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423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docx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

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

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

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

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5.瘀血停胃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7.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第二节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内科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2.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

如《伤寒论》云: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久则致脾胃气虚,纳运失职,中焦气机不利,致阳气虚之痞满;若热病后期阴伤未复,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呕吐不止,可导致胃阴不足,濡养失职,升降失司亦成阴虚之痞满。

二、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

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上述病因出现,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平素痰湿内盛,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均可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壅滞中焦,气机阻滞而致病;病理因素为气滞、痰湿为主。

总之,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还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胃痞的成因虽繁,但概而言之,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

4.结胸胃痞与结胸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三、相关检查

电子或纤维胃镜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除潰疡病、胃肿瘤等,病理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X线钡餐检查也可以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胃肠动力检测(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幽门螺杆菌(Hp)相关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B超、CT检查可鉴别肝胆疾病及腹水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胃痞的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但要根据其虚、实及虚实夹杂之证,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

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2.痰湿中阻证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3.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4.肝胃不和证

证机概要: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2.胃阴不足证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治法: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预防调护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凉之品。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结语

临证备要

一、治痞应重视醒脾健脾,调畅气机

二、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第三节呕吐

 

病因病机

一、病因

4.禀赋不足:

脾胃素虚,或病后脾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二、病机

呕吐的原因虽较复杂,总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但与肝脾胆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

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

从临床情况来看,一般初病多实。

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实转虚。

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而出现虚实挟杂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二、病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2.呕吐与噎膈的鉴别

  3.呕吐物的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证机概要:

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2.食滞内停证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机概要:

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3.痰饮内阻证

  证机概要:

痰饮内停,清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证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失通降。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证机概要:

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2.脾胃阳虚证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

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

  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结 语

  

临证备要

5.呕吐日久变证多:

顽固性呕吐日久,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或脑失濡养等变证。

结合临床实际,可进行补充液体,或静脉推注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治疗,必要时结合西药进行救治。

 

第四节 噎膈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表现为饮食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难下至胃,甚则格拒不通,食入即吐。

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包括西医学中的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道炎、食道狭窄等。

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年老肾虚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而成噎膈。

  一、病因

1.七情内伤:

因情志因素而致噎膈者,多由忧思恼怒而成。

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停,瘀血阻滞食道而成噎膈。

3.年老肾虚:

因年老肾虚而致噎膈者,多因房劳过度,纵欲太甚,真阴亏损,阴亏液涸,食道干涩,遂成噎膈之病。

二、病机

噎膈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食管狭窄,津液干涸而致。

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道相连,从而影响食道的功能。

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脾之功能失调,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肝之疏泄失常,则气失条达,可使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咽嗌,致气滞、痰阻、血瘀,使食管狭窄,津液干涸失濡而成噎膈。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

如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只表现为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的痰气交阻证,不向膈证发展(不出现胸膈阻塞、饮食不下),一般预后尚好。

由噎转膈者,发展快慢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差异。

其发展快而治疗效果较差,可在短时间危及生命。

如病情发展慢而治疗见效者,可延缓生命,少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紧缩感。

二、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2.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

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2.瘀血内结证

  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

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饮食不入,肌肤失养。

  治法: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3.津亏热结证

  食入格柜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

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

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脏腑失润。

  治法: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4.气虚阳微证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中阳衰微,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治法:

温补脾肾。

  预防调护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应避免烫食,吃饭太快,咀嚼不足以及喜食酸菜、酸奶等。

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等。

管好用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5.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结语

  

  临证备要

第五节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内科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等所致。

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如在《证治准绳·呃逆》有“暴怒气逆痰”而发生呃逆的记载。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

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可诊断与鉴别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可诊断与鉴别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腔肿瘤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证机概要:

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证

证机概要:

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3.气机郁滞证

证机概要: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4.脾胃阳虚证

证机概要:

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

温补脾胃止呃。

5.胃阴不足证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上逆。

治法:

生津养胃止呃。

预防调护

1.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辩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二、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注重理气活血

三、除药物治疗外,宜结合穴位按压、注射、针灸等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

轻者只需简单处理,如指压内关、合谷、人迎等,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也可配合穴位注射、针灸治疗,如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脘、膈俞、内关针灸。

 

第六节腹痛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一、病因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谓:

“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跌扑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均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二、病机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累及肝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经脉失养,不通则痛,出现腹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因非一,感受寒邪,嗜食生冷,均可致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气机阻滞,出现暴急腹痛;暑湿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肥腻,或误食不洁之物,湿热内结而作痛,或蛔虫内扰,气机阻滞,或暴饮暴食,宿食不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腑气不通而生病;肝失疏泄,木失调达,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气机不畅而致腹痛;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跌仆损伤,腹部手术,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痛;饮食伤脾,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寒湿停滞,中阳不足,气血不足,内失温养,不荣则痛。

腹痛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4、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别腹痛的性质

3、辨部位腹痛在少腹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少腹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证机概要: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2、湿热壅滞证

证机概要:

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3、饮食积滞证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

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降不利。

治法: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4、肝郁气滞证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司。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若气滞较重,胸肋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山栀子、川楝子清肝泄热。

5、瘀血内停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6、中虚脏寒

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二、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

三、虫证引起的腹痛

第七节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后脏腑虚弱等,而脾虚湿盛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发生泄泻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2.饮食所伤:

误食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嗜食辛燥,致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寒气伤中,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之邪,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二、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湿困脾证

证机概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

散寒化湿。

2.湿热伤脾证

证机概要:

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

清热利湿。

3.食滞肠胃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

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

消食导滞。

4.肝气乘脾证

证机概要:

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治法:

抑肝扶脾。

5.脾胃虚弱证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6.肾阳虚衰证

证机概要:

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

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结语

临证备要

5.用药宜“通”、“化”“通者”指时刻念念不忘胃肠功能应以通畅下行为正常,若壅阻痞塞,则不“通”;“化”者,指脾气以运化为正常,若呆滞板涩,则不“化”。

治久泄,过用苦寒而伤脾胃之阳气,过用甘腻则湿邪反重,盖太苦伤脾,太甘生湿,有碍通化。

第八节痢疾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湿热痢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瘀滞。

治法:

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2、疫毒痢

证机概要:

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3、寒湿痢

证机概要:

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阴虚痢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

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治法:

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5、虚寒痢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治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6、休息痢

证机概要: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预防调护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结语

临证备要

第九节便秘

 

病因病机

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大便干结;或恣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二、病机

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胃热过盛,津伤液耗,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

故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便秘与积聚的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便秘分虚实论治,实者当辨热秘和气秘和冷秘,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