作者借用说书人的这句惯用语,自然地转入故事主题。

]光阴迅速,却早冬来。

[简洁地点明了季节,为下文写风雪埋下伏线。

这几个句子写法非常高明,首先是动词“闪”用得形象,把搞阴谋诡计的坏人那种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其次是不将两个人合在一处写,而用反复的手法写着“一个人”“又一人”次第“闪”入,足见来人行动极欲掩人耳目,秘不可宣,这种诡秘的行动不能不引起旁观之人的注意,使故事在平静中陡然掀起波澜,以挑动读者心弦。

2.来人要请的客人是管营、差拨,“你只说”三字吞吞吐吐,见出暧昧,“专等,专等”反复丁宁,见出急切,种种迹象说明这两位陌生之人的身份非比寻常,所奉使命也非同小可,情节由此进一步布了疑团。

3.来人和管营、差拨喝酒酣畅兴浓,“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伏侍不暇”,但偏在最需要人服侍的时候,来人却将李小二支使开,这便不能不进一步激起李小二的怀疑,也进一步勾起读者的悬念。

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全从李小二的眼里写陆谦等人的行动,四个“只见”,一个“看时”,表现了李小二冷眼旁观,暗中揣摩的神态,最后写来人把李小二支开,暗示这“营前酒店”里将酝酿一场不可告人的诡计,写得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第三段:

1.这里写李小二的怀疑和推断。

来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早有伏笔,小二亦是东京人氏,家乡话入耳便知。

“高太尉”补前文未写,虽则三字,却很关键,小二忍不住产生联想:

这两人从东京远道而来,行动诡密,莫非是奉高太尉之令与林冲的现官现管密议什么?

出于对林冲的关注,自然会想方设法进一步窥探。

这是写李小二夫妻密谋,表现了他们的机智和对林冲的关心,同时通过李小二之口引出林冲性格的另一方面:

“性急”,“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为下文写林冲“大怒”,寻觅陆谦报仇和在山神庙前大开杀戒埋下伏笔。

这场隔墙戏写得极为精彩。

“交头接耳”,愈见诡密至极;一个时辰尚未定论,可见事情关涉重大。

“只见”二字,写出小二妻听不清楚时则紧贴门板,从门缝中细细观察,而且一边观察细看一边分析推断,关心林冲之状由此可见。

一个时辰,只听得一句话;而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却巧妙地与文章末尾“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遥相呼应,真是细针密线,神来之笔。

2.开头“闪将进来”,酒后“低着头也去了”,前呼后应,写出来人的闪闪烁烁,鬼鬼崇崇。

这段文字写陆谦、管营等策划于密室,小二妻隔墙偷听于幕后的情景,前者贼人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窃语;后者隔墙之耳,也怕打草惊蛇,只听得一言半语,整个场景藏头露尾,朴朔迷离,唯其如此,才更见逼真。

试想,如果小二妻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那么下面的故事发展就会索然寡味;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那么情节也就无法曲折起伏地发展下去了。

只有听得不清不楚,隐隐约约,似是而非,才能在李小二夫妻、林冲和读者的心中,都产生一个共同的疑团──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

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

这样才能造成悬念,扣人心弦。

所以金圣叹说:

“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

第四段:

1.小二把自己的见闻转告林冲。

从话中看出,小二经过了一番梳理,原来不明朗的地方变得明朗起来,因此他断定“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

2.林冲道:

“那人生得甚么模样?

”李小二道:

“五短身材①,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

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②面皮。

”(①五短身材:

矮个子。

五短,四肢和躯干都长得短。

②紫棠色:

黑里带红的颜色。

)[小说至此才补写出二人模样。

由此可见,哪些材料该写,哪些不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此时写,哪些彼时写,作者极有章法。

]林冲听了,大惊道:

“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

那泼贱贼①敢来这里害我!

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只认出陆谦一个,留下富安一个不猜出,又留给读者一个疑团。

金圣叹说:

“此书用笔奇谲,每每如此。

”]这一段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林冲走将入店里来”,李小二告知事情原委,二人核对来者相貌,证实确是陆谦。

林冲不由“大惊”,情节陡起波澜。

第五段:

1.李小二面告陆谦四人密商之事,犹如鼓风机煽起了林冲内心深处潜在的怒火,反抗的种子猛然萌发出来。

买刀、带刀、寻仇,连续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林冲恨不得立刻将仇敌碎尸万段的激愤心情,又与前文李小二言“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遥相照应,矛盾冲突的浪头一下子漫涌而起。

情节发展至此,必以为下文该有生死搏斗,血肉横飞,“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读者也捏着一把汗。

2.林冲寻了三五日,仍无消息,诡秘之人突然“蒸发”,管营、差拨也不见动静。

读者不禁怀疑,是不是小二弄错了?

