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44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黄的大斗笠》 设计.docx

《金黄的大斗笠》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设计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图画吗?

你曾经觉得一幅图画很美吗?

它们为什么让人觉得美呢?

其实,不仅用色彩和线条可以画画,用文字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文字画的画--《金黄的大斗笠》(板书课题--金黄的大斗笠)看看它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让学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画想象画,然后根据课文校正。

2.提问:

文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脑海中能浮现出来吗?

明确:

湛蓝的天空,起伏的山峦,层层的梯田,绿海似的庄稼;只穿一身短裤的男孩儿,手里拿着挂满绿叶的树枝,一头可爱的雪白的小山羊,天空中飘来的一团乌云。

一个小男孩赶着一头小山羊到田野里去放牧,这时风雨来了,眼看大雨就要落在小男孩的头上,这时小男孩的姐姐来了,她戴着一个金黄的大斗笠,为小弟弟和小山羊遮了雨。

雨过了,天晴了,姐弟俩沐浴在阳光里,很美,很有生气。

(可让学生尽力想象,要想得美,想得巧,想得合理。

譬如又看到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大路上驰过的汽车,匆匆赶路的行人,远处天空中飘着的风筝,闪着相翼一掠而过的飞机,背着书包一边走一边嬉戏的孩子的等等。

3.这幅画美吗?

美在哪里?

明确:

这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农村原野风景。

这是一幅风雨童趣图。

4.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什么特点?

两人关系怎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略)

5.这幅画实际上有三个片断(镜头),看看各包括哪些段落?

6.再把课文朗读一篇,看一看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2)崇尚纯真、自然、无邪的童心。

 (3)渴望天真无邪的亲情。

 可就以上三点,联系课文,具体分析。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姐弟之间纯真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的叙述故事: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在一群中国孩子中指点了三下,于是三

个孩子:

一个十负的女孩子,十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只有五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

老太太面前。

        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

三只刚能单独通过瓶口的小球正

躺在瓶底。

小球上各系着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美国老太太手里。

她对着一旁的中国主人说,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中国孩子露出紧张惶恐的神色。

        他宣布游戏规划:

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

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

他们正在井

里玩,突然,干井里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

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

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没有逃出来,谁就被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给了三个中国孩子。

         空气骤然凝滞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老太太做了一个可以开发始的手势。

    ……

        美国老太太惊呆了,一场本来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轻而易举又井井有条地做完了。

    1.请你想象一下,这三个中国孩子是怎样完成这个游戏的?

把想象内容口述出来。

    2.这三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请你想象美国老太太会怎样与中国孩子对话。

『布置作业』

     把你的所感所想写在你的笔记本上,课下交流。

『板书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 华美学园(510520) hmcgr@]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观沧海

 

1.解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

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

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

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

“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

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

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

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

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

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

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

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

“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

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

这4句的意思是: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

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

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春夜喜雨

 

1.解题。

提问:

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

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

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2.朗读。

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理解内容。

提问:

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

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

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

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

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提问:

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启发: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明确: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

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

跟春雨有什么关系?

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

“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

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提问:

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点拨:

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小结:

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

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

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

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

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5.齐读,背诵。

 

书湖阴先生壁

 

1.解题:

书,写、题写。

壁,墙壁。

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

3.理解内容。

提问:

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明确:

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

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

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

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

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

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提问:

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āi”韵。

5.齐读,背诵。

 

如 梦 令

 

1.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简介: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

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提问:

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

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

“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

“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

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

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

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4.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

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

5.齐读,背诵。

附:

《如梦令》难句解析

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

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

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

“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

“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

“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

“‘常’与‘尝’同。

”“归”,回到原地。

译文:

“曾经记得在溪亭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

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

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

“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

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

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出示投影)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

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

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

(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

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

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

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

“野豆角花,谁不认识!

”这里为什么用“!

”而不用“?

”。

E:

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

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

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

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

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

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

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

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

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

(二) :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

2、指名读题。

3、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4、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5、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

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教师板书)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

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

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七、课后作业。

整理童年趣事,在日记本上写下来。

(音乐响起)

八、教后记: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设计(A)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

(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

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

“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

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

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

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

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

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

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

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

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

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

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