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38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十大暴利行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追求高昂的单边利润体系,刺激了非规范职业玩家的大量出现,投机引发了更多金钱和道德问题的产生,甚至造成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而另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却另辟蹊径,当年刘永好论证投资兴办鹌鹑作坊,算来算去,孵一只鹌鹑只赚几分钱,但他看到鹌鹑展翅飞翔的希望,力排众议坚持上马,结果为后来的希望集团赚到了创业的雄厚资本。

可见,微利中一样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

  其实让消费者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就必须打破行业垄断、改革产权体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在企业间和消费者间形成最有效率的均衡,这也是企业自救的出路。

悉数2004年的10大暴利行业,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医疗行业利剑在悬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大概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医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药品的价格过高。

药品暴利是悬在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剑,使许多没有医保且收入较低的居民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就连工薪族也望而生畏。

  医药暴利回扣作祟

  “黄金有价药无价。

”发烧感冒是中国最常见的多发病,过去只花几角钱、块把钱就能治好,可现在一个处方就是100多元,去医院不带个三五百元真是心里没底。

记者几日前去海淀区一家医院看病,医生开了6盒药,等到划价收款时被告知186元。

记者询问划价师能否开3盒药,划价师说,那得找大夫重新开药方。

  “趁你病,要你命”,这是民间对医院“价格暴力”的形象说法。

在脆弱的生命面前,病人只好“听医由命”。

能用进口的,不用国产的;

能用贵的,不用便宜的;

能开5盒的,偏要开10盒。

某药业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一语道破了天机:

“我现在卖的这些药实际成本只有申报价格的1/10!

国内新药的零售价多为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倍!

”也就是说,每买100元的药,底价10元,零售利润15元,中间加价竟达75元!

  是谁让药价翻起了筋斗?

药品回扣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

据药厂的人介绍,每一种药的定价,他们都必须留出非常大的空间,用来打点医院里的“各路神仙”。

不然,医院就会拒绝买你的药,医生就会拒绝开你的药。

更有甚者,有的医院拒绝进降价药。

这里自有“猫腻”。

据一位药厂厂长透露,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药品推销员、医药公司、医院三者的获利比例分别占到虚高价部分的25%、20%-30%、50%-60%。

如果进了降价药,医院的回扣也因此打了折扣。

  医院的“嘴”为什么那么大?

因为医院的“环节”多:

这张流程图更能说明问题。

  部分药价=药品成本+广告费用+推销费用+医生回扣+医院加价

  经销流程l:

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患者

  经销流程2:

药厂——经销商——中间商——药店——患者

  医院里,从科主任→药剂科→药事委员会→采购→入库→出库→上微机→上医保单→大夫→统方,每个环节的“维护”靠的都是钱。

当然,若能搞掂院长,事情就好办多了。

  一位药品推销员道出了药品回扣和贿赂的内幕7步曲:

第一步,结识药剂室主任,由他指示把药送给临床医生试用,这中间要分别给他们好处。

第二步,与试用药物的相关科室主任拉好关系。

这样可以由主任或医生写一份用药申请,然后在医院专门批准进药的药物委员会上提出。

第三,在药物委员会开会前,必须买通主管院长、药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药剂科主任和有关医生。

第四步,通过了药物委员会的进药批准后,要立即向采购、库管员、财物人员给予一定的表示,以便医院尽快到与厂家合作的药品批发商处进货。

第五步,进货后,还要立即为日后顺利结款疏通关系。

第六步,和每位有处方权的医生拉关系,为了能让医生多开药,需给医生占药价10%甚至20%的处方回扣。

第七步,给医生处方回扣的多少要根据药房统计的药方付费。

因此,还要给统计人员所谓的“统方费”,钱不会很多,但每张也要几角钱。

一位“大处方”高手,每月开出的药品不下10万元,仅回扣可拿到八、九千元。

  有人统计,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至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

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块钱,现在已达到五六千元,剖腹产竟达八九千元!