是不是小二多心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此虚晃一枪,陡起的波澜又趋平静,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

第二部分(从“且把闲话休题”至“也自心下慢了”)写陆谦等人又追来沧州谋害林冲,林冲闻讯,买刀寻仇。

作品先透过李小二夫妇的所见所闻,写陆谦等人的酒店密谋,一方面维妙维肖地描写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帮凶贿赂公行必欲把林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用心和鬼蜮伎俩,另一方面也生动地表现了李小二夫妇对林冲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其次,写李小二向林冲面告危机。

最后,写林冲反抗思想的萌芽。

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谦等人欲加害他的阴谋后,在大怒之下,买把解腕尖刀,“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四处找寻仇敌,林冲的性格随着矛盾的激化而进一步发展,反抗的情绪逐步高涨起来。

可是,过了几天,看看没有动静,便又“心下慢了”,这表明他内心仍存幻想,反抗意志和斗争决心仍不够坚定稳固,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在这一部分里,林冲和陆谦等人尚未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作品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写新的矛盾冲突的酝酿,故事情节逐渐展开。

第六段:

这一段写陆谦、管营开始实施计谋。

管营终于露面,说明计谋已然安排妥当,却用柴大官人四字将其险恶用心遮掩得天衣无缝,必欲害之,却先抬举之,关照之,体贴之,不仅林冲不解个中奥妙,连李小二也误以为“没事”,故事就用这种外弛内张的手法慢慢引向高潮。

小说借此收束对李小二的叙述。

金圣叹说得好:

“衬入一句闲话,不知者以为可删,殊不知前文特地插入李小二夫妻,止为阁子背后一段奇文耳。

今已交过排场,前去草料场,更用不着小二矣,则不如善刀而藏之,故以此一语为小二作收束。

”点出尖刀、花枪,既与林冲武士身份相符,又为山神庙血刃仇人埋下伏笔。

第七段: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课文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此处开始照应题目写雪起,从此文势也如这雪,满天风雪象征高俅之流构成的社会环境如刀风剑雪,暗示林冲处境极其险恶。

同时因为风狂雪大,天气严寒,导致林冲市井沽酒,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又没买酒吃处”并非闲笔,有此句,便使老军投东一语不谬,为后文写林冲沽酒必欲投东埋下伏笔。

2.大葫芦,及投东大路一句,看似信手写来,可有可无,却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因为天冷,林冲自然想到沽酒驱寒,因而路过古庙;因为外出买酒,草厅坍塌才未伤及林冲;因为无处过夜,林冲只得折回古庙;因为寄宿古庙,高俅的诡计才未能得逞,又因为投宿古庙,林冲才能隔墙偷听,洞悉敌方计谋,于是毅然奋起,手刃仇敌。

所以此三句乃是故事机关所在。

[这一段写差拨带领林冲来到草料场和老军交差,一切都很平静,不见丝毫杀机,处处显示大战之前的宁静。

]

第八段:

1.火字渐写渐大。

课文选自《水浒》第七回,回目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及读至此处,未有不动心,这“火”莫非是林冲失火而为?

极写屋旧摇摇欲坠,为后文草屋倒塌设下伏笔。

2.林冲道: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这个句子反映了林冲随遇而安、心存侥幸的性格特征。

敌人已经磨刀霍霍,刀把子搁到了脖子上,他却还在想着如何冬去春来,长久在此安身立命,可见虽然炉内之火在熊熊燃烧,但他内心刀劈仇人的怒火却已经熄灭了。

这个句子看似信笔写来,却是如诗如画的绝妙文字,先写天寒,再写身有寒意,再写心头寻思,方才写到沽酒。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情生文,文生情”。

3.将火炭盖了,里门拽上,外门锁好,出门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林冲的精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一再交代“投东”这个方向位置,含意颇深:

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而林冲在草料场出出进进都是向东,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

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那雪正下得紧。

[再次写雪,一个“紧”字,见雪大,更见雪密雪急,为后文伏笔。

]

第九段:

1.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①道:

“神明庇祐②!

