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522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凸显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认知水平。

【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以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块编排相比,按照通识体系编排,主要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取得的巨大成就等。

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了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主要介绍宋朝(960年-1279年)政治状况和军事能力,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

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军事上:

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宋朝强化专制集权,使内部统治比较稳定,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为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为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最终被废除。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

教材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认识宋代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积贫积弱的统治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国家建设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从秦汉到隋唐乃至五代十国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最终导致五代十国武人专权的局面。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防止“意外”,必然要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教学目标】(根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确定):

(一)掌握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建立的史实及对峙情况,能正确认识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局面到元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能够解释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能对王安石变法做出客观的评价,能认识到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价值。

(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利用不同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能够恰当运用材料构建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四)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即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形成的。

【教学重点】:

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原因、措施、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宋代经济高度发展、专制集权加强和军事力量不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1.通过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文本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

2.通过历史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北宋积贫积弱的历史史实。

3.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单元概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各并立政权建立的基本史实和发展状况,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新课教学>----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图片展示《雪夜访谱图》及文字解释,让学生体会宋太祖与谋士赵普为统一北方而作的努力。

《雪夜访普图》此图描写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历史故事。

据《宋史·赵普本传》记载: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问夜,普意帝不出。

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

“已约晋王矣。

” 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

因与普计下太原。

”画面描绘的正是这一历史情景。

在门庭宽敞、屋宇数重的枢密副史府内,前厅正中二人围炉而坐。

上首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身着便服的枢密副史赵普在下首侧坐,恭谦地侃侃而谈,细致地刻画出了他诚恳献策的谋臣风度。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资料展示: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节选。

师:

赵普是如何认识唐代以来社会动荡的根源的?

根据他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怎样的安国之策?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和理解能力)

生:

(各有所答)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内容。

生: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体现在宋太祖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等方面。

师:

这些集权措施体现了宋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特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件展示资料,学生阅读思考、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基于此,宋朝的军队由禁军(中央正规军)、厢军(地方守备军)、乡兵(地方民兵)组成,其中七成禁军守卫在京城周边,只有三成左右的禁军分散在各边关要塞。

并且,为削弱地方军队战斗力,常常抽调精兵强将以充实中央禁军。

材料二  宋朝采用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将领无心训练,将士兵视为私家奴婢,或内外劳作,或奔走经商。

“骑兵不能披甲上马,射出的箭在马前一二十步就落地”“打仗时官兵互相不能照应,号令不能相同,往往遇敌即溃”。

材料三  仁宗时名将狄青,出身小兵,因军功逐渐升到枢密副使的高位。

其部下焦用犯罪、狄青向宰相韩琦求情,说焦用是屡立战功、是好男儿,当让他戴罪再立新功。

韩琦回答“状元及第的才是好男儿,焦用一介武夫哪有这个资格”,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杀掉了焦用。

后狄青因多次遭到文官排挤,忧愤而死。

生(分小组分别回答):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崇文抑武。

师:

对,这说明宋初“防范内敌,甚于外敌”。

师:

问题探究一: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54页“史料阅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探究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影响。

生:

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略)。

师: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明显,但也必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

课件展示宋初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和农民起义频次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宋初的“积贫积弱”。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北宋飞速增长的军人数量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宋代有人说:

“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

师:

总结展示“积贫积弱”示意图。

 

师:

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局面,在当时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下会导致什么后果?

生:

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犯北宋。

师:

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思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原因。

    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气候转寒,温暖期趋短。

12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

气候转向寒冷和干旱是北方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

                               ——摘自竺可桢语

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结果:

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内容略)。

师:

问题探究二(教材55页):

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为什么?

生:

分小组讨论并回答(略)

师:

同学们回答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疆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北宋的统治者该如何应对呢?

生:

穷则思变。

师:

对。

宋仁宗庆历新政,但结果如何?

原因何在?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

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失败。

师:

面对宋朝的社会危机,到底该如何变法图强呢?

资料展示: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四方有志之士愢愢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何故也?

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三、王安石变法

师:

我们先来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变法的重点。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王安石

生:

(各有所答)。

师: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展示变法的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变法的目的、作用和局限性)

师:

问题探究三: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

生:

结合课件资料和教材内容回答(略)。

师:

同学们刚才回答到“党争”,那么,当时党争的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司马光为相一年有余即病卒,反变法派开始分裂。

按出身地域分化为若干小集团。

苏轼、吕陶、上官均等形成“蜀党”,程颐、朱光庭、贾易等形成“洛党”,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形成“朔党”,三派斗争被称为“蜀洛朔党争”。

师:

党争必然削弱朝廷的实力,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宋当时具体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呢?

结果怎样?

生:

(各有所答)。

师:

对,内忧外患,靖康之难。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岳飞的《满江红》,想到了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故事,那么南宋的政治命运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

生:

宋金继续南北对峙。

四、南宋的偏安

师:

宋金南北对峙,与三个议和是分不开的。

绍兴议和、隆兴议和、嘉定议和。

通过议和,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统一。

师:

 问题探究三: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对当前的国家建设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生:

(各抒己见)。

师:

对,我们应该重视地方建设和边疆建设,重视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坚决打击分裂祖国的行径,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等。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本课小结>

汴水汤汤赵宋天,国祚绵延三百年;

唐末五代前车鉴,中央集权革弊端;

民族政权来骚扰,守内虚外不得闲;

庆历熙宁求变法,积贫积弱势难转;

金人南下徽钦掳,靖康之耻宋偏安;

冲冠一怒将军志,誓收燕云山河还;

可怜青山埋忠骨,北定中原付笑谈。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今天学习这一段历史,是要让我们真切的感知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一家亲,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是违背各民族意愿的,是坚决行不通的。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课后基础练习与反馈】

1.(2017·北京高考·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就课后“学习拓展”内容,写一篇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文章,字数不少于400字。

(设计意图:

历史是一面镜子,关注王安石变法,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

本课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影响,对于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用时过少;学生课堂讨论时间不足,教师有替学生回答的现象;教学资源充足,图文并茂,但材料有些多,学生思考时间少。

解决思路:

可用学案教学,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中选取新颖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