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15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设计

农安五中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师用)

课题

马说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2课时

设计者

周广平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与作者,诵读文章培养语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的托物寓意写作手法、理解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个性补改

【环节一】赏读入境、夯实基础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歌咏了早春的清新自然,“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写出了晚春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风采,“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之手。

我们惊奇地发现,韩愈写春天的诗歌很多,或许春天的明媚与温暖,最能抚慰韩愈那受伤却倔强的内心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马说》。

二、预习与交流

(一)文学常识:

1.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在文学上,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并称“韩柳”。

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shì)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马说”即谈马、论马。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题目点明了本文的讨论对象和文体。

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说》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

表转折,但是。

②故:

所以。

③虽:

虽然。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

只,仅。

②辱:

(受)屈辱。

③于:

在。

④奴隶人:

奴仆。

⑤骈(pián)死: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

马槽。

⑦以……称:

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

……的马。

②一食:

吃一次。

③或:

有时。

④尽:

吃尽。

⑤石:

容量单位。

⑥食(sì):

同“饲”,喂。

⑦其:

指千里马。

⑧而:

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

这。

②虽:

虽然。

③能:

才能。

④食:

吃。

⑤才美: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

犹,尚且。

⑧欲:

想要。

⑨常马:

普通的马。

⑩等:

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

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

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

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

竭尽。

④材:

才能、才干。

⑤鸣:

马叫。

之:

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

“天下无马!

”④呜呼!

⑤其真无马⑥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

名词,马鞭。

②而:

连词。

③临:

面对。

④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知识归类

1.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2)是马也古义:

这,这样今义:

对,正确(跟“非”相对)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

疑问代词。

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今义:

平安,安全

3.一词多义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①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③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3.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显露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竭尽。

才美不外先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5、读准虚词

1.读好关键词语“不”

《马说》妙在用了11个“不”字。

首段两个“不”,“不”中见命运;第二段5个“不”,“不”中见无知,见遭遇;第三段4个“不”,“不”中见平庸浅薄,见主旨。

这11个“不”字,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2.读好助词“也”

①首段末的“也”流露出惋惜、慨叹的感情,②第二段末的“也”表达了同情、激愤与不平,③第三段末的“也”,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与嘲讽。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是岁食马者的无知表示不满。

⑤“是马也”中的“也”字,则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3.连词“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字表示转折,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从这样一种数量对比关系可以得知:

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而”字应该重读。

4.副词“其”

“其真无马耶”中的“其”可以理解为“难道”,整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可以理解为“大概”,整句要读出强烈的愤慨之情。

5.叹词“呜呼”

“呜呼!

”一词既要停顿又要感叹,而且感叹号的使用加强了语气,表达了难以言说的悲愤。

六、理清层次

第1段,写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2段,写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写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表现作者对食马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环节二】悟读品味、理解内容

一、评说千里马

1.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的作用。

①首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起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点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即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5.评说“千里马”的悲剧形象。

一悲,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

二悲,千里马的才能遭到埋没

三悲,千里马的人格惨遭羞辱

四悲,千里马的结局悲惨至极

二、评说食马者

1.用文中的句子说说“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2.对“食马者”的愚妄无知,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评说韩愈

1.资料链接

(一)

①25岁中进士。

 ②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③诗文作品不同流俗:

《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吐词造语精致工巧: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这些都是从他的文章中凝缩而来的成语。

 ⑤名言警句传诵不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从中可以看出韩愈有才华,是一匹“千里马”

2.资料链接

(二)

①公元787年—789年,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

②公元793年—795年,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均失败。

③曾几次上书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智,但都被冷落。

④后又两入幕府,34岁才做了个四门博士的小官,郁郁不得志。

⑤屡遭贬谪,公元803年,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公元819年,被贬为潮州刺史。

从中可以看出韩愈仕途坎坷,“千里马”不遇“伯乐”

3.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全文,谈谈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指什么人?

这是什么写法?

①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寓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②写法:

托物寓意(是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把一个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得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现实。

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环节三】精读积累,赏析语言

1.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段中那五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3.五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体现了文章语言简练含蓄的特点,同样有此表达效果的还有十一个“不”字,请同学们简要赏析

①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

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

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

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4.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什么句式?

有何作用?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排比,加强语气,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③“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设问,自问自答,明确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是统治者的愚妄无知造成人才被埋没,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之情以及对食马者强烈的讽刺和鞭挞。

【环节四】研读展示、探究写法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中间叙述千里马的遭遇,连用“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环节五】美读运用、实践拓展

1.关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作者认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怎么看的?

请结合具体事例阐发自己的观点。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

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可能会终老在磻溪河畔;百里奚若不是被秦穆公赏识,用五张羊皮赎回,恐怕会在市井中潦倒余生。

千里马不能消极等待伯乐的赏识,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寻找机会一展才华,开创出突出的业绩,那样自然会有用武之地。

如毛遂自荐,因此,是千里马,就要主动争取,把握机遇,要相信金子总会发光的。

2.议一议,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方案一,等待伯乐(诸葛亮,本躬耕于南阳,得刘备赏识且三顾茅庐力邀相助,后诸葛亮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方案二,推销自己(毛遂,在赵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僵持之时,自赞自荐,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定下盟约。

3.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

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

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

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点拨】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参考答案】人才问题之我见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我赞同这个观点。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

用人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

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

用人单位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说白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综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求职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价值。

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才美不外见:

④且欲与常马:

3、《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二、理解式理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6)本文中心句: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一1,略。

2,①有时②虽然③同“现”,表现、显现④尚且3、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

二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其真不知马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

4.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诘问、感叹语气)

主旨归纳: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