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509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docx

书法教案三年下912课

哈清滨小学三学年写字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第九课两横并排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李冠新

教学目标:

1、认识字中两横并列时横画在形态上存在的差异,认识并尝试分析两横并排时二者存在形态差异的原因。

在书写两横并排的字时,学习处理两横之间的关系。

2、初步掌握教材中范字的书写方法。

3、了解“楷书四大家”,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科学态度,和上课对待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字中两横并列时两横在形态上的差异,长横和短横的写法2、教材中范字的用笔结构要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两横并列时二者存在形态差异的原因,在书写过程中表现上下两横的形态差异。

2、长横和短横的弯曲度以及弯曲方向。

教学流程

备注

一、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强调坐姿,稳定学生情绪。

2、请学生观察范字,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两横并列时二者在形态上的差异。

二、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三个范字并思考:

这些字中上下两横的形态相同吗?

在写两横并列的字时我们有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哪?

1、出示:

二云夫

2、说说这些字两横并列时有什么二者形态上存在的差异?

(1)长短

(2)粗细(3)倾斜角度

3、结合具体范字,引导学生分析两横在并列时二者形态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主要是为了避免雷同,死板,让整个字显得更加灵活、更富有变化的美感。

(2)也是书家在自然书写状态下根据字形字势对横的写法随时作出调整和变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范字中横画的形态是否一致,找出范字中横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引导学生明确在一个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画并排时应将这些横画的形态写的各不相同。

4、引导学生分析范字“二”字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1)范字“二”字上横短,下横长。

短横写在田字格上半格,长横写在田字格下半格,两横间隔要适当,不要靠得太近或离得太开。

(2)分析范字“二”字的结构特征,整字上宽下窄,外轮廓接近梯形,两横的间距要适当。

5、引导学生分析范字“云”字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1)两横的差异

(2)横向笔画之间的间距。

请学生分组讨论书写“云”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归纳总结(两横上短下长,撇折横部与第二横的间距要略大于首横与二横的间距)

(3)引导学生分析看看想想“中的“方向一致”

(4)提示学生范字下部的撇折与点皆写的短小而粗重,且撇折转折处于点的收笔处大致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6、请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书写“二”,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7、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书写的“二”,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其作出批改。

8、教师示范书写“云”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学生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探寻两横并排时横画形态存在的差异的原因,教师最后归纳和总结。

9、学生练习“二”“云”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提出具体书写要求,学生动笔书写。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对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

10、“夫”字的分析与书写。

(1)、师范写“夫”字,并讲清书写要领

出示规则:

长而平稳、略带斜势。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夫”字。

(教师巡视,给坐姿端正、握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加分。

三、作业展评

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向全班展示(选取作业时要有梯度,优秀的、一般的、较差的要兼顾),并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时应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的评价原则。

四、书法园地知识拓展:

“楷书四大家”

1、微课展示介绍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

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个朝代?

引导学生回答作出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感受楷书四大家代表书法作品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

了解“楷书四大家”,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李冠新

授课时间

2019年月日

哈清滨小学三学年写字学科教学设计(未修改)

课题

第十课两竖并列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李冠新

教学目标:

1、认识字中两竖并列时竖画在形态上存在的差异。

认识两竖并列时二者存在形态差异的原因。

在书写两竖并列的字时,能处理好两竖之间的关系。

2、复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及竖画的写法。

初步掌握教材中范字的书写方法。

3、理解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

教学重点:

1、字中两竖并列时两竖在形态上的差异,两竖并列的字两竖的处理方法。

2、教材中相应范字的用笔结构要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两竖并列时二者存在形态差异的原因。

2、在书写过程中能够自然表现出左右两竖的形态差异

教学流程

备注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强调坐姿,稳定学生情绪。

(二)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

1、请学生比较教材第22页黑体字的“禮”和帖中“禮”字的横和竖有何不同。

2、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书法园地”的课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三)两竖并列时二者在形态上存在的差异

1、导入新课。

2、复习竖画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在具体范字学习书写中要灵活运用。

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三个范字并思考:

这些字中左右两竖的形态相同吗?