改日来烧纸钱。

”[这为下文草厅倒塌后林冲来庙中投宿埋下伏线,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林冲孤苦无依的心态。

武艺超拔的堂堂英雄,被人陷害,万里为囚,挣扎在急风暴雪之中,孤身一人,无依无助,只好在现实世界之外寻求山神的庇护,作者借以揭露人间的不平和丑恶。

]

2.细写林冲慢慢喝酒,用以挪延到雪重屋塌。

“留下些碎银子”,说明林冲有长久打算,准备他日再来。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一次用一个“紧”字写雪,虽属粗画浅描,但却形象地描写出雪愈下愈猛,铺天盖地的气势,烘托出林冲这位落难英雄的困窘,另一方面这个“紧”字最易使人联想到陆谦等人正在紧锣密鼓,暗中策划,形势越来越紧,林冲的命运到了生死紧要关头。

所以鲁迅说:

这个“紧”字极富“神韵”。

]

第三部分(从“到第六日”至“到晚越下得紧了”)写林冲接管草料场。

这一部分,作者以圆熟灵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动,林冲市井沽酒等一系列生活细节,写得平淡、轻松、若无其事,表现了高潮到来前夕却越发“密云不雨”般地平静。

林冲在寻不见仇人,思想有所松懈的时候,突然被抬举去管草料场,内心疑惑: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于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草料场,表明林冲并没有完全放松对仇人的警惕。

但是,他心存侥幸,接管草料场后,看到四下崩坏风吹摇动的草屋时,仍然准备雪晴了,去城中唤泥水匠来修理,以便过冬;沽酒途中,路过山神庙,求“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吃完酒后,留些碎银在店中,准备他日再来,这一切都说明林冲在风雪紧逼生命攸关的境遇中,仍旧想安安稳稳的过活,后来走上反叛的道路全是逼迫无奈之举。

第十段:

1.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忽听得林冲叫一声苦,却不知有何灾难临头,让读者大出意外,大为心惊,好比十二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金圣叹赞道:

“意外,惊才怪笔!

2.原来天理昭然①,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此处交代事由。

雪大、雪密、屋旧、吃酒时间长,四者相加,压倒草厅。

这个偶然的变故,却使林冲意外地绝路逢生、免于死难。

所以,作者忍不住兴致大发,感慨系之。

3.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写花枪葫芦,又带写雪,一石三鸟。

自林冲来到草料场,文中前前后后写花枪处不下七次,真是人在枪在,枪在人在,但读者不厌其烦,不厌其详!

因为这样写,既符合林冲枪棒教头的身份,又表现了他的谨慎、警惕、细心的性格特点,为后文枪挑仇人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肌理缜密,天衣无缝,合情合理。

4.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不是今夜何处投宿,而是担心“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一面。

前写林冲离开草场“盖上火盆”,此处写林冲回到草场又探摸火盆,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

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

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情节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

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说明他管草场,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

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

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

明代评论家袁无涯认为,这样的交代“不独用心细腻,又伏后火种无根”。

]

5.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①将过来靠了门。

[掩门、掇石,用以防盗防风雪,既合情理,又为少顷陆谦、差拨推门不开,林冲得以隔墙偷听埋下伏笔。

]入得里面看时,殿上朔着一尊金甲山神①,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此为下文林冲祭神埋下伏笔。

]团团①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虽然天黑,但值雪夜,故能看见。

前文交代山神庙离草料场仅半里之隔,此处又交代周围没有邻舍,这便说明了林冲为何只能夜宿山神庙,而陆谦等人也为何独来此处观火,为仇人最终相遇于此作了周密交代。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①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

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林冲脱衣铺被,放枪取笠,饮酒吃肉,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此时悠闲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来应付突发的事变,正所谓与人无患,与物无争,而不知大祸已在数尺之内。

如此盘马弯弓,蓄势待发,便于表现下文情势急转,林冲长久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仇恨之火猛然爆发。

]

第十一段:

1.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跳”的动作,写出武人特有的警觉;“壁缝里看”,表现林冲特有的细心。

]

2.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先听说话声,后听脚步响,写林冲细致处。

]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与前写林冲掇石照应。

因有此石压门,才有下面隔门偷听之戏。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

“这条计好么?

