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_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示例一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
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怎样列式?
(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9+2=11.
师:
苹果的总数是多少?
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
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1-9=
师:
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
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
11-9=10-9+1)
师: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
(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
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
(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
(想:
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
9+2=11,11—9=2.
2.教学例2.
师: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
得多少?
怎样想的?
(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
)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
14-9=
师:
得多少?
怎样想的?
(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
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
),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13-9=4)
同样方法学习:
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
15-9=6 17-9=8 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
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
(十几减9)
教师板书:
十几减9.
师:
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 )=13 9+( )=16
13-9=( ) 16-9=( )
9+( )=15 9+( )=12 9+( )=17
15-9=( ) 12-9=( ) 17-9=( )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学生每人准备12朵小红花(学具卡片)、14个圆形.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看卡片口算:
9+2 9+5 9+3 9+4
9+9 9+8 9+6 9+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的数.
9+( )=11 9+( )=17
9+( )=14 9+( )=15
9+( )=16 9+( )=13
9+( )=18 9+(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十几减9”】
(1)出示例1左图.
①指名说出图意.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板书:
9+2=11.
(2)出示例1右图.(先出示11个苹果的集合图,然后用虚线圈起9个)
①指名说出图意.
②要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板书:
11-9.
(3)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幅图和算式.
提问:
如果没有图,要算11减9该怎么想?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有几种情况:
①9加2得11,11减9得2.
②11可以分成9和2,11减9得2.
③10减9得1,1加1得2.
④11减1得10,10再减8得2.
(4)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想法计算比较快?
计算11减9,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所以11减9得2.教师板书.
(5)指名复述想的过程,再请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6)读算式.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9”】
(1)教学例2左图.
①引导学生摆出左图,先摆12朵红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红花?
怎样列式?
板书:
12-9.
②12减9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先同桌议论,再指名回答.
(计算12减9,想9加几得12,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
③读算式.
(2)教学例2右图.
①出示例2右图,让学生动手去摆,摆后指名说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板书:
14-9.
②14减9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先同桌议论,再指名回答并填数.
3.教学例3.【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9”】
(1)分别出示例3两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讨论如何列式,然后独立列式填数.
(2)汇报交流得多少,是怎么想的?
4.反馈练习:
5.教学例4.【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9”】
让学生独立填写例4的3道题,然后订正,指名说出想的过程.
教师巡视,如个别学生计算有困难,可让他们用学具摆一摆.
6.学生小结.
三、巩固发展.
1.17-9=( ) 12-9=( ) 15-9=( )
想:
9加( )得17想:
9加( )得12想:
9加( )得15
2.9+( )=12 9+( )=11 9+( )=14
12-9=( ) 11-9=( ) 14-9=( )
3.5+9=( ) 7+9=( ) 4+9=( )
14-9=( ) 16-9=( ) 13-9=( )
4.游戏.
先摆出11~18等数字卡片,表示几位小朋友分别拥有的图书本数,一同学手拿一张“-9”的卡片,任意在某个数下面停一下,表示借9本书,同桌列式口答,如:
当“-9”的卡片停在卡片“15”下面时,同桌应马上答“15减9得6”.
四、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向教师汇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六、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教案点评:
教案首先通过复习不仅为学习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
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通过直观图和加减法算式的对比,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用加算减的计算思路.
教学例2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依靠直观让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例3的借助实物图想出得数到例4的脱离实物图看算式来思考计算过程,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探究活动
找伙伴
游戏目的
复习9加几的知识.
游戏过程
1.选择8位学生起立,扮演数字娃娃.
2.教师分配角色(教师扮演“9”,8位学生分别扮演“11、14、12、16、17、13、15、18”).
3.教师分别走到8位学生面前,说:
“我和谁相加才能得到你?
”相应的学生回答后,根据答案的对错,全体学生给予掌声鼓励(答对了)或正确答案(答错了),并一起说出算式.
帮小白兔回家
游戏目的
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
游戏准备
1.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8座小房子,在窗口处分别写上算式:
“11-9”、“12-9”…“18-9”.
2.制作8只小白兔,小白兔身上分别写上:
2,3,4,…,9(如下图)
游戏过程
1.将房子和小白兔分别悬挂在黑板两侧(顺序打乱).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一套数字卡片(2~9).
2.教师任指一座小房子(上面的算式)问:
这是谁(哪个小白兔)的房子?
学生想好答案后,举起手中相应的卡片.然后教师将写有相应得数的小白兔和小房子配在一起,直到全部搭配好为止.
《认识人民币》案例
镇海实验小学 方剑君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人民币》
设计思路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
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商店购物、义卖等二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采取分组活动教学,4个同学分为一组,分为12个组。
教学准备
1、一个漂亮的盒子,里面装着人民币;
2、每个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套;
3、准备价格分别为2元1角和5角5分等的物品各4种;
4、表格如下,每个学生两张(表1,);
1元
5角
2角
1角
5、义卖活动记录表,每个参加义卖的小组两张,文具店表格如下,其他店可自定,格式一样(表2);
名称
单价
数量
付 款 方 式
1元
5角
2角
1角
5分
2分
1分
夹子
5角
橡皮
1元2角
铅笔
3角
尺子
7角
本子
1元
铅笔盒
1元5角
胶水
8角
卷笔刀
8角
合计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的确,在课改的一线上,在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教师进步了。
以下是我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节课的教学中,对“人民币认识之后”的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与思考。
【教学片段】
师:
小朋友们,这个削笔器19元(出示),大家已经猜过价了;请看这个,款式不同了,也涨价了:
36元(出示);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的,原价2元,现价1元卖了(出示)(标价设计为特殊标志)如果你刚好打算买一个削笔器的话,你会买哪一个呢?
