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776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

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

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总之不拘一格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捷径:

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

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

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

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

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

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

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

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

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

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常见做法:

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

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

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

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

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

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

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

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

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四、审题作答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考生平时的训练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

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

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2000年高考之《长城》的第一题阅卷配分。

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

(1)

(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

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

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此类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

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

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2.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

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

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

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3、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

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

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

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

    

    4.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

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

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

答题还应注意叙述对象。

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

    

    5.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影响答题的效果。

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

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

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清题意,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

解答初中记叙文阅读题(主观题)

有些同学碰到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就要犯“晕”,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症状”:

一“晕”,文章长,“怎么读得懂啊”;二“晕”,题目多,“怎么来得及做啊”;三“晕”,表述难,“怎么都是要写的啊”。

以上“症状”如果周而复始,势必养成学生对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畏惧心理,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在考场中发挥出真实水平的。

故而,我有意收集了一些学生的临场应考经验,总结出以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希望以此使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能做。

我一直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答案从文章里找”。

这是我指导学生解题的总的指导原则,我是想告诉学生:

不要怕难做,其实,答案就在文章里,等你找出来呢!

一、解题思路:

1、速读全文、把握内容

一般来说,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阅读全文,了解语段

大体内容,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记了哪些事,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总之,在第一遍速读全文后要对文章内容要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更深入地研习语段,解答问题。

2、浏览习题、留下印象

为了能方便快捷地答题,应先将所有习题浏览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一是可以粗略地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浏览习题的时候有时会激活语段中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某一点的记忆,而这个印象往往就是某道题的答案或答案来源,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

3、精读语段、逐一解题

在把握全文内容、浏览所有习题之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了。

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再解起题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接下来就需要“精读语段、逐一解题”。

值得提醒的是,回顾一下学生做过的题目,不难发现,每篇文章后的题目,题目跟题目之间往往有顺承关系。

假设,第一题是针对文章“第二段”而出的,那么,第二题它可能就会针对“第三段”或“第四段”来出了。

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精读语段、逐一解题,有一定帮助。

另外,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往往写了一长段话,这样做无非是想保证答题要点在这段话中。

事实上,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只要明白了分数和答题要点的对应关系,就用不着那么烦琐了。

比如,一道题是“2分”,那么它的答题要点一般就是两个(这是一个通常的关系,也有例外),也就是说,分数和答题要点往往有对应关系。

二、解题技巧:

①标小节数,速读全文

拿到一篇文章,如果语段前的小节数没有被标记出来,那么,第一步便是要标小节数。

因为往往有这样的题目:

“体会第X段中加点词的含义”。

如果事先小节数没标明,回过头去再点数,势必耽误时间,弄不好,一着急点错了,更糟。

所以明确小节数,对于理清阅读思路,正确把握习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明确要求,正确定位

所谓“明确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

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

比如:

“作者在第二段中描写自然界被人为破坏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稍作分析就能明白:

题目中的“第二段”就是解题范围,“描写自然界被人为破坏的情况有哪几种?

”就是所提问题,“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

如果学生能明了题目就是要告诉了这三个信息,学生就应该懂得:

这个题要到第二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自然界被人为破坏的几种情,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

上文中“这个题要到第二段去找答案”一句,其实就是我所谓的“正确定位”。

如果早已做好了“标小节数”这一步的话,那么“正确定位”将变得非常快速。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中往往会出现“作者在第X自然段中写到……,联系全文看,这是为什么?

”之类的句子,这告诉我们“定位”,不仅要针对“第X段”,而且还要面向全文。

“联系全文看”这五个字,不容忽视。

“正确定位”,其实已将你引入了“寻找答案”的“光明之路”。

因此,要非常重视这一步。

③注意格式、力求全面

答题还是有一定格式可循的,我们常常会用到的有“通过……表达了……”、“字面上是……深一层是……”等关联词;另外,答案可用“1、2、3……”标明,尽量做到层次分明,力求全面。

而对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千万不能三言两语就了事,要认真对待。

④归纳要点、准确誊写

可以简单地打一下草稿,确保正式誊写时准确无误。

上面所谈的一些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