”[本是走卒向主子表功,但却道出了全部阴谋,原来假惺惺提拔林冲来管草料场就是要用火将其烧死,然后再栽诬是林冲自己不慎失火所致。

]

3.又一个道:

“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道:

“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不仅要将林冲害死,而且竟然要拿了他的尸骨去向主子邀功,此语最充分地暴露奸人的残忍狠毒,也最能激发林冲的深仇大恨。

请读者在意了,如果没有这句话,读到前面,精细的读者也许会想,林冲不是正可以将计就计,假托被烧死而从此隐姓埋名吗?

但现在告诉你,林冲的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所以,这句话最能显示作者文思的周密。

这段文字写林冲隔墙听声,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文字,等于是贼人的自我招供,一连九个“一个道”,字字分明,声声不漏,句句入耳,使林冲终于真相大白,猛然觉悟,一下子点燃起胸中的复仇烈火,不顾一切地挺枪杀死仇人,思想性格发生飞跃的突变,故事立即进入高潮。

]

第十二段:

1.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①。

(①富安:

高衙内身边的帮闲,与陆谦一起参与谋害林冲的勾当。

)[前文猜出陆谦,此处补出富安,行文前后照应,疏密有法。

]

2.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前文反复叙述花枪全是为此一笔。

]左手拽开庙门,[胸中有万丈怒火冲天,行动却是轻风掠地,悄无声息,这掇、挺、拽,动作蝉联而下,表现了林冲临阵谨慎心细,如此才可出敌不意,一击而制众敌于死命。

]大喝一声:

“泼贼那里去!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空旷苍茫的荒野,寂静无声的夜晚,这声张正义的猛然一声“大喝”,如火山爆发,如五雷轰顶,这是林冲造反的宣言,复仇的号角,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些丧尽天良、心虚胆怯的贼人不由不吓得呆若木鸡。

]

3.[自李小二店中吃酒买刀,来草料场之日带上刀,此后草料场买酒来往文中,只勤叙花枪葫芦,更不以一字及刀。

直至杀陆谦时,忽然掣出刀来。

前后遥遥相照,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

4.[林冲杀陆谦,先用脚踏住胸脯,把那口刀搁在他的脸上,来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质问,这等于是正义的法庭对死有余辜的奸贼所进行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八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受尽奸贼迫害的英雄,举刀杀人行动的理直气壮,正义凛然;充分揭露了高俅、陆谦这些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卑鄙、狠毒和罪恶。

接着写林冲不仅将其杀死,而且掏出他的心肝,处之以人世最残酷的极刑,旨在看看他是怎样的一幅狼心狗肺,表明了林冲对这个趋炎附势,攀龙附凤,因而背亲弃友,恩将仇报的奸佞小人的切齿之痛,不如此不足以解心头之恨。

]

5.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

“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①,且吃我一刀!

”(①恁的歹:

这样坏。

)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以上写林冲击杀仇人时,动作干练利落,迅雷不及掩耳,几声大喝,威震敌胆,气撼五岳,其英武之态,活现眼前,使林冲的性格在连贯性的动作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写陆谦三人惊呆,连用两次“走不动”,生动地表现了这些惊弓之鸟在气丧胆破之余的痴呆。

对于在精神崩溃时的人物,这样刻画,确是于事合理,于情不乖的传神笔致。

金圣叹评论这段描写:

“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不一片,不繁琐,真鬼于文,圣于文也。

”]

6.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与前文“神明庇佑!

”句照应,在林冲心中,此次逢凶化吉,报得大仇,全是神灵庇佑,因此以仇人头颅祭告神灵,以示虔诚,同时也向世人显示,自己手刃仇敌,是得神灵暗示的神圣之举。

金圣叹评点:

“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奠,又算结煞。

”]

7.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①,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前文写林冲脱衣,逐件叙述一遍,表现他的悠闲,此处叙林冲穿衣,又逐件叙述一遍,显出林冲杀人之后沉静坦然。

后来林冲辗转到柴进家,躲避官府的追捕。

由于官兵追杀很紧,要挨家搜查,柴进就把他介绍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处。

从此林冲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

]

第四部分(从“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至末尾)写林冲杀人报仇。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作品先写草厅倒塌,林冲借宿山神庙,借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草料场火起,把故事引向高潮。

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在庙门外得意忘形地对话,把高俅、陆谦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林冲隔门倾听,血淋淋的事实,打破了林冲的幻想,封建压迫者的步步紧逼,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真面目,思想性格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动摇到坚定,由忍让到斗争。

面对着残忍狠毒的仇敌,长期积压在胸中的满腔怒火象火山一样迸发,化为反抗的行动,亲手杀死仇人,终于在逼迫之下不得不走上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道路。

特色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