  器械暴利触目惊心

  今年2月10日,深圳市检察院通报了该市数名医院院长受贿案让人触目惊心:

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在深圳推销产品时,先后向4名医院院长、1名医院主任奉送巨额回扣。

原公明医院院长(案发前升任宝安区卫生局副局长)吴某受贿45万元,原南山区西丽医院总务科主任万某受贿7万元,原福永医院院长谢某涉嫌受贿34万元。

  医药和医疗器械暴利不但增加了患者看病的负担,同时将一些干部拉下了水。

当我们调查到医疗器械的暴利同样触目惊心。

  “到医院随便做个CT之类的常规检查,动辄数十元甚至数百元……”据调查,医疗器械的暴利远远大于药品,有些价值几千元的半成品经过“数字化”之后身价倍增。

像一种治疗乳腺疾病的仪器,核心成本只有四五万元,但再加上几个配套的辅助设备后,卖到医院时就变成了60万元。

医院为了收回成本,只好将成本转嫁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医疗费用当然也水涨船高了。

  据了解,目前,国内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进口,在不少医院尤其是高级别的医院,像CT、伽玛刀、核磁共振等大型仪器几乎被清一色的洋仪器所垄断,甚至连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等小型耗材也是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

  而进口医疗器械与国产医疗器械在价格上也相差悬殊:

例如,骨科用的X射线机,同品质国产货仅20多万元,进口产品则要70万元左右;

核磁共振,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比国外品牌低100多万元。

  “进口”诱惑之所在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暨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出国产的血液透析机,价格比进口机几乎便宜一半,却遭市场冷眼!

一位行内专家披露,原来,一些大件医疗器械进口报价高,其中一部分(一般不少于20%)作为医院回扣,“进口”自然成为巨大的诱惑。

除了回扣,还要留出一部分作为“活动经费”,来密切双方的关系,比如出国考察等等,这些钱最后还是由患者来买单。

  使用进口设备形成的检查高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门诊病人的总花费中,药费占54.7%,检查治疗费占28.4%;

住院病人的总花费中,药费占44.7%,检查治疗费占36.1%。

药费和检查费一共占据了病人总花费的80%以上,器械检查费用已经成为继药费之后病人的第二大负担。

  以血管支架为例:

从香港购进一个血管支架价格仅为300元左右,当最终用于临床时,患者却要支付1万多元,价格翻30多倍,很多患者已经无法承受每月5千-6千元的血透费用;

一个支架在我国的价格相当于原产地美国市场价格的2倍,而美国的消费水平却是中国的几倍。

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日本的支架最贵,但日本整体消费水平非常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介绍,药品及器械进口后有4%-13%的进口税、17%的增值税,这就是21%-30%的税。

由于中国不许外商在国内直销,那么就必须有分销商,有的外国公司委托香港的分销商,香港分销商再委托内地分销商,每一层的分销商都要赚取一定的利润,“层层剥皮”,剥到最后产品价格比原产地增长1倍以上。

  点评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关键是要铲除医疗暴利这颗“毒瘤”。

而医疗暴利的根源在于“医疗腐败”,追根问底是医疗行业的垄断体制。

只有打破医疗垄断,加快医疗机构产权改革步伐,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机制缺陷,才能彻底铲除这颗“毒瘤”。

否则,病入膏肓时一样无药可医,是该给医疗行业“透析”的时候了!

图书出版业

  书中自有“黄金屋”

  “只要您随便翻出一本稍能看上眼的书,其书价不是19.8元、29.8元就是59.8元”,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买3本书轻轻松松花去了100多元,对于读者来说已司空见惯,

书籍的费用目前占去了人们生活费用的一大部分。

  图书琳琅满目

  书价居高不下

  2004年,高价位书籍继续充斥着图书市场,图书的暴利始终没有减缓。

有人称,图书的价格是印制费的10倍,那些印上了图文的纸张,其价值仅次于钞票。

图书的暴利早已被媒体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

印刷费及纸张成本约占23%-25%,作者稿酬占8%左右,出版社利润占10%左右,如果由出版社自己总发行,再加5%的发行费,剩下的50%-55%被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

而国家规定的批零差价仅仅为15%!

现行的批零差价已为合法批零差价的300%-400%!

  比如著名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定价16.8元,累计销售应该不少200万册。

按照正常计算,出版毛利应该不少于600万,如果该书前期投资不超过30万,那么项目投资回报率高达2000%。

毫无疑问,这样的成功项目的确是暴利。

当一本图书的发行量超过万册以上,一本书的出版利润最保守也能达到定价的18%。

  另一方面,隐瞒印数是出版社谋取暴利的常用方法。

在稿酬的支付方法中,一种是按字数支付稿费,这相当于一次买断,图书出版后是赚是赔都与作者无关;