我们在写两竖并列的字时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从而导入新课。

3、结合具体范字,引导学生分析两竖并列时二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的主要方面。

(1)长短

(2)粗细(3)高低(4)曲直

4、结合具体范字,引导学生分析两竖并列时二者形态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两竖并列时二者书写形态存在差异主要是为了避免雷同、死板,让整个字显得更灵活、更富于变化的美感。

(2)两竖并列时二者书写形态存在差异也是书家自然书写、根据字形字势对竖的写法随时作出调整和变化的体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范字中竖画的形态是否一致,找出范字中横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引导学生明确在一个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竖画并列时应将这些竖画的形态写的各不相同。

(三)“其”的分析与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其”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1)分析“其”中四横的形态差异。

(四横长短不一、轻重有别,最后的长横是整字主笔,要控制好字中上下两横之间的间距)

(2)分析“其”字中两竖的形态差异。

(左竖短、右竖长、左竖细、右竖粗、左竖写的较正、右竖略微向右倾倒,二者起笔处高低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结论:

在一个字中,两两竖左右并列的情形,此时的两竖一般会有长短、粗细以及高下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左轻右重,左短右长。

(3)分析“其”下部两点的形态特征。

(左点写成挑点,右点出锋带出,左右两点相互呼手应,注意两的间距的大小)

2、教师示范“其”的书写方法,学生仔细观察。

3、教师交待书写要求,学生临写“其”,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点评习作。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范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竖并列的字中左右两竖的轻重关系。

结合具体范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竖并列的字中左右两竖的长短关系。

结合具体范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竖并列的字中左右两竖的曲直关系。

(四)“亦”“甘”二字的分析与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看看想想”中的“分长短与高低”“有开右合”以分析范字“亦”的用笔、结构要领。

2请学生分组讨论范字“亦”下部左右两点的关系,并请学生代表发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归纳和总结。

3、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书写“亦”,台下学生仔细观察。

4、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习作,并用朱笔对习作进行批改

5、引导学生注意范字“甘”左竖起笔处和和字中间的小短横的处理方方式。

(左竖起笔处切笔较重,有如点状,字的中间小短横被处理成一个小点)

6、引导学生注意范字“甘”中左竖短右竖长,二者皆略有弧度的形态特征。

7、教师师范书写“甘”的书写,学生仔细观察。

8、学生练习“亦”“甘”二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动笔书写。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体纠正,对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

(五)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向全班展示(选取作业时要有梯度,优秀的、一般的、较差的要兼顾),并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时应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的评价原则。

(六)书法园地知识拓展:

(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

1、请学生比较教材第22页黑体字的“禮”和帖中“禮”字的横和竖有何不同。

2、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书法园地”的课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请学生比较印刷体和手写体字中横画、竖画的平直的程度,让学生明白在手写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的道理,教师向学生讲明“没有绝对的‘横平竖直”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李冠新

授课时间

2019年月日

哈清滨小学三学年写字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一课横竖组合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李冠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范字“上”“士”“王”中横画和竖画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在横竖组合的独体字中,一般竖画较粗、横画较细,认识横竖组合的字中横画形态的差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横的长短、粗细、方向和起收笔的形态。

2、通过读贴分析、教师现场示范结合微课示范,学生尝试纠错等活动,了解范字“上”“士”“王”的用笔和结构特征,掌握其书写方法,在书写横竖组合的字时,能处理好横画与竖画的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通过书法园地知识拓展,认识“提按”这一运笔方法。

了解书法专业知识,弘扬书法文化,培养学生发扬传统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横竖组合的字中横画和竖画通常情况下的粗细对比关系。

2、“上”“士”“王”的用笔结构要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欧体楷书横竖组合的字中橫画与竖画的位置关系的处理方法。

教学流程

备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选一名学生在展台前书写“其”“亦”“甘”,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2、出示“上”“士”“王”,请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是独体字,都是横竖组合的字,字中有一个竖画,多个横画)从而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横竖组合

【设计意图】:

通过秀场展示,巩固旧知“两竖并列”,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述能力、观察能力。

二、读帖分析(横画和竖画的粗细对比关系)

1、观察范字“上”“士”“王”,思考:

横竖组合的字中,横画和竖画有哪些粗细变化?

