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163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 邓稼先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

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

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

(字幕:

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3.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

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4.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

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3.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不喜欢他。

4.邓稼先的学生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度过的,为了求学他也曾屡遇困境。

作者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对这方面只字未提?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两弹’元勋”。

作者是围绕邓稼先为民族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这一中心选取有关材料组织内容的。

在邓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在1958年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之后的28年间的经历最能表现这一中心。

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省略不写,而且紧密围绕中心的详写,反之略写。

5.文中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从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围绕“始终”二字展开叙述的?

中国的“两弹”事业始于1958年,邓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项秘密工作中的一位。

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个月,他还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作者列举的几段时间不光在共和国“两弹”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邓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随着“两弹”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的身体

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坚持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所以作者用“始终”这个词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6.“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

为什么?

不能去掉。

因为作者不可能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7.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能够解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相信他。

通过好友杨振宁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于好友的无私奉献、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1.第四部分似乎对突出邓稼先的伟大没有多少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

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这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2.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

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3.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4.作者说: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5.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斯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6.作者为什么以“民族感情?

友情?

”为小标题?

标题看起来好像既没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没有肯定是友情。

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

”似乎作者并没有对标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通过阅读本部分,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当邓稼先肯定地告诉杨振宁,中国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没有外国人的援助时,杨振宁“感情震荡”“热泪满眶”,实际上杨振宁很清楚原因:

他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

这使他的祖国、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

一方面他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标题写成“民族感情?

友情?

”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为朋友、为民族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7.给杨振宁造成“极大的感情震荡”的原因是什么?

给杨振宁造成“极大的感情震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杨振宁没有想到邓稼先会对这么一件小事那么重视。

邓稼先的工作日程应该是排得满满的,他本可以把谣言的事放在一边或让别人去查找证据,但邓稼先没有这样做,他亲自找到周总理。

待得到证实后,他从北京发信至上海,让杨振宁在回美前夕得到确切的答案。

另一方面,杨振宁虽久居海外,但赤子之心犹存。

因此,当他看到邓稼先的所作所为时,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挚友而激动,更为中国有这样的好儿子而感到骄傲。

这两种感情已经合二为一,彼此交融了。

8.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9.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10.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

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有以下原因:

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饱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以及对朋友的认同钦佩。

11.“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就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

友情?

作为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1.角度新。

一般的传记作品习惯上以时代为序,描写主人公一生的经历或相关重要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和精神。

但本文却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颂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

这是本文一大特点。

2.内容新。

这一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体现的:

(1)“两弹”事业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2)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密切。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学多年。

邓稼先在美求学的时候,又与杨振宁共同居住。

杨振宁所选取的事件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所以读来真实感人。

杨振宁本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因此所选用的具体事例除了具有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之外,在物理学上也是有代表性的。

3.手法新。

作者为了突出邓稼先的个性特征,除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之外,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间接描写(如第五部分)。

邓稼先

回顾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概述生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对比性格——陪衬邓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

感情震撼——为朋友为祖国自豪,突出邓贡献之大

敬业精神——写伟岸的人格

永恒骄傲——评价朋友表达深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

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

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互动。

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地让学生踊跃发言。

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

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

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

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

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课时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

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2.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

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

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

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

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件事例: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闻一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但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不仅“做”而且也去“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

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起稿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4.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

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

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再叙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

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

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

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

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