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97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docx

中医儿科重点整理

总论

●起源: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

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

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

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儿科四大证:

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小儿年龄分期(7个)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

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

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

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体格增长速度减慢,智力发展迅速,乳牙逐渐长齐

保健重点:

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

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

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青春期:

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体格生长迅速,第二性征逐渐成熟,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女孩:

11~12岁到17~18岁;男孩:

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

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

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出生体重约3kg1~6个月体重(kg)=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年龄×2过重:

肥胖症;过轻(↓15%):

营养不良

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生时身长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

身高(长)(cm)=70+7×年龄

过矮(↓30%):

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

3.囟门前囟门:

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空隙,应在小儿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

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前囟早闭:

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前囟大、闭合晚:

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

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

失水

4.头围——与脑发育有关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提示解颅。

5.胸围——与肺和胸廓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2岁后接近头围

6.呼吸——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脉搏——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7.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现象的概括。

二有余,三不足:

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

吴鞠通:

稚阴稚阳——阴-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

包括了机体柔软,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

2、生机蓬勃,发展迅速:

纯阳: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的生机旺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

外感因素(六淫加疫疠之气),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药物造成)

●儿科望诊分为:

总体望诊:

望神色,望形态

分部望诊:

审苗窍,辩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神色:

五色主病(五色:

红,青,黄,白,黑)

面呈白色:

主寒证,虚证,吐泻,疳证

面呈红色:

主热(实热或虚热)

面呈黄色:

主湿,脾虚证(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

寒证,痛证,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

寒证,痛证,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查指纹:

1.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自虎口向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末端为命关。

2.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

3.诊察方法:

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

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4.正常指纹:

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5.辩证纲要: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小儿脉象:

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六种,分别表示表里寒热虚实

婴幼儿喂养方法:

1、母乳喂养

2、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而添加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的喂养方法,分为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和代授法(一日内有一次甚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替代母乳的方法)

3、人工喂养

●添加辅食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天气炎热时和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一.肺系病症

一.感冒:

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儿科感冒特点:

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传变迅速

●病因病机:

多为感受风邪,病因有风寒、风热、暑湿、时邪。

病位在肺卫,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主证证型

治法

方药

风寒感冒证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饮

风热感冒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暑邪感冒证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时行感冒证

清热解毒,透邪出表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证型

治法

方药

夹痰

风寒感冒夹痰

三拗汤、二陈汤

风热感冒夹痰

桑菊饮加减

夹滞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神曲、焦山楂、麦芽、莱菔子等

夹惊

清热解表

镇惊丸

四.肺炎喘嗽: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鸣,气促,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张口抬

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俗称“马脾风”典型症状:

热、咳、痰、喘

●发病特点:

1.年龄:

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2.季节:

冬春

3.缓急:

发病较急,有的来势凶猛,迅速出现心阳虚衰,内陷厥阴的变证。

4.预后:

年长儿患肺炎并发症较少,预后好,婴幼儿重症肺炎则病死率较高。

●病机特点:

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内因责之于肺脏娇嫩.

病变主要在肺,累及脾,心肝.病理机制:

肺气郁闭之演变.

病因有风寒、风热、痰热、毒热闭肺,肺阴亏虚,肺脾气虚

●诊断要点:

病史:

患儿常有感冒、咳嗽或麻疹、水痘病史。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证,或有发绀

2.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患肺炎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为主,而无上述典型症状.

4.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5.X线检查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阴影.

6.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

细菌引起则白细胞总数升高,病菌引起则多不变

②.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变证:

1.肢冷,脉伏或数急无序–心阳虚衰2.高热不退,神昏惊厥–邪陷心肝

常证证型

治法

方药

风寒闭肺证

辛温宣肺,化痰降逆

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

辛凉宣肺,降逆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

清热涤痰,宣肺降逆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毒热闭肺证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阴虚肺热证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化痰止咳

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证型

治法

方药

心阳虚衰证

益气温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证

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羚羊钩藤饮合牛黄清心丸

五.哮喘: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喘促气急,喉间痰喉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

哮:

是指呼吸时喉间的哮鸣之声,由痰吼而成.喘:

是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

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鱼腥发物等。

哮喘之疾,不管新病、久病,必有伏痰留饮之患,此伏痰留饮可视为哮喘之“夙根”,为发病的物质基础。

病因:

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病位:

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

●治疗原则:

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

●诊断要点

(1)多有湿疹史等过敏史,家族哮喘史。

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感受外邪,接触致敏原等.

