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12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docx

宜昌市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三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基本上实现了“走在湖北前列”的要求,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年均增长11.3%。

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05.5亿元,年均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6.7%。

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

规模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规模内工业企业由“九五”期末的352家增加到501家,2005年实现增加值242.8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利税129.7亿元,年均增长32.6%。

培植了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重点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文化等服务业成长迅速,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迅速崛起。

  2、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44%。

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科技创新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

宜昌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中期评估。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

一批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得“群星奖”金奖的城市。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3.8%,电视覆盖率达到94.2%。

卫生事业大发展。

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市中心血站、市急控中心等一批卫生项目竣工。

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情取得胜利。

长阳、当阳、秭归、远安、五峰、宜都成为全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竞技体育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爱。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74152万元,减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11.3万人,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

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内贸商业企业改制完成,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改为混合所有制。

县域经济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共取消438项、下放转移6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

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面实行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城镇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顺利实施。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7.2%。

外贸出口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0.1%。

经过清理整顿、整合资源,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2个。

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亭开发区管理体制实现战略性调整,实行一区多园,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4、发展后劲实现新增长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年均增长5%。

其中市县属完成投资571亿元,年均增长15%。

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五年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291个,投资总额达到350亿元。

建成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261亿元。

新上了东阳光化成箔、华新水泥、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宜化、安琪、兴发、枝江酒业、湖北化肥、三宁化工等大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8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103.6%。

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

建设了茅坪、太平溪、峡口三大港口,完成了香溪河三~四级航道建设工程。

宜万铁路宜昌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宜长段建成通车。

三峡机场改造基本完成。

三峡工程部分机组投产发电。

公众通信三大网(G、C、P)实现了全境覆盖。

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顺利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实施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下百里及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

  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宜昌都市区规划、交通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

宜昌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发展大道、云集隧道、沿江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

绿萝路、伍临路、云集路及西陵一路“两路一段”改造工程竣工。

世界和平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先后建成。

三峡机场专用公路改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基本完成。

有计划地进行了旧城改造,住房竣工面积达350万平方米。

秭归、兴山两座县城荣获小城镇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枝江安福寺等6镇挤身全国重点镇行列。

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

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1平方米。

农村道路、电网、电讯、供水、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五年来,宜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6、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108元,年均增长5.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累计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年均增长10.3%。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平方米。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文化、旅游消费渐成趋势,保健意识增强。

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8.9%,城镇居民为37.6%,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7、服务三峡工程取得新成效

  全面完成了二期移民搬迁任务,五年共搬迁安置移民3万人。

城镇和工矿企业迁建任务完成,专业设施复建进展顺利。

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和清库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移民搬迁与工程建设同步,确保了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

精心做好三峡坝区管理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稳定和谐的施工环境。

抢抓对口支援机遇,累计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089个,到位资金63.2亿元,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和三峡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见附图1

  

(二)“十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经济结构不优,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第三产业发展不够。

城镇建设不平衡。

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

  (三)“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使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

  从我市实际看,未来五年我市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

一是三峡工程即将建成,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充沛的电能、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对口支援机遇为我们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

二是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宜昌区位独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

四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

五是“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宜昌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我市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资金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的同时,还面临一些特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

三是三峡工程投资逐年减少,建安税逐年下降,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综观全局,“十一五”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多种困难。

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各方条件都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宜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步伐。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目标和“把宜昌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和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

其中第一产业98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546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381亿元,年均增长12.3%。

提前两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达到24739元,年均增长10.5%。

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累计达到1697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达到1148亿元,年均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9亿元,年均增长12%,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1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

53.3:

37.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

科技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

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

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左右。

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区经济的龙头地位真正形成,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到2010年,城区(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

亭、宜昌开发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0%以上。

沿江经济带的夷陵区、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率先发展,生产总值进入湖北省同类城市前列。

城镇化水平达到4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基本完成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整村推进工作。

基本解决库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到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4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84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9元,年均增长6%。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内。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建设住宅面积600万平方米。

全市城镇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

  5、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

  6、改革开放充满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形成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秩序基本建成。

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基本形成。

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市场主体和满足公众需求的成效明显,建成服务型政府。

坚持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到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5%。

直接利用外资额达到1.7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工业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

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经济带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

到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5%。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三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0.8%。

  1、电力产业

  全力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

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

继续有序开发地方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

  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

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

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2、化学工业

  突破性发展磷化工、稳步发展煤化工、适度发展盐化工,支持宜化、兴发、三宁化工、新洋丰等企业做大做强。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磷化工。

