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346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暴雨分型.docx

安徽省暴雨分型

安徽省暴雨分型和预报

一 暴雨分型

根据暴雨影响系统和冷空气移动路径,用暴雨前12小时700hPa的和地面形势,对2001-2007年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发现我省暴雨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低槽冷锋型

本型共有12例:

2002年6月19~25日后

2002年6月27~29日

2002年7月22~24日

2003年6月22~24日

2003年6月27日~7月7日

2003年7月8~12日

2004年6月18-19日安徽合肥以南暴雨,

2004年6月23-25日安徽省江南强降水,

2004年7月16-19日安徽省淮北强降水,

2006年5月5日-6日安徽省江南南部暴雨,

2007年5月31日安徽省沿江江南暴雨,

2007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安徽省淮北暴雨。

低槽冷锋型暴雨是指高空低槽及地面冷锋产生的暴雨。

70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

(1)从河套、华北(105–115°E)伸向四川盆地有一低槽,低槽平均位置在呼和浩特–西安–成都一线;

(2)少数个例有南支槽配合;

(3)新疆为暖高压脊;

(4)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高度场呈东高西低型,上海和成都得高度差最大为11gpm;

(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稳定,西南短湿气流活跃。

地面形势:

(1)冷锋进入低槽。

即华西经江淮伸向华北为东北–西南向倒槽,我省处在倒槽内。

河套为冷高压脊,由冷锋进入倒槽产生暴雨。

有时倒槽内已有静止锋,冷锋与静止锋合并使降水加强产生暴雨。

(2)低槽冷锋。

长江流域到华北为低压区,我省处在低压区内,中低空西南气流较强,湿度较大。

蒙古地区为冷高压脊,脊内冷锋自北向南横扫我省产生暴雨。

低槽冷锋一般不会产生连续性暴雨。

 

低槽冷锋型——700hPa形势图

低槽冷锋型——地面形势图(低槽冷锋)

低槽冷锋型——地面形势图(冷锋进入低槽)

2.横切结合型

本型共有3例:

2005年8月28日-8月30日安徽省暴雨过程,

2006年7月20日安徽省暴雨过程,

2007年7月2日08时-9日08时安徽省连续性暴雨、大暴雨过程。

横切结合主要指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与江淮切变线静止锋相结合而产生的暴雨。

700hPa形势为:

(1)西北地区(98–107°E、30–40°N)有一低槽,多由新疆或蒙古西部移来,槽后有冷温度槽或降温区配合;

(2)江淮地区有一东西向切变线,华北地区为移动性小高压;

(3)副高控制东南沿海,312线自云贵高原经我省长江流域东伸到日本列岛。

副高西北侧往往有一支风速大于等于12米/秒的急流存在。

地面形势:

(1)长江流域为倒静止锋,并有降水区配合;

(2)华西有低值系统东扩,四川有时可分析一低压中心;

(3)西北地区冷锋以到达河套,锋后为弱高压脊,冷锋和江淮静止锋相结合,雨势加强。

横切结合型——700hPa形势图

横切结合型——地面形势图

 

3.拐脖子高压型

本型共有4例:

2002年5月13~14日

2003年5月12~13日

2004年6月14~16日安徽省强降水

2007年7月13-15日安徽省一次强降水过程

拐脖子高压类暴雨主要是由江淮暖式切变线引起的暴雨或大暴雨。

其700hPa形势是:

(1)河套东部到华北为暖高压脊;

(2)江淮地区有一暖式切变线;

(3)副高稳定且势力较强,华北高压与沿海高压相叠,形成由东南沿海拐向山东、华北的高压坝;

(4)孟加拉湾为稳定的低槽区;

(5)青藏高原到河套为暖温度脊,冷空气主力沿50°N以北东移。

地面形势:

(1)青藏高原到河套地区以及华西到长江流域为宽广的暖低压区,四川到长江中游往往有雨区生成并东移,静止锋上一般没有气旋波生成;

(2)由于北方无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锋一般仅达河套以北地区;

(3)有时我省处于入海高压后部,华西低槽不明显,但长江中下游有静止锋或雨区维持。

拐脖子高压型——700hPa形势图

拐脖子高压型——地面形势图

4.准静止锋切变型

本型共有3例:

2001年6月17~19日

2005年7月4日-7月12日安徽省连续暴雨

2006年6月30日-7月6日安徽省全省性暴雨

准静止锋切变是指江淮切变线或低涡切变线。

其700hPa形势为:

(1)副热带高压较稳定,120°E脊线在23~25°N附近,河套到华北南部维持一条稳定的反气旋环流,高压中心在济南到太原一带,巴尔喀什湖到新疆多为暖高压脊,华北北部到东北为冷低压槽区;

(2)江淮之间有切变线南北摆动,切变线低涡多有河南及湖北北部东移到我省,多数情况下切变线上没有低涡,切变线多位于江淮北部到沿淮一带;

(3)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另外,小股冷空气可从青海进入华西东移影响我省。

地面形势:

(1)从华西经长江中下游伸向黄海、东海为一低槽区,河套及华北南部多为冷高压脊,静止锋在长江中下游南北摆动,少数个例静止锋上有弱波动移经我省;

