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361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docx

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

2010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之经典习题总结

一、选择题Ⅰ: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划分标准是()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意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人类历史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C。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金融寡头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统治是借助于()

  A。

个人联合

  B。

代理制

  C。

参与制

  D。

公司制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

无产阶级专政

  C。

唯物史观

  D。

国家政权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A。

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B。

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C。

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7.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A。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段状况

  B。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

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和领导者

  D。

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

  A.1911年的辛亥革命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

以工业为主导,带动农业合作化

  C。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

实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B。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C。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D。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1.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应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

  A《井冈山的斗争》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2.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

  B。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主体地位

  C。

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人生观的核心是()

  A。

人生目的

  B。

人生态度

  C。

人生意识

  D。

人生价值

  14.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

  A。

法的国家强制性

  B。

法的普遍性

  C。

法的国家意志性

  D。

法的不可违抗性

  15.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

  A。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B。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C。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D。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6.2009年6月16日,“金砖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会议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和关于粮食问题的声明。

“金砖四国”是指()

  A。

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

  B。

中国、俄罗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C。

中国、俄罗斯、美国和印度

  D。

俄罗斯、巴西、印度和韩国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

  ③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与工人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历史道德的因素。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为条件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要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但又不能降低工人的生活水平。

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

第一,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提高与生活资料部门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③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它是暂时的经济现象,一旦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社会价值降低,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3、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

  ①运用马克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分析。

  ②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③资本家主要剥削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将剥削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2、资本积累的原因

  ①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强制力量。

  ②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剥削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劳动生产力的水平越高,资本积累的规模就大。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规模就大。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4、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

  ①资本有机构成包括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

V”表示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这反映资本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这反映资本的价值水平高低,因此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②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表现为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增多,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减少。

  ③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正比。

  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正比。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必然的、客观的趋势。

原因就在于各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必然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会不断降低。

  5、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工人不断地失业

  ①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必然的。

随着资本的有机构成的不断地提高,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就会不断地减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劳动力相对过剩了。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的原因。

  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有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会到原来的出发点。

  2.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统一

  马克思根据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可以说产业资本职能形式不同)将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产业资本各部分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连续,也指继起性。

产业资本各部分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连续,是互为前提的、互为条件的。

  4、资本周转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一般是指一年)。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马克思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马克思根据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②固定资本是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本,在实物形态上多次使用,但价值分期、分批转移。

  ③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这部分生产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的特点是:

在实物形态上一次使用,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6、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再生产

  ①社会资本是指整个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②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补偿(替换)。

  ③为了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马克思创立了两个理论前提条件: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在价值上区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马克思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是:

外延扩大再生产。

这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扩大再生产。

内涵扩大再生产。

这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

  9、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意义。

  ①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整个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再生产。

  ②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必须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工资表现为工人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①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利润的形式。

  ②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③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反映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也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全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全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在部门之间必然开展竞争。

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要使同等资本得到等量利润时,这种竞争才会暂时停止。

  4、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是超额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这些规律,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而决不是绝对过剩危机。

  ②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具体地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包含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再到危机。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而决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这种进步作用表现在:

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