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59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

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

朝晖夕阴,四季更替。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让我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别样的美。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词三首

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

1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鸟的天堂

2

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

1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习作

即景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及其动态的变化,突出景物的特点。

交流平台

3

交流写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技法;学习制作海报的方法;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欣赏有关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0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

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和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也有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

“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

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

—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多篇佳作传世,多咏山水田园。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

教师相机纠正。

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

洗衣物的女子。

歇:

尽。

王孙(sūn):

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释:

[新]刚刚。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自]自当。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

(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

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明确:

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

哪些为动景?

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

明确: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明确: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确: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

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

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

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名重江南。

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

“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幽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寒山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

[泊]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氵”略呈弧形。

[愁]上下结构。

下部“心”宜正,托住上部。

[寺]上下结构,“土”两横上短下长。

◆易错提示:

[泊]右边是“白”,不要多写一横,写成“自”。

[寺]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再读古诗,了解诗意,与同桌交流学习。

阅读要求:

①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②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思考:

图上画了什么?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③同桌之间交流有疑问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想象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景,谈谈自身的感受。

(示例:

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你是怎么理解诗中的“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

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故而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因为忧愁,所以相对无眠。

(3)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

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有什么表达作用?

(听觉角度。

诗人心中本就忧愁,寒山寺的钟声凸显夜的寂静,更加渲染了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5)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景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顺序:

从远到近。

以景衬情:

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四、课堂回顾,交流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古诗描绘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

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篇名家作品。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写:

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写成两段文字。

2.找:

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读一读,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长相思》

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生字,积累多音字“更”。

2.结合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词的大意。

3.结合词中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

4.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

前者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的田园风光,后者描绘了游子夜泊枫桥时所见到的江南深秋夜景和所听到的绵绵不绝的寒山寺钟声。

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

这两位同学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相思》这首词。

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

(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

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

(2)介绍作者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

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

他是清代大学士明珠的公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聒(ɡuō)榆(yú)畔(pàn)

(2)补充词语的意思。

[那畔]那边,词中指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里的灯火。

千帐,言营帐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读出节奏,读懂词意。

明确朗读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大意: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在重点词句后做批注,教师相机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明确: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

是边疆塞外的景物。

(2)词中有哪些词句引起你的注意,需要你细细地品味呢?

A.“一”字赏析: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B.“身”字赏析: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塞外风雪交加,寒冷环境和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作者期望与家人团聚的梦,因而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

对比之中反衬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体会情感,背诵积累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词的上阕以“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环境的恶劣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2.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古诗词都描写了自然美景,虽然作者在其间体现的情感有所不同,但这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都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

现在,我们再把这三首古诗词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词。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课件出示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示例:

诗词名

作者

朝代

时间

描写的景物

作者的情感

《山居秋暝》

王维

唐代

秋夜

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远离尘俗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秋夜

桥、月、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

羁旅愁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清代

冬天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故园

游子思乡

相同:

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

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

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虽然只有寥寥几字,却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诗句,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课件出示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极目远眺,不见草木,只看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俯瞰蜿蜒的河道,只见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诗人倍感孤独。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

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

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枫桥夜泊》

◆赏析品味,体会古诗的意境

师:

同学们,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

读出感情来。

师: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

要想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古诗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

同学们,老师能感受到你们读得很投入。

那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

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

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吗?

(学生朗读,语调有意读得较轻。

生:

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

(竖起大拇指。

)了不起!

你能读读吗?

生:

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优美。

师: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读。

师:

真美!

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

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

你能读读吗?

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学生读,师生鼓掌。

师:

掌声说明了一切!

同学们的感情都非常细腻、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再读一读。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古诗。

师:

你读出味道来了吗?

诗人张继在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

忧愁。

生:

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

哦——哪一句?

生:

第二句。

师:

江枫渔火——对愁眠。

很好!

生:

很孤独。

生:

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处境很忧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

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里,应该在家里。

师:

是啊,真好!

师:

诗人愁些什么呢?

生:

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

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

有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

古诗中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同学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诗人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

是哪个字呢?

生(齐答。

):

客!

生:

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

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

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

客,客是什么?

生:

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

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哪怕不是佳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倍思亲”啊!

对吗?

生:

对!

师:

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

家人身体是否还好?

生:

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

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

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

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

生:

他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

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

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想家。

可这时候,家人并不在身边。

眼前这如此美丽的夜景,有人和他分享吗?

……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

……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生:

也没有。

师:

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

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人张继。

赏析:

教读古诗和教读现代文不一样。

古诗短小精美,情感丰富,思想深髓,而离我们(尤其是当代的学生)甚远,所以要阅读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