结论:

在一个竖与多个横组合的独体字中,一般竖较粗,横较细。

教师继续追问原因,并小结:

因为竖画往往是整字的主笔,“担负”着各个横画的重量,所以竖要写粗一些,横要写细一些。

【设计意图】:

通过读帖分析,了解横竖组合的字中横画和竖画通常情况下的粗细对比关系

三、横画形态的差异和变化

1、复习、回顾:

两横并排时横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横的长短、粗细、

方向和起收笔的形态)

2、结合范字“上”“士”“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范字中各个横画的形态和差异?

结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画出现在一个字中,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横的长短、

粗细、方向和起收笔的形态。

【设计意图】:

通过对范字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在横竖组合的字中横画形态的差异和变化。

四、范字“上”的分析与书写

1、小组合作讨论:

“上”字笔画和结构特点,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汇报:

“上”字竖短横长、竖粗横细、短横居中,竖向右移。

2、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短横居中、竖向左移”?

范字“上”中,上面的短横写在整字正中间的位置,竖写得靠近字的左边一些,这样一来,

字的上部的中心偏向了左边。

为了让整字的左右达到平衡,下面的长横被竖分割成左短右长的两部分,以增加字右边的分量。

3、教师示范书写“上”字,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练习“上”,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

学习横竖组合的例字“上”的书写方法,理解“上”字结构的平衡技巧。

五、范字“士”与“王”的分析和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士”的用笔和结构特征。

(1)、分析“士”中两横的形态差异。

(上横上下横短,上横略细下横略粗)

(2)引导学生注意:

竖画略带弧度且上粗下细,上横将竖分割为上下长度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3)引导学生分析“竖向右移,横右侧略粗”。

范字“士”的中竖上下两横皆分割为左长又短的两部分,给的感觉是竖“右”移了,为了达

到正字左右的平衡,上下两横的右侧都写得略粗一些,以增加字右部的分量。

2、引导学生分析“王”的用笔和结构特征。

(1)、引导学生比较“王”中三横的形态差异。

(三横长度不同,粗细各异,方向不一)

范字“王”中三横的长短、粗细和起收笔的形态都不同,三者都没有呈现水平状,而是略向右上倾斜,且倾斜幅度都不一样,其中第一横写的最斜,中间横次之,最后一横写的最为平缓。

(1)引导学生注意:

“王”中竖画写的正直而粗壮,上下相邻两横的间距大致相等。

3、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书写,另一位学生讲解指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4、引导学生评价上台学生的表现和书写,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其作出批改。

5、教师播放微课“‘王、士’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6、学生练习“士”“王”二字,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

行集体纠正,对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对范字“士”、“王”的观察和分析,结合学生展示教师微课示范等活动,

了解范字“士”“王”的用笔和结构特征,掌握其书写方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六、展评学生习作

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向全班展示,并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时应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的评价原则。

【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展评,明确不足和努力方向,提高学生的表述评价能力,书法审美能力。

七、知识延伸、书法园地“提按”

1、教师示范“提按”,学生仔细观察。

2、结合“提按”示范,教师向学生讲明“提按”时所需的注意事项。

(1)、提,是指书写时上提笔锋,让笔画变细。

(2)、按、是指书写时下按笔锋,让笔锋变粗。

(3)、“提按”的作用于意义:

“提按”能表现笔画粗细的变化,也能表现出丰富的笔画形态。

(4)、“提按”所需注意事项:

笔锋下按时往往略有停顿,使笔受墨;笔锋提起时不可过快,要仍然感觉笔豪还压在纸上行走

3、学生动笔书写,亲身体验“提按”。

4、请学生观察苏轼书法中笔画“提按”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体验,欣赏名家作品几项活动,让学生体会字中笔画的“提按”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按”这一运笔方法。

了解书法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李冠新

授课时间

2019年月日

哈清滨小学三学年写字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二课撇捺组合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李冠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太”“及”中的撇画和捺画的观察和分析,认识撇捺组合的独体字中撇和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撇、捺的长度、粗细、曲直和方向。

2、通过读贴分析、教师现场示范和微课示范、合作讨论等活动,掌握独体字中撇捺组合的处理方法,学习范字“人”“太”“及”的书写方法。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及书法审美能力。

3、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生平,书法风格、主要作品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书法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1、撇捺组合的处理方法。

2、教材中范字“人”“太”“及”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撇捺组合的独体字中撇和捺的关系。

