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872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docx

小班课哲学配套练习题03版

2013年精品课哲学配套练习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

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A.时间B.空间C.绝对运动D.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B.增加C.创新D.运动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D.唯心主义的思想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纯粹偶然的现象

C.人的主观错觉D.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眼见为实”,对“眼见为实”的哲学评价正确的是:

A.它肯定感性认识的正确性B.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正确的间接经验

C.它证明了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D.它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

23.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8.恩格斯指出: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30.马克思指出: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31.马克思指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32.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

A.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B.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33.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

A.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B.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D.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

34.“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这一观点:

A.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

B.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C.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35.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36.“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A.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3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

3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答案:

1.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C【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表述。

2.对于哲学的真正认识,首要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就把握了哲学的实质。

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明确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来论述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D【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杨泉的水一元论,认为水是根本。

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

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4.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

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为了反击“上帝造人”说,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

他认为,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论体系和唯灵论(即唯心论)体系两大类。

拉美特利认为:

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

拉美特利把他的机械论思想贯彻到底,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

拉美特利关于“人是机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

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5.D【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表现在:

第一,在世界观中,它确认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三,在历史观中,它把实践作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是因为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A【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

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普遍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特殊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A【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人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首先,自然界物质产生出意识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其次,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

意识起源问题的科学解决,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意识的起源方面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8.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科学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认识。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科学证明,各种运动形式的主体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人的心理活动诚然属于精神活动,但它总是同人的生理活动紧密相连,是以人的生理活动为其物质基础的,脱离人的生理活动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或纯粹的精神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指出: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9世纪德国的一些自然科学家,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把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的、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0.D【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相对静止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

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猜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其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自身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C【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

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

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A【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发展的过程性。

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关于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

过程这一范畴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恩格斯指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每个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和稳定的相对性,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生成和灭亡过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由此结合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因此答案选A选项。

13.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化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因而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因为差别和对立是事物内在的差别和对立,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所以差别、对立和斗争必然和同一性相联系,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总是处于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4.C【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在吸收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

它认为,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整个社会到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其内部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结构组成的矛盾集合体,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稳定性。

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互相排斥,即矛盾的斗争性,它破坏事物内部的秩序和结构,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各个要素这种互相联结和互相排斥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表现为过程。

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自身固有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样也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根本原因、动力和实在内容。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自身具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而也就否认了事物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它最终必然把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归结为某种神秘力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思想,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也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因此本题答案选C选项。

15.D【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量变引起质变的多种形式。

量变引起质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一是由事物要素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事物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的程度,即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例如,原子核电荷量的增减,会使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二是事物要素的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引起质变。

例如,化学上的同素异构体,尽管元素相同,但是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

而在许多比较复杂一些的事物的量变中,这两种形式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同时发生、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选D选项。

16.D【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假象的本质。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它以否定的形式表现事物的本质。

本质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一般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现象与本质相一致,这是一般的现象,也称真象。

但是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所处条件的复杂性,也有的现象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本质,与本质不一致,形成假象。

假象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如海市蜃楼、动物假死等等。

假象不同于人的错觉,错觉是由于人的主观错误而产生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客观的,它同一般现象一样,也以事物的本质为依据,由本质所产生和决定,只不过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特殊性和所处条件的复杂性,以否定的、歪曲的形式表现着本质。

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一般现象,而且要善于识别假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B【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

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生产力,又有生产关系;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体方面的因素,又有主体方面的因素。

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制衡,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出种种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偶然性,而历史必然性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就在这些随机性、偶然性中跳跃、闪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