另一种方法是版税制,就是按图书的最终市场销售来支付稿酬。

8%的版税就是按卖出图书的定价的8%来支付作者稿酬。

  一本定价20元的图书,卖出1万本,版税就是1.6万元,多卖多得。

一本没卖出,稿费只好分文不取。

而出版社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便着意隐瞒印数。

这已成了出版行业公开的秘密。

  当然要客观地评估出版业的赢利状况,出版业的赢利规则更接近于80/20法则,原因在于“每本书都是不一样的”。

但纵观图书现状,总体图书价格偏高。

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尽管5年以来的图书销售金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从图书销售册数来说,1999年到2003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全国共销售图书73.29亿册,2003年仅为67.96亿册。

  这就意味着,经由特价书店销售网络销售的特价书——当然也包括部分盗版图书——的销售总册数的增加,就相当于经由新华书店和全价书民营书店图书销售总册数的减少。

正版图书的高价位使特价书、盗版书有了一定的市场,5元、10元一本的盗版书开始走俏。

如畅销书《羊皮卷》,正版书书价是39.5,盗版书只有10元钱。

接受采访的一些读者说,“盗版书也能凑合着看,几本书能节省几十元钱,何乐而不为呢?

  盗版书形成市场

  不良联动难以估算

  尽管有关部门采取各种行动打击盗版书籍,可是盗版书却有其市场。

有媒体报道,如今盗版书有发展成产业的趋势。

有需求才有市场,设想如果正版书的价格能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盗版书也不至于有其市场。

有专家指出,特价书店经营盗版图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将使全价书店经营压力迅速加大,这可能会带动部分全价书零售店和批发商向特价书店经营模式转型。

这种转型对中国图书出版业所产生的不良联动影响有多大,目前还很难估算。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谋取图书暴利者来说似乎更恰当。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2004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披露,国家发改委已呈报国务院,明年的教材出版发行将打破地域界限,全部实行全国统一招标。

教材出版发行的招投标是砍除暴利的‘第一板斧’,让人们拍手称快。

何时砍下大众图书暴利的“第二板斧”,人们将拭目以待。

儿童用品市场

  抢抓孩子的“奶酪”

  “女人的钱和孩子的钱最好赚。

”今年初曝光的“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令人发指,由此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从而揭开了儿童用品市场的暴利行径。

  价格暴利无处不在

  “一张婴儿睡床580元钱,一套迪斯尼套装130-150元,一张好孩子童床500-800元,乃至一个制作非常简单的防蹬被夹也标价为93元,连一把婴儿指甲钳也要58元钱……”儿童日用品暴利无处不在。

难怪许多家长抱怨:

如今的孩子真是养不起了。

  食品质量问题直接牵扯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因此一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的家长,也不得不接受儿童产品的高价消费,客观上为儿童产品的“暴利”现象推波助澜。

  儿童产品以婴幼儿用品暴利为最。

日前,媒体公布了对北京市婴幼儿用品市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7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的婴幼儿用品偏贵;

66%的消费者认为接受不了目前婴幼儿用品的价格;

92%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婴幼儿用品的成本并不高,但企业抓住父母的心理,故意定价比较高;

45%的消费者抗议企业的获取暴利行为;

26%的消费者认为国家应该对婴幼儿用品市场进行干预;

只有15%的消费者认为企业本来就是市场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据葆婴公司的市场调研资料显示,如果将中国的城市按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由高到低划分出A、B、C3类城市的话,C类城市每个家庭每个月用来购买孩子的食品、保健品、智力开发及玩具等的费用平均为420元,B类城市为590元,A类城市则高达740元。

  北京红孩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阳总经理透露,在婴幼儿用品行业中,利润最高的是服装、图书音像以及保健品等产品。

  服装的利润率基本能达到40%,而图书、保健品的利润率因产品不同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大致为10-40%,奶粉、辅食、洗护用品和童车童床的利润率最低,大致只有10%乃至5%左右。

  原因一:

国外品牌价格偏高

  我国每年有将近3000万左右的新生儿出生,每年孕婴幼儿用品消费约达800亿元人民币。

婴幼儿用品市场是目前乃至以后发展潜力最大、收益丰厚的一个产业,也是拉动各国GDP增长的动力源泉。

  可是,由于国产品牌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婴幼儿产品的高端市场出现由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

像米奇妙、史奴比、巴布豆、小熊维尼等国外品牌服装,几乎充斥了我国整个高端童装市场。

  市场上销量比较好的奶粉基本都是100多元一桶的进口品牌配方奶粉,像美赞臣、惠氏、雅培、雀巢、多美滋等都是国外品牌。

 

  “国外的厂商会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主动回收整整一批奶粉,国内厂商有谁会这样做?