以兴发、宜化、三宁、新洋丰、远安东圣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适度发展磷复合肥、湿法磷酸精制,有计划地发展中低品位磷矿采选、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项目,积极开发磷精细化工新产品,力求有1~2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表面活性剂及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盐等几个领域形成经济规模。

到2010年,形成年产磷精细化工产品150万吨、磷复肥7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

  ——煤化工。

以宜化、三宁、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华强化工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大力开发BB肥、专用肥及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甲醇等有机化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到2010年,形成年产尿素200万吨、合成氨180万吨、甲醇55万吨、多元醇10万吨的生产规模。

  ——盐化工及其它化工。

以宜化、三宁化工、中南橡胶为重点,加快宜化4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项目、三宁化工3万吨中间体项目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产烧碱60万吨、PVC60万吨、输送带770万平方米、胶管970万标米的生产能力。

  3、食品医药产业

  发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医卫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优势产品。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生物制造业。

重点支持安琪集团加大对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烘焙原料、添加剂、生物药品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年产1.2万吨鲜酵母等项目。

到2010年,形成年产高活性酵母5万吨、酵母抽提物1万吨的能力,成为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

  ——医药制造业。

重点支持宜昌人福、东阳光、三峡、民康等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氨基酸发酵、硫酸新霉素、麻醉药系列、红霉素原料药、丁基胶塞技改等项目,积极开发新型抗病毒、新型小儿用药、抗感染外用药、麻醉用药、维生素E胶囊等新产品。

到2010年,形成年产小容量注射液3亿只、冻干粉针1000万瓶、红霉素原料药2500吨、硫酸新霉素原料药1100吨、氨基酸2500吨、氨基酸软袋输液4000万袋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食品饮料业。

重点支持枝江酒业、稻花香、均瑶、娃哈哈、蒙牛、宜昌双汇、湘宜、鸿新、丰岛、采花茶业等企业发展,积极开发生产优质系列白酒、滋补酒、啤酒、乳制品、饮料、畜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高档食用油、优质茶等产品。

到2010年,形成年产优质白酒20万吨、啤酒30万吨、乳制品25万吨、饮料30万吨、罐头1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

  1、装备制造业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工业。

以宜昌船厂、达门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大型海洋船舶主机、燃气轮机关键配件和各种标准化内河船舶、江海直达船、多用途散装船、万吨级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形成若干个符合现代造船模式的现代化大中型造船总装厂、一批具有“专、特、精、新”特色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

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以上,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

  ——环保设备、运输机械工业。

以宜都机电、力帝集团、天瑞叉车等企业为重点,围绕环境保护与治理、物料运输产品与装备的发展,积极开发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综合处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噪声、废水、废气治理为主的净化装置,以粮食输送为主的运输机械设备,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运输装备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

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

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2、轻纺工业

  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纺织、化纤、轻工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的升级。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

  ——纺织工业。

重点支持新丰、光盛、裕波、清河、奥美、旺家等骨干纺织企业从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技术入手,提高面料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开发新型聚酯、特种改性聚丙烯丝束过滤、高性能丙纤、醋酸长丝等新型纺织材料。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到2010年,形成棉纺150万锭,年产聚酯20万吨、服装3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

  ——轻工业。

重点支持环高乐器、金三峡印务、雅倩日化、森达集团、华扬太阳能、美高家具、力特塑料、弘讯管业等企业抓住国家扩大消费市场的机遇,大力开发生产中高档钢琴、日用化工品、太阳能、高档纸品、高档家具、塑料土工格网、PE管等产品。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

  3、建材工业

  以三峡新材、华新水泥、惠宜陶瓷、枝江亚泰、宏泰等企业为重点,尽快实施三峡新材特种玻璃及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华新水泥年产30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110万立方米页岩陶粒等工程,大力开发功能玻璃、高标号水泥、节能陶瓷、页岩陶粒等新产品,促进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形成年产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制品300万吨、水泥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4、冶金工业

  依托东阳光、长江铝业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广高磷铁球团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80KA以上预焙槽电解铝及铝合金快速铸轧、电解锰无铬钝化工艺,重点开发电解铝及电解铝精炼、高纯铝板、电解锰、精密钢管、高磷铁球团等产品。

到2010年,形成电解铝50万吨、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45万吨、大型工程铝型材15万吨、电解锰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三)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