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015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

_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黑色星期四”

1.背景

(1)主要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政策失误:

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金融因素:

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对策:

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2.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危害

(1)世界经济:

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国际关系: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社会政治:

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三、罗斯福新政

1.目的:

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措施

整顿财

政金融

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调整工

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

调节农

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

开展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3.特点: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4.影响

(1)直接影响: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凯恩斯主义

1.提出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求远低于商品供给,对付办法是扩大需求,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主要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

[轻巧识记]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

[名师点拨]

1.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

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其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

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罗斯福新政更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概念阐释] 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易错提醒]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导致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生产下降,下层民众生活恶化,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4.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促进了西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

……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傅任敢译《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

[教你读史]

“政府制裁和监督”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提示] 政府在发展经济和调节劳资关系等方面的行政干预。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教你读史]

关键信息:

“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指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提示]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3)据材料三,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教你读史]

抓住“社会主义”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提示] 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做法,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

指出其实质。

[教你读史]

注意罗斯福的身份及其“医治”的含义。

从“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中得出实质。

[提示] “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实质:

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教你读史]

抓关键信息:

从“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的角度理解其影响。

[提示] 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实质和作用

1.目的

(1)直接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摆脱经济危机。

(2)根本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作用

(1)积极性:

①渡过危机: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②维护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③改变生活: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④创新体制: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

1.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支配地位。

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在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二、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因素

原因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努力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题组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下表是1929~1932年美、德、英、法等国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统计。

导致下表中工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55.5%

52.2%

32.0%

36.1%

A.一战的影响       B.帝国主义分赃不均

C.经济危机的打击D.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解析:

选C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C.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D.股票投机过度

解析:

选A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3.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下降了70%,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

材料反映这场经济危机(  )

A.爆发十分突然B.影响极其深远

C.破坏性非常强D.波及地域广阔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体现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强,故C项正确。

题组二 罗斯福新政

4.罗斯福新政时,政府给遵守相应法规的企业颁发徽章。

(下图)这一措施(  )

A.恢复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B.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复苏

C.有利于国家监督工业生产

D.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解析:

选C 由材料“政府给遵守相应法规的企业颁发徽章”信息可知,政府颁布蓝鹰标志NRA有利于国家监督工业生产,故C项正确。

5.到1940年,美国65周岁以上未参加老年保险的人员中,约有200万人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共同帮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津贴20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实施的(  )

A.《全国工业复兴法》B.《紧急银行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D.《社会保障法》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了当时未参加老年保险的老人得到政府的生活津贴,主要得益于《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故D项正确。

6.1939~194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910亿美元增加到2136亿美元。

下列选项与美国此时经济发展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政府对经济的全面管制B.战争需求的刺激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解析:

选D 1939~1945年是二战期间,这一时期受战争影响,战争使物资需求加大,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管制,故A、B两项正确;19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要求,而这一时期国家奉行的国家干预政策,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D.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赶不上商品增长的速度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其他国家也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关税壁垒。

”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A.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

B.促使世界大国联合应对人类困难

C.使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争

解析:

选D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战争,故D项正确。

3.1932年,美国总统胡佛为缓解经济危机,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

这反映出当时胡佛政府(  )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够

B.通过以工代赈解决了失业问题

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选A 题干中“美国总统胡佛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体现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但“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说明其干预程度不够,故A项正确。

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  )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解析:

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的法案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故C项正确。

5.右图为美国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它的兴建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一项反危机措施,其直接目的是(  )

A.增加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B.政府投资,恢复银行信誉

C.兴建水利,提高农业产量

D.发展农业,确保工业复兴

解析:

选A 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以工代赈的体现,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6.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其特点是(  )

A.实行自由放任B.转向计划经济

C.加大市场调节D.国家干预经济

解析:

选D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但并未转向计划经济,故D项正确。

7.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他们对“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极为不满,成立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

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到“敌视”的原因是(  )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违背了工人的利益

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D.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信息可知,罗斯福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故C项正确。

8.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由此说明(  )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C.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D.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析:

选D 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后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

《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8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2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解析:

(1)问,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总统关心民众的生活。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做好社会保障,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3)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形成为一种制度,有利于长期稳定局面的形成。

第(4)问,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

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

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