”有妈妈这样质疑道。

  原因二:

流通环节加价30%

  暴利之所以存在,首要在流通环节。

一部分品牌的儿童用品在市场上批发商手中销售的价格与在商场销售的价格相差悬殊,而他们在进货渠道上并无差别。

  一位在沈阳五爱市场经营品牌童装的批发商说,他与各大商场的该品牌童装的进货渠道是一样的,衣服的价格却相差了30%左右。

由此可见,仅仅是在流通环节上,儿童品牌服装就存在相当的暴利。

  其二,加价30%,是层层环节盘剥的结果。

一位从事多年儿童用品经营的廖女士说,儿童用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并不多,但每个环节加价较多。

其中包括经销商、品牌代理商和零售商场。

就儿童服装而言,经销商通常要在出厂价上加价30%,零售商场再加价30%。

因此,一件100元的儿童用品到了商场中售价就到了170元。

  目前,市场上的中、高档儿童服装零售价通常是出厂价的3至4倍,而儿童玩具的利润就更高了,有的甚至于能高达七八倍之多。

  原因三:

商场倒扣流水27%-35%

  广州某品牌玩具的一级代理商表示,玩具的价格定得如此高,是因为在销售过程中,商场从中要求的各种费用较高,除了高昂的进店费再加上各种促销费用的摊派之外,按营业额倒扣流水比例平均在27%-35%,对于某些销售不好的品牌按保底倒扣的比例高达50%以上,这就导致了玩具销售价格的虚高。

  在南京市场上销售的儿童玩具的暴利竟高达8倍之多。

进价100多元的儿童电瓶车,在南京市场上最便宜零售价也要卖到800元,而在广东只要300元就可以买到。

令人更吃惊的是,在商店柜台上标价150元的芭比娃娃进价只有30元!

  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之间存在差异就意味着不完全竞争。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供应商就会寻求获得垄断利润。

婴幼儿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了信任危机,使众多家长认为只有国外品牌才可以信赖,而大多数国外品牌的商品通过经销商、品牌代理商和商场的加价,是暴利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婴幼儿产品的“暴利”问题?

国内企业应该洁身自好,提供优良质量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找出一条出路;

家长应该转变“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间接抵制儿童用品市场暴利行为;

商场经营者也千万别忘记了,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

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整顿儿童用品居高不下的暴利行为,使一个价格适中的儿童产品市场尽快形成。

美丽产业

  宰你没商量

  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国零售价格为560元,而其制造成本仅为人民币6.5元。

惊讶吗?

就算研发成本都加进去,每单只成本也不超过人民币10元。

资生堂650元/50克眼霜连包装成本也只有

10元不到。

而欧伯莱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成本仅在3元左右。

  “博客网”最近公布的化装品暴利让大多数爱美的女士大跌眼镜。

如此低成本的化装品不知能起到何种美容效果?

恐怕剩下的只有精神安慰了。

  美容暴利高达数十倍

  如今“美容经济”和房地产一样成了热门话题。

近日发布的《中国美容经济调查报告》显示,美容业正成为中国继房地产、汽车、旅游和电子通讯之后的第5大消费热点,美容美发已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

  据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美容美发化妆品业商会统计,南京600万人口中约有60万人口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种美容美发服务,每个人平均一年在美容美发上的花费约800-1500元左右。

消费还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

  “女人的钱最好赚”,由于信息不对称,使不少消费者自然成了被宰对象。

美容行业是投入小获利高的暴利行业。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美容从业者高达1120万人,全国城镇美容就业机构总数高达154.2万家,产值1600多亿元,中国美容业年增长率达15%。

  沈阳市五爱市场是全国知名的批发市场,商品以价格低廉闻名。

这里的化装品专门批发给美容店,产品都不零售给个人。

据五爱市场的刘小姐介绍,美容院从这里进货200元钱的产品,到了美容院的标价竟高达1000元以上。

  据沈阳宝岩工业集团董事长陈宝岩介绍,一些美容院将低价购进的产品以超出原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售出,价值20元钱的产品可能被卖到四五百元,形成真正的暴利。