(2)气喘哮鸣反复发作.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发作时喘促,气急,哮鸣,咳嗽,甚者不能

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3)查体可见桶状胸、三凹征,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相延长.如继发感染,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4)辅助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肺功能检查:

气道阻力增加,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肺部X线:

发作期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肺纹理可增多,缓解期大多正常;

证型

治法

方药

寒性哮喘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

热性哮喘

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寒热错杂

散寒清热,降气平喘

大青龙汤

虚实夹杂

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上盛用苏子降气汤,下虚者用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肺脾气虚

补肺固肾,健脾益气

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纳气培元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补肾敛肺,养阴纳气

麦味地黄丸

并发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时,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阴影。

发作期

 

缓解期

 

四.泄泻: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势缓

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

病位:

病机:

脾胃运化失常,分清别浊功能受损,清浊相干,并走于大肠.

诊断:

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外邪病史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明天增多,严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大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有粘液;同时可伴恶心呕吐、纳差、腹痛、发热、口渴等。

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小、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3、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脂肪球,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阳性。

常证证型

主症

治法

方药

风寒泻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指纹淡红

疏风散寒,运脾化湿

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

大便水样,泻下急迫,臭秽,指纹紫

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指纹滞

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保和丸

脾虚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作泻;指纹淡

健脾益气,运脾止泻

七味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

久泄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精神萎靡,指纹色淡

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变证证型

主症

治法

方药

气阴两伤

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益气养阴

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

泻下不止,便稀如水,频繁量多,脉细微欲绝

回阳固脱

生脉散、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积滞:

是由于内伤乳食,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

胀满疼痛,嗳气酸腐,甚至呕吐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腻为特征.

●病因病机:

病因:

乳食内积,脾虚夹积

病位:

脾胃

病机:

乳食停聚中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诊断:

1、有伤乳、伤食史

2、临床表现:

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疼痛,嗳气酸腐,甚至呕吐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腻为特征,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

3、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

●治疗原则:

以消食导滞为主.实证以消为主,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

证型

治法

方药

乳食内积

消食化积,导滞和中

保和丸

食积化热

清热导滞,消积和中

枳实导滞丸

脾虚夹积

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健脾丸

八.肾系病证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

要表现.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多发年龄:

3-8岁小儿,2岁以下罕见,尤以学龄儿童更多发.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分为“阳水”与“阴水”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风邪、水湿、疮毒

病位:

肺、脾、肾

病机: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

2.非指凹性水肿尿少或无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轻中度高血压表现.

3.重症病例可出现并发症:

三大并发症:

急性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4.尿常规检查:

红细胞增多,尿蛋白增多,少许白细胞.大多有血沉增快,C3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增高.

常证证型

治法

方药

风水相搏

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内侵

清热利湿

三妙丸合导赤散

变证证型

治法

方药

水凌心肺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邪陷心肝

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龙胆泻肝汤

水毒内闭

辛开苦降,辟碎解毒

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二.肾病综合症:

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

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为特征.

●临床分型:

把本病分为单纯型与肾炎型。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感受外邪内因-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病位:

肺,脾,肾

病机:

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全身明显浮肿,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胸水,腹水,脉沉无力

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检查:

①大量蛋白尿:

以大量蛋白尿为主,(3+—4+),尿蛋白定量24h大于0.1g/Kg。

②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量下降,儿童白蛋白小于30g/L,婴儿<25g/L

③高脂血症:

血清胆固醇升高,儿童大于5.7mmol/L,婴儿>5.2mmol/L

④明显水肿.

分型:

一.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以“三高一低”为主要表现

二.肾炎性肾病综合征:

除三高一低以外,还需具备以下之一.

①明显血尿:

两周3次,红细胞>10个/HP

②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

≥120/80mmHg

③持续性氮质血症:

尿素氮≥10.7mmol/L

④补体C3反复降低

●鉴别诊断

要点

急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浮肿性质

非凹陷性

凹陷性

浮肿部位

多眼睑开始

下肢开始

浮肿程度

多轻

多重

伴随症状

血尿,高血压

单纯性肾综只有三高一低

阳水是以血尿,上肢浮肿为主,少尿或尿闭、眩晕为主症。

病程较短,血压偏高,尿常规以大量红血球为主,ASO阳性。

而阴水是以明显浮肿(指陷性)为主症,下肢浮肿为主,初期也可有尿少,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一般无血压升高,尿常规检测是以大量蛋白尿为主。

且血清总蛋白低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证型

治法

方药

肺脾气虚

益气固卫,健脾化湿

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偏肾阳虚用真武汤,偏脾阳虚用实脾饮

肝肾阴虚

滋肾肝肾,育阴潜阳

知柏地黄丸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

感受湿热

清热利湿

上焦:

五味消毒饮,中焦:

甘露消毒丹,下焦:

八正散

性早熟:

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内分泌疾病。

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部分性早熟。

○病因:

阴虚火旺,肝郁化火

○病机:

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或者肝郁化火,导致天癸早至。

○病位:

主要在肝肾

○证治分类:

1、阴虚火旺

治法:

滋补肾阴,清泻相火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2、肝郁化火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3、脾虚痰湿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

