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43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13Word格式.docx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135.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

13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兄子胡儿曰: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37.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38.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答案】

135.

(1)不久,一会儿;

(2)趁,乘;

(3)舍弃;

(4)拉,牵拉

136.①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你的父亲)跟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137.B

138.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小孩。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

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解析】

13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俄而雪骤”的意思是“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的意思是“不久,一会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的意思是“趁,乘”;

(3)“相委而去”的意思是“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委”的意思是“舍弃”;

(4)“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引”的意思是“拉,牵拉”。

13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差(大体)”“拟(相比)”“期(约定)”“去(离开)”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B项有误,“柳絮”不是写实,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表述有误。

13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由“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聪明睿智、知书明理、落落大方。

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着“有礼貌的接待”和“对陌生人提高警惕”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甲:

选自《世说新语》作者:

刘义庆年代:

南朝宋

乙: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文言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七岁,门外戏。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友人惭,下车引之。

(乙)

陈元方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绥:

安抚、说服;

恣:

令,让。

周旋动静:

时间相隔遥远。

139.翻译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

(2)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

(3)尝为邺令(_______________)

(4)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_______)

14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委以重任B.元方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D.孤法卿父?

/一言而为天下法

1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142.甲、乙两文中面对客人,元方的表现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呢?

139.才离开曾经学习

140.B

141.

(1)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142.相同点:

懂礼识义,能言善辩,通过巧妙的言辞化解对方的刁难,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不同点:

甲文抓住友人的“无礼、无信”进行反驳,使对方羞愧无言;

乙文借“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巧妙化解了分歧,维护了父亲和袁公的面子。

【分析】

139.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注意“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的意思。

14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委:

丢下,舍弃∕委托,托付;

B.顾:

回头看∕回头看;

C.益:

更加∕更加;

D.法:

效法、效仿∕效法、效仿。

故选B。

141.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意思:

引,拉;

顾,回头看;

绥,安抚、说服;

抚,体恤;

以,用。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4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比较分析作答。

两文中面对客人的为难,元方都通过巧妙地辩解化解了分歧。

甲文中,元方对友人的无理指责,通过“无礼、无信”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让友人惭愧。

乙文中,面对长辈的问话,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

“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友人便怒: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3.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14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45.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143.

(1)不久,一会儿

(2)趁、乘(3)舍弃(4)拉,牵拉

144.

(1)译文:

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译文:

您和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145.B

14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委”是古今异义词,“舍弃”的意思;

“因”是古今异义词,“趁,乘”的意思。

14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撒(抛洒)、差(大体)、拟(相比)”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期(约定)、至(到)、则(就)”几个词是赋分点。

14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项有误,“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是想象,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飘飞的柳絮,不是写实。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