沈阳一家美容院竟将原价3000多元的羊胎素卖出4万元的天价。

  一组7件美容产品的套装,批发要用120元。

而美容院给顾客做一次,就要100多元。

一般来说美容院包装的量比较大,仅一瓶按摩膏就可以做20次以上。

以一套产品使用20人次计算,仅一套产品美容院就可以赚1880元,其中暴利惊人。

   目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全国各类美容服务机构所使用和推广的美容技术五花八门,各机构、各店面自行其事,自创标准。

比如一次按摩有的需要几分钟,有的需要几十分钟;

一种产品,这个店是百元,另一个店可卖出千元的高价。

  美发暴利更胜一筹 

  以前剪个头发也就5元10元,现在60元、100元已不在话下。

陆小姐到美发厅都根据美发师的推荐使用最好的进口油膏。

可一次她到珠市口附近的美容美发用品商店买东西时发现,她每次花100多元甚至200多元的油膏,在这里仅卖30多元。

今年女士流行烫发,小达和苗苗花了800元烫发。

美发小姐还振振有词:

烫头300元、挑染200元、营养油200元,洗剪吹100元。

  与小达、苗庙有着同样经历的李女士烫发花了300元,她还为自己没花冤枉钱窃喜,后来她到珠市口附近的批发店一问才知,这种冷烫水仅卖十几元钱。

  据某美容美发中心的伊小姐介绍,批发的洗发产品一套300多元钱,能做大概80人次,一次成本几元钱,顾客做一次头发的价格至少70元钱左右,一套产品获利1880元。

  辽宁省美容美发商会会长陈宝岩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一整套包括从化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检验到包装说明的行业标准以及从业人员的规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机构是当务之急。

  我国美容美发业是一个自发产生、自行发展的行业,美容美发行业目前涉及工商、税务、物价、质监、卫生等多个管理部门,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统一标准,由此出现了“规矩真空”。

  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使美丽产业的暴利行为暂时存在。

建立信息对称的平台是市场主体能够进行合理的价格决策的必要条件。

因建立在沙丘上的宫殿,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再豪华,随时可能岌岌可危。

信息对称的结果,必然导致价格水平中含有超额利润的泡沫被逐步挤压。

虽然这将付出一些代价,但总要比混沌中突然爆发的价格下跌引起的风险要合算得多。

珠宝行业冰火两重天

  今年,北京工美大厦一层的首饰柜台疯狂打折,折扣都在5折以下,新东安商场中甚至出现2.9折的低折扣首饰,折扣这样低,商家如何赚钱?

这个迷惑消费者的问题终于在羊肉胡同中找到了答案。

首饰在那里加工好之后,被商场加了4倍价格之后就成了现在商场中动辄过万的标价,即使

打折出售,还有暴利可赚。

  “惹火”天价

  被称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珠宝,其暴利依然充斥着2004年的市场。

一款戴比尔斯设计的“惹火”镶有0.47CT(克拉)钻石的吊坠标价4万元以上,打6折之后也要2.4万元。

而在这家珠宝店对面的珠宝批发大厅中,同样是0.47CT、VS以上级别,切工完美的钻石,再用PT900铂金2克加上工费制作相同的“惹火”则只需要不到8000元。

2.4万元:

8000元,珠宝打折后的暴利高达3倍,打折前的暴利也高达5倍之多。

  暴利重生

  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一般珠宝公司的利润在40%左右,商场在30%-40%之间,专营公司则达到70%-80%。

用一位从业人员的话说“市场上什么价位能脱手,什么价位就是合理的。

”致使珠宝行业的利润率一直居高不下。

  因为各商家在成本、利润追求率上有所不同,所以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也会不同,甚至差距比较大。

同时,由于一般消费者难以掌握鉴别珠宝的知识,珠宝销售中虚高标价的现象十分严重,高额的利润和虚高标价的现象使得珠宝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另外,买的人少,分摊在单件商品上销售费用就高,成本多了,价格自然就贵。

且消费者往往缺乏珠宝鉴别知识,无从确定所购珠宝的合理价位。

这就为珠宝商在利益驱使下施展“障眼法”,虚高标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缺乏统一的标准

  珠宝价格是由重量、净度、色泽的差别和切工、抛光等后期加工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钻石、红蓝宝石等虽然按品种质量、大小、重量等有国际市场交易价可资参照,但由于国家标准存在不足,镶嵌钻石分级证书中仅根据净度、颜色等得出的“极好”、“很好”、“好”、“较好”、“一般”评估有时不能准确反映钻石品质等级。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商场中标价0.17CT的“惹火”在羊肉胡同2000元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