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90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docx

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07全国1卷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

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

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

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

有话流传:

“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

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

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

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

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6分)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

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07全国2卷

海南杂忆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

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

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

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

我们当时说笑话:

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

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

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

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

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

“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

”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

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

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

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

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

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

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

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

”她回答,“这叫飞机草。

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

”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

“喂畜牲。

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

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6分)

答:

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

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第二段“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以及第三段“出乎我的意外”、优美的环境等信息作答。

]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4分)

答: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这里应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

]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4分)

答:

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

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王诗的第一二句可知天南星是“入本草”的,从第三四句可知它是老百姓“济饥饱”的,然而却被“累累满筐收”,“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

一种野草成为“美产”,本极具讽刺意味了,但连野草也被搜刮而去,官府的恶劣可想而知了!

]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8分)

答:

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里主要从古代和现代在“天涯海角”的两类人的遭遇,以及鸭脚粟、天南星对不同时期老百姓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

08全国1卷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

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

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裘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

   答: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

(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

(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

   答: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08全国2卷

马缨花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

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

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

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

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

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

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

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

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

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

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

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4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8分)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

09年全国2卷

岳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