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16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

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

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

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

板书设计

从山上望轻柔

看海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二课:

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

(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3、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

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

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

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

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

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

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

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

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相机解惑。

质疑预设: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花木成畦:

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

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

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

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

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

三峡之秋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

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

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第一段:

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

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

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

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

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

(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

(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

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

群峰披上金甲;

阳光在水面跳跃;

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

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

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

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峡夜晚的特点是:

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

“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

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

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

(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通过讨论明确:

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

  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早晨明丽

三峡之秋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晚上幽静

第四课:

游漓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

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

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

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

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

(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

(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

(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

叫什么名字?

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

(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

(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

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

(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

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

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

“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

”(似画而非画。

)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

(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

)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

(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

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

积累与运用

(一)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3~4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

(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

(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

(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

(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

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

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

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

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

(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

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

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

(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

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

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

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

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

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