2、在书写撇捺组合的独体字时让其左右达到平衡。

教学流程

备注

一、复习笔画撇和捺

1、师生共同做呼吸操,平心静气,做好上课准备。

请学生上台书写撇和捺,其它同学仔细观察。

师生共同回顾撇捺写法

2、撇:

笔尖斜切起,右上部切出方形,转笔向左下行笔,边行笔边上提笔锋,收笔处注

意不可过快,在收笔点上应该略停,使墨汁注入纸中。

3、捺:

捺起笔,笔尖顺锋起,加速右下行,捺向右下略带弧度行笔时笔锋下压,下压略有轻重,以表现捺画中微妙的粗细变化。

行笔至捺脚处略顿笔,同时渐收笔锋向收笔过渡。

捺笔收笔时边向右行笔边上提笔锋,写出规整的捺脚。

教师:

在有捺的字中,一般都会有撇与之相配,那么字中撇、捺的组合会有哪些情况呢?

(分离、连接、交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撇捺组合。

出示课题:

撇捺组合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撇捺的书写方法,进一步认识撇捺的基本形态特征,为本课教学做好基础。

二、撇捺组合中撇和捺的变化

课件出示范字“人”“太”“及”,请学生观察并思考:

在撇捺组合的字中,撇和捺的形态都有

哪些不同和变化呢?

请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归纳和总结。

(在撇捺组合中,撇和捺的变化主

要体现在撇、捺的长度、粗细、曲直和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对范字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撇捺组合中撇和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几方

面,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和书法审美能力。

三、范字“人”与“太”的分析与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人”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1)、观察“人”中撇捺两个笔画的长短。

(撇短捺长)

(2)、观察“人”中撇捺两个笔画的粗细。

(撇画由粗变细,捺画先是由细变粗,然后由粗

变细。

总体来说,该字撇稍细,捺稍粗)

(3)引导学生分析撇和捺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

(二者所形成夹角大致为90度)

(4)引导学生分析撇和捺收笔处的高低。

(二者收笔处高低相近,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整字左右平衡)

2、引导学生分析“太”的用笔和结构特征。

(1)学生分组讨论:

写“太”这个撇捺组合的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小学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归纳和总结。

(范字“太”的横写的短而瘦,向右上倾斜幅度很大,且被撇分割为左短右长的两部分;其撇为竖撇,前半段写的较竖,后半段向左撇出,弧度较大。

捺较撇稍粗、稍直,撇、捺收笔处大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二者所形成的夹角约为60度。

点写的较小,位于撇、捺之间靠下的位置,与撇、捺皆不相搭接。

整字上窄下宽,外轮廓接近三角形。

3、教师示范书写“人”,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学生仔细观察。

4、请学生代表上台书写“太”,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5、请学生对上台学生所写的“太”进行评价,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其作出批改。

6、微课循环播放“人”“太”的书写方法,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练习“人”“太”,教师

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示范、学生展示了解“人”“太”的用笔和结构特征,

学习其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合作能力及书写能力。

四、范字“及”的分析与书写

1、引导学生比较字中撇画和横折折撇撇部的长短、粗细和方向的异同。

(左撇长而粗,右撇

细而短,二者方向基本一致)

1、引导学生找出范字“及”的主笔,并分析字中撇与捺的关系。

(字中主笔为捺画,写得长

而粗壮,它与左撇相搭接,与右撇交叉,且与两撇所形成的夹角皆大致为90度,两撇轻重不同,左撇重,右撇轻,其最低处与右撇的收笔处基本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整字下部写得开放,左右平稳,体现了变化和对比。

3、全体学生试写一个范字“及”。

4、选出代表习作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归纳总结。

5、播放微课“范字‘及’的写法”,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中横折折撇的书写方法,学生自习观

察。

6、学生继续练习“及”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

通过读贴、临帖,尝试纠错、微课示范,了解范字“及”的结构和笔画特点,

学习其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展评学生习作

教师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向全班展示,并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时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的评价原则。

六、知识拓展、书法园地“颜真卿”

1、请学生先说一说对颜真卿有哪些了解,教师补充介绍颜真卿所处的时代和生平。

2、教师结合相关书法作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简要概述颜真卿书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初步了解颜真卿的生平,通过对颜真卿作品的欣赏

和分析,了解颜真卿书法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落实“书法文化”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李冠新

授课时间

2019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