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09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到处都香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土救援的香事又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

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这道题是明显的增加了文章内容从而改变了句意范围的错法。

回文定位可以找到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原文为“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

”可知选项中“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是正确的。

但是“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这句与原文相比,增加了“沉香就与”这几个字,扩大了合香主要原料的范围,因此错误。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

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

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对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对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是室内的陈设。

[答案]D[解析]这道题的错误在于改变了原文的内容,导致句意的改变。

回文定位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到“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贵富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多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可见,选项中的“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对香具是时尚”为正确,但是“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的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焚香倒在其次”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同之处。

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仔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答案]D[解析]这道题的错误在于强加了逻辑关系。

当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时,如果看到选项中存在着逻辑关联词,就一定要注意其逻辑的正确与否。

回文定位涉及“明清士人”和“仪式化”的内容分别位于第三自然段的“宋代人士之分享,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奔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以及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多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多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

”两者并没有逻辑联系,只是分别叙述了“宋代人的清韵”以及“明清士人失去了清韵”这两个事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韩城知县,有异政。

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

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

“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

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①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

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

“臣此行,生死未卜。

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

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

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

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

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绖入都门②,至则馆之鸿胪寺。

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

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

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

“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

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

左懋第传》)

补充注释:

①福王:

朱由崧(1607—1646)即南明弘光帝。

明神宗孙、福王朱常洵长子。

明崇祯十六年(1643)袭福王。

次年李自成克北京,乃南逃淮安,由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至南京,先称监国,旋即称帝,建元弘光。

昏庸腐朽,追逐声色,任用非人,置国事于不问。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占南京,遂走芜湖依黄得功。

旋被俘送北京,次年被杀。

②懋第衰绖入都门:

此时明朝首都北京已被清兵占领,左懋第身穿孝服回到北京,原本想要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崇祯帝,但没有得到允许。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答案]C[解析]左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

“令”是让,不能和“策”连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答案]B[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补充:

(1)鸿胪寺,hó

ng 

 

,官署名。

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

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

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2)三公九卿:

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时辅助国君的三个最高官员,九卿是中央政府的9个高级官员。

周代曾经出现过“三公六卿”,分别以辅佐皇帝的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以冢宰(总管军政)、司马(负责军务)、司寇(分管刑罚)、司空(负责工程)、司徒(负责民政)、宗伯(负责礼仪)为六卿。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从李斯建议,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

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主管全国行政;

太尉负责总揽全国军政;

御史大夫则负责皇帝与群臣的沟通并监督群臣。

九卿分别是: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

后改为“太常”)、郎中令(领导宫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后改为“大理”)、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事务,后改为“大鸿胪”)、宗正(分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赋税徭役,后改为大司农)、少府(负责宫廷财政)。

自秦至两晋,各王朝都以三公九卿制为基本的中央官制构架,直到隋朝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结束。

但事实上,三省六部制乃受到三公九卿制了影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次建言。

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

他在请命出使朝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而战。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

堂弟左懋章降清之后,曾经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

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答案]B[解析]原文“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

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意思是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

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

选项把顺序弄颠倒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1)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

【参考译文】

被授予韩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

遇到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

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中。

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

(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

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

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

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

“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

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

”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

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

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

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为难。

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

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

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

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

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

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

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

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

”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

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

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

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

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

顺治二年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

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

懋第说“:

这个人不是我弟弟。

”把他给喝斥出去了。

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点绛唇·

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

秦山禹甸①。

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

孤帆远。

我歌君乱②。

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

指会稽。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

②乱:

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

此处作动词,唱和。

这首词化用了“秦山晋水”和“禹甸”两典故。

“秦山晋水”出自张炎《玉漏迟》,“禹甸”则出自诗经《诗.小雅.信南山》,而化用两典故也应该只表达东坡自己内心对杭州州地方由衷赞美。

因“禹甸”好像词典里意思泛指中国之地。

用于此处足见东坡对当时杭州高度评价,觉得杭州美不胜收。

禹甸:

本谓禹所垦辟之地。

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阳关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8.词的上片“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诗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阳关”指送别之歌,“莫唱阳关”,直接抒写出别而不伤的旷放之情,奠定了本词通脱的感情主调;

“秦山禹甸”突出会稽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间接表达出劝留之意,使情感表达推进一层。

[解析]诗歌作用题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

“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和渲染的氛围;

“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该诗句的关键词在句首,句首的结构作用有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案]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

“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

“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解析]首先确定“超脱”这样的词会用来形容诗歌的语言还是意境,这里应该是意境。

然后根据诗歌具体的内容分析诗句——稍微翻译下诗句,最后总结诗歌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庄子·

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3)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范仲淹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但因战争没有取胜而不能返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2)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

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

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了,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

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

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

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

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要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

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

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

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

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

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

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

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

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

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第一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

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互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

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

“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

”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您好,打一个电话好吗?

”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

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

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往家里赶。

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看着她:

“冷吗?

“不冷。

”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

”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

”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

“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

“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

“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

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

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

”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

“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

”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

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

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

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

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

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

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

她喊住了邮差:

“谁送的?

”邮差指着花儿说:

“他没留名字。

”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

“但愿新年花盛开。

”落款是“昨夜归人”。

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电话。

打完了,问道:

“姑娘,多少钱?

“免费。

”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

”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下岗,弟弟要上学,为了分担家庭的压力,三年前“她”便开始守着电话亭,今年过年也得守,为此“她”感到很委屈。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来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的、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E.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答案]E(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