再把你的想法也告诉大家,好吗?
(生争先发言,师随机评价)
生1:
我买36元的,它很漂亮!
生2:
我也买36元的,我想价钱贵了,质量会好一些,这样可以用的时间长一些。
(打算得真好!
)
生3:
我买1元的,它小,带着方便。
生4:
我买1元的,因为我家钱不多,能用就可以了。
生5:
我买19元的,因为它和36元的看上去差不多,但便宜了很多。
生6:
我买1元的。
我是这样想的:
它本来卖2元,那它是值2元的价了,现在只卖1元,便宜了很多,所以我想买这个。
(讲的有条有理,你真能干!
)
生7:
我也买1元的,但我不是看它便宜,我是觉得爸爸妈妈挣钱太辛苦了,我应该少花点钱。
(多懂事的孩子呀!
)
生8:
我买19元的,它的样子像熊猫,熊猫是国家的宝贝。
师:
小朋友们,老师还想知道你不会买哪一个,能谈一下吗?
生1:
我不会买1元的,便宜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
生2:
我不会买38元的,它太贵了,我不带那么多钱的。
生3:
我不会买1元的。
我在想:
它降价了,会不会有毛病呢?
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我想我们小朋友平时买东西的时候,确实应该想一想,买这样东西是不是实用,划算不划算,钱够不够。
如果打算好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了!
【设计过程及思考】
这个教学片段是继小朋友猜价、付钱、认钱、分钱、数钱、换钱之后的一个购物讨论。
对于这节课人民币的基础知识目标达成后,应该设计些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让这节课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着实地动了不少脑筋。
曾先后设计试教过四个片段。
【片段一】
15分钟左右时间,学生自带物品,用样币模拟购物,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该片段不曾试教,即被淘汰。
因为我感到学生自备的物品吸引力不大,且用样币购物,缺乏真币的效应。
真币购物如何呢?
【片段二】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教室变商场,教师提供大量质优价廉文具类商品,学生利用零用钱分组购物,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片段二的试教,虽活动增加了购物的真实性,但我并没有喜悦。
相反,充满心中的是一些负面效应:
①教师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学生也不过是买了一样东西,其实学生平时早有体验,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难成正比!
②由于真币购物,为避免学生出错,则需时间充分,那么前面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结果购物中偏有差错出现,叫教师始料不及!
③为了保证购物秩序,学生排队等候,并限购一样,学生感到不够过瘾。
④部分学生并没有购买欲望和心理,只是碍于教师布置及从众心理,才参与了购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第三个片段:
【片段三】
5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变商人,拿出8—10样小文具,报出买入价,让学生重新开价还价,模拟社会上讨价还价情形,另外学生可帮老师拿主张,决定能不能卖。
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精明起来。
我对片段三进行了尝试。
很明显,活动准备起来简单多了。
而且:
①活动时间短,前面基础知识能够得以巩固。
②由于能够还价。
且说的有道理便有可能成交,学生参与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③学生参与了还价,成交后的成功,可使学生自信起来,精明起来。
④有利于学生早一点适应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这次设计比片段二的死板购物效果好多了,但仍非无弊端:
①只有少部分学生成交,未成交者课后有失落感。
②活动结束时的一两样商品,因部分未成交学生急于收获或是攀比心理,很容易像拍卖一下,非但不便宜,而且还会价格大涨。
如在试教中一包3元的彩色信笺,因为是最后一桩买卖了,火爆场面也出现了,价格从1元一直炒到了7元。
这样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教师一时会陷入难以操作的境地。
到底能不能想出一个利多弊少(或无)的教学活动呢?
一场以“购物讨论”为主题的教学片段(即上详写教学片段)产生了。
5分钟左右时间,购物大讨论:
几种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同一类商品,让学生说说会买哪一种,不会买哪一种,并简单说说想法,师生讨论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教会学生自己生活。
着实说,这个教学片段的试教,真让我兴奋和激动!
5分钟左右的时间,收效太大了。
孩子们每一个有理有据的回答都是一个生动的学习教材,它可以是生生互学,也可以是教师导学。
在讨论中,学生的心灵在闪光,情感在升华,知识在深化。
经历了“买哪一个”“不买哪一个”的抉择,这个富有挑战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的不仅是买东西要付钱了,也不仅是生活中该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在自我的感知中迁移内化,使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向口语、向品格、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能经历如此的设计过程,是第一轮新课程培训时一位专家的几句共勉语激励了我。
现不妨转献于此:
“我们参加课改的教师应该有一点研究的意识!
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
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
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
”的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一线的教师若能每学期深入地反思一、两节课,感悟些教学理论和经验,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自然会提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
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
(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 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 师提问:
我的后面是谁?
生1:
是xxx。
生2:
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
我在谁的前面?
我前面是谁?
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 出示第2页主题图。
(1) 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 小组内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
做一做第2题。
1、 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 小组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