二陈汤加减

九.传染病

一.麻疹:

是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眼泪汪汪,口腔黏膜出现

麻疹黏膜斑,周身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并见淡褐色的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

西医: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中医:

感受麻疹时邪,病机是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

分为顺证和逆证

主要病位:

肺脾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史:

多在冬春季节,潜伏期大多为10-14天

二.临床表现:

1.初热期:

持续2-4天,表现发热,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两侧颊粘膜见0.5-1mm直径大小的白色斑点,

周围有红晕,为数不一,此为麻疹粘膜斑.同时伴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

2.出疹期:

持续3-5天,一般发热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按顺序依次向面,颈,躯干蔓延,约2-3天内遍布全身,最后达手足心,鼻准部3-4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不等,随着皮疹增多,颜色加深,但皮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

出疹后3-4天.疹出齐后高热开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出现糠麸样脱屑并见淡褐色的色素沉着.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前驱期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2.细胞学和病毒抗原检查:

可见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和麻疹病毒抗原.

3.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麻疹IgM抗体在发病后3天即可检出,IgG抗体滴定度如大于4倍增长,有诊断价值.

●辨证论治:

首要辨别顺证,逆证,顺证再辩表里,逆证辨别脏腑.本病以清凉透疹为基本原则.

●治疗原则:

“麻不厌透”、“麻喜清凉”:

顺证以透发、清解、养阴为治疗原则,逆证为透疹、解毒、扶正

顺证证型

治法

方药

邪犯肺卫(初热期)

辛凉发表,宣肺透疹

银翘散

邪炽肺脾(出疹期)

清热解毒,佐以透疹

清解透表汤

肺胃阴伤(恢复期)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沙参麦冬汤

逆证证型

治法

方药

麻毒闭肺

清热解毒,开肺化脓

麻杏石甘汤

麻毒攻喉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

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

2.风疹:

是由感受风疹时毒(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流涕,全身出现淡红细小斑丘疹,耳后,颈后,枕部臖核肿大伴触痛为主要特征.由风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染,多感染幼龄儿童,孕妇在妊娠早期患此病常影像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流产、死胎等。

病因:

风疹时邪,病机为邪犯肺卫,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皮肤。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有明确接触史

2.典型的风疹临床有疹前期和出疹期.

疹前期:

类似感冒,发热约半天-1天,仅见肺胃表征及耳后,颈后,枕部核肿大触痛.

出疹期:

发热第1-2天出疹,1天内布满全身,皮疹呈淡红色细小丘疹,有痒感.出疹后2-3天皮疹消退,

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证型

治法

方药

邪犯肺胃

疏风清热解毒

银翘散

邪犯气营

清热凉营解毒

透疹凉解汤

三.猩红热:

是由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邪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弥漫

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主要特征.又称烂喉痧

病因:

猩红热时邪,病机:

邪侵肺胃,毒炽气营,上蒸咽喉,外透肌肤

●诊断要点:

1.冬春季节多发,易流行.

2.疹前期:

时间较短,骤起发热,多在39度以上,畏寒,咽喉红肿疼痛或腐烂.,咽及扁桃体有炎性渗出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先于皮疹出现,舌尖和边缘红肿,突出的舌乳头呈白色,称为“白草莓舌”

出疹期:

一般在发热数小时到一天出疹,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迅速蔓延及全身.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出疹时高热,布有均匀的针尖大小的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密集,疹间皮肤红晕,用手指按压皮疹,皮疹色退,暂呈白色,10余秒后恢复原状,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在皮肤皱褶处如腘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形成明显的横纹线,称帕氏线;面部潮红,无皮疹分布,口周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舌苔剥落,舌质红绛,舌乳头红肿突起,称红草莓舌.

恢复期:

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3-5天消退.体温下降,按出疹顺序先后脱皮,从面部开始糠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血常规咽拭子涂片有A族溶血性链球菌.

证型

治法

方药

邪犯肺卫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银翘散

毒炽气营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

肺胃阴伤

养阴清热,生津润喉

沙参麦冬汤

 

麻疹粘膜斑:

病名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病原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人疱疹病毒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

发热咳嗽流涕,

颈部淋巴结肿大

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

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全身症状及特征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

全身症状轻,淋巴结肿大及触痛

一般情况好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草莓舌,环口苍白圈

皮疹特点

红色斑丘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至面,颈,躯干,最后手掌,足底也出现,约3-4天出齐,疹间皮肤正常,3-4天可退.

淡红色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先见于面部,迅速蔓延,1天内布满全身,躯干,背部较多,手掌,足底的疹很少.疹间皮肤正常,2-3天退疹.

玫瑰红色斑丘疹,较麻疹细小,1天内布满全身,躯干,腰臀部较多,疹间皮肤正常,1-2天退疹

皮肤弥漫潮红,布有密集针尖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