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18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评价葬花吟 10页.docx

评价葬花吟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评价葬花吟

篇一:

《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吟》写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

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

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

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整首诗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全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

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

“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饱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

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既有黛玉的控诉,也有她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

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

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

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也好,“鸟魂”也罢,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

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

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正是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

第三条路去选。

“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

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的“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竟成为一时谶语。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

诗中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

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

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

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篇二: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摘要: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如何将其译为形神俱备的英文诗歌,是对翻译家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作了总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赏析,二者虽各具风格,但都成为读者喜爱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

三美意象典故忠实对比评析

1引言

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

书中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诗词歌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1],将全书的人物刻画和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

其中《葬花吟》就是这样一段为后世人所传颂的经典作品。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刻画黛玉的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现今倍受中外读者欢迎的《红楼梦》英译本,包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StoryoftheStone。

本文将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个方面对《葬花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译本“三美”的实现

《葬花吟》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

林黛玉天生敏感多疑,因晴雯不开门一事而错怪宝玉,加之宝玉偏巧此时送出宝钗,黛玉心中顿时涌起了万种莫名的屈辱心酸,次日又遇花饯之期,便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独自手把花锄,拾起掉落一地的花瓣寻处埋葬。

此时黛玉所吟唱的诗句,便是文辞优美、音韵铿锵的《葬花吟》。

2.1形美和音美

《葬花吟》在语(来自:

WwW.:

评价葬花吟)言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七言歌行,行文朗朗上口,遣词浅显流畅,抒情酣畅淋漓,音节回环复叠,五十二句诗文如泣如诉,细腻凄美,将黛玉的悲苦命运和高洁孤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成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

全诗共由十三个四行诗组构成,韵式上主要采用中国古诗惯用的单韵形式aaba,也有变化的韵式如abab、aabb。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都采取了以诗译诗的方法,使用格律诗这种古体诗形式,诗文严格的押韵,节奏都采用抑扬格五音部,并且与原诗保持相同的结构,都由十

篇三: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

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

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

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

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

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

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

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

怪哉。

?

(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

因而,她悲叹?

花魂鸟魂总难留?

,幻想着自己能?

胁下生双翼?

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致于?

泪尽证前缘?

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

(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

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

(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

红消香断?

最终落入?

有谁怜?

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

(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批注:

?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

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

这个主题。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

而黛玉只是表达:

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

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

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

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

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

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

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一生都强调?

洁?

正如诗中所写?

质本洁来还洁去?

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

花落水流红?

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

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

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

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

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

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

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

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

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篇四:

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葬花吟

黛玉葬花图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作品名称】《葬花吟》[1]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曹雪芹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

作品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

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

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呆。

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3

作品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