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56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docx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纲要求】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①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②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普遍干预经济②社会福利制度

【知识线索】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大萧条”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激化产销矛盾。

2、表现/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特点: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

4、手段: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5、影响

(1)经济:

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

(2)外交: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政治:

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1、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美国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得不到解决。

(2)罗斯福就任总统。

【名词对比】自由放任;计划经济;国家干预;

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

计划经济:

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中央当局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高度计划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端。

国家干预:

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基础上,由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

(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思考:

国家干预经济是否等同于计划经济?

(金榜P93右1)

答:

不等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计划手段调控经济的作用,其干预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但是这些调节与完善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目的:

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内容:

复兴、救济、改革

(1)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银行信誉。

(2)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并发起蓝鹰运动,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保障就业、刺激消费)

(3)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

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购买力)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采

取保障措施;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4、特点: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缓和社会矛盾(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

5、影响

<1>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积极:

(1)直接影响:

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

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2)间接影响:

广大的中下层民众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缓和了

社会矛盾,保留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深远影响:

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启示:

(1)国家和政府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2)关注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秩序.

(3)建立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稳定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

(4)各国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拓展】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发挥的作用?

(1)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2)新政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金榜P93左2)

答:

(1)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2)政府大规模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3)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思考:

罗斯福新政为什么取得成功?

(金榜P93左3)

答:

(1)新政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经济实力以及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政治保障。

(3)新政的成功也与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4)采取的措施全面且行之有效。

(5)罗斯福个人的作用和能力。

☆罗斯福新政PK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目的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

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侧重点

调整工业生产

调整农业政策

经济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强制性干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特点与

本质

保存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计划干预,发展资本主义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现逐步过渡,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同点

都取得较显著成效;都对此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模式和借鉴

认识

二者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计划与市场仅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计划手段调控经济,它们不是社会制度区别的依据。

三、凯恩斯主义

1、主张:

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1)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

(2)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

(3)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2、评价:

(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学理念;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四、战后(1945年~)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人民民主国家通过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

如中国对工商业的改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市场、宏观调控的模式。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经营者的盲目性,同时加大国家投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它是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

1、背景(必要/可能)

(1)必要性:

①二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重创。

②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可能性:

①实践基础:

借鉴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建设的经验。

②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

③物质基础: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2、国家干预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日

③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

思考:

计划经济与经济计划的区别?

计划经济是排除市场规律完全由国家用政治行政手段强制干预。

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2)评价。

①利: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

产的社会性。

②弊: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3、福利国家(欧洲)---分配社会化

(含义: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扩大社会消费,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1)原因:

①经济:

a.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b.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②政治:

a.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导致贫富分化加剧c.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

③思想: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b.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2)基础: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3)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4)来源:

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主)三种

(5)特点:

①立法和制度保障:

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②种类多:

工伤、医疗保险等(英国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③覆盖面广: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6)评价:

①(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②(积)a.反映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b.缓解社会矛盾c.扩大社会消费;③(消)但国家财政开支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企业的自我调整——“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对企业所有权的改革

①含义:

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少数→多数)···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实质)]

②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③评价: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2)经营者革命——对企业经营权的改革

①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实质: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②原因: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③评价:

a: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b:

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BookP75)c: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5、结果:

(1)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①应对措施: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②说明:

凯恩斯主义并非万能的;资本主义仍有自由调节的能力

思考: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有哪些特点?

(金榜P93右1)

答: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思考:

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金榜P93右2)

答: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参见LookBookP77知识链接)

思考:

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调整的启示?

(金榜P93右3)

答:

(1)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挥余地。

(2)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自我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3)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导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小结

一、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原因

----传统经济体制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各国国情。

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1)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和新经济政策(1921)

(2)斯大林: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29)

(3)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20C50D开始)

2、资本主义:

经济体制的调整

(1)成功的典范:

罗斯福新政(1933)

(2)大规模推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启示

1、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应突破传统束缚

2、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3、经济体制应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