(2)长江中游及我省沿江西部地区多有雨区生成并东移。

准静止锋切变型——700hPa形势图

准静止锋切变型——地面形势图

5.南支槽型

本型共有2例:

2002年6月19~25日前

2007年5月22日-25日安徽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

南支槽(暖脊东撤)暴雨是指从高原移至华西地区或在华西地区生成的低槽东移造成我省暴雨。

其700hPa形势为:

(1)华西地区(95~105°E、25~35°N)有一南北向低槽;

(2)新疆东部到贝加尔湖有北支低槽或冷涡活动,并有明显的冷温度槽或降温区配合。

(3)日本海到华东沿海为一减弱东移的低槽,长江中下游为一移动性高压脊,温度脊往往落后与高度脊,长江以南有暖平流;

(4)副高势力较弱,125°E附近有脊线位于20°N以南。

地面形势:

(1)我国东部沿海为变性高压控制,江淮流域处于高压后部;

(2)华西南有倒槽发展,并有雨区配合;

(3)冷空气主体偏北,主冷锋位于45°N附近或以北,小股冷空气可从河西地区南下,青海湖地区有时分析一条弱冷锋。

南支槽暴雨出现在一次较强冷空气南下减弱之后。

当南支槽北缩东移,高原暖脊移至长江中下游,此时,华北有冷空气补充南下与南支低槽结合产生暴雨。

该型暴雨多发生在3~5月份。

在上述暴雨形势中,准静止切变型、东北涡切变线和拐脖子高压型三种形势还易产生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

南支槽型——700hPa形势图

南支槽型——地面形势图

二 安徽暴雨预报着眼点:

(1)副热带高压

(2)低空急流

(3)冷空气

(4)地形

三 物理量诊断分析:

动力条件

(1)涡度:

对降水特别是100mm以上的降水有较高的指示意义。

暴雨区500hPa以下各层均表现为正涡度区,500hPa正涡度中心可达4-8×10-5s-1,700hPa正涡度中心可达8-12×10-5s-1,850hPa正涡度中心可达6-10×10-5s-1,暴雨区四周多为负涡度区。

(2)散度:

一般500hPa以下为负散度区,700hPa的负散度中心常达-4×10-5s-1,暴雨落区一般不在500hPa正涡度中心,多在850hPa图上正涡度轴线偏南一侧。

(3)上升运动:

700hPa和850hPa上升速度有时达-16×10-3hPaS-1.

水汽条件

(4)水汽通量:

700hPa和850hPa图上,Qv值得分布与暴雨量级和落区相关性最佳。

副高边缘的西南低空急流与Qv的大值的轴线基本一致。

Qv的大值中心多维持在芷江、长沙附近,850hPa图上最大值可达15g/(cm·hPa·.s),湿舌顶端伸向江淮地区,河套、华北为Qv负值区;Qv大值区北侧即Qv等值线较密集的地区,常是暴雨或大暴雨发生地。

(5)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与暴雨区相对应。

500hPa中心数值可达-10~-20×10-3hPaS-1。

700hPa中心数值一般为-25~-35×10-3hPaS-1。

850hPa中心数值可达-30~-40×10-3hPaS-1。

稳定度条件

(6)A指数:

A指数大于10℃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一般与大雨或暴雨区域对应,A指数值越大降水量越大,A指数最大值可达16~20℃,一般暴雨区对应的A指数在16℃左右。

四 安徽省2001—2007年典型暴雨个例

2001年:

2001年6月17~19日

2002年:

2002年7月22~24日

2002年6月19~25日

2002年5月13~14日

2002年6月27~29日

2003年:

2003年6月22~24日

2003年7月8~12日

2003年5月12~13日

2003年6月27日~7月7日

2004年:

2004年6月14~19日

2004年6月23~25日

2004年7月16~19日

2005年:

2005年9月1~4日

2005年8月28~30日

2005年7月4日~12日

2006年:

2006年6月30日~7月6日

2006年7月20日

2006年5月5~6日

2007年:

2007年5月22~25日

2007年5月31日

2007年7月2~9日

2007年7月13~15日

2007年7月19~20日

位温垂直剖面位置:

2006年5月5~6日东经118.1;

2006年6月30日8时~7月1日8时东经117.3,

2006年7月1日8时~7月2日8时东经118,

2006年7月2日8时~7月3日8时东经116.6,

2006年7月3日8时~7月4日8时东经116.4,

2006年7月4日8时~7月5日8时东经116.1和118.2,

2006年7月5日8时~7月6日8时东经117.3;

2006年7月20日8时~年7月21日8时东经119,

2006年7月21日8时~年7月22日8时东经117.1,

2006年7月22日8时~年7月23日8时东经116.2和117.5;

2005年8月28~30日东经117.3;

2005年7月4日~9日8时东经116.4,

2005年7月9日8时~10日8时东经115.2,

2005年7月10日8时~11日8时东经116.3,

2005年7月11日8时~12日8时东经117.4;

2004年6月14日8时~15日8时东经117.1,

2004年6月15日8时~18日8时东经118.2,

2004年6月18日8时~19日8时东经116.2;

2004年6月23日8时~25日8时东经117.5,

2004年7月16日8时~18日8时东经116.1,

2004年7月16日8时~18日8时东经116.1,

2004年7月18日8时~19日8时东经1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