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75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1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docx

诊断学基础期末终极版

《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二)

第一章(P7-55)

[发热](P8-12)

1、发热机制:

3个基本机制(P8-9)

①体温调定点上升。

②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③产热过多和散热减少

2、病因:

分类(2大类);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6类);“原因不明发热”。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急性胰腺炎、急性心梗、急性溶血、脏器梗塞与血栓形成、

大面积烧伤、体腔积血或血肿形成、“外科热”、血液病等

抗原-抗体反应

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热、结缔组织病

皮肤散热减少

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

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痛风、甲状腺危象、重度脱水、恶性高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

热射病、中暑、安眠药中毒、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功能性发热等低热

(3)原因不明发热:

发热超过3周以上,体温在38℃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为原因不明发热

3、临床表现:

发热的临床分度;体温骤升、缓升、骤降、渐降(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稽留热、弛张热(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37.3-38℃

中度发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2)体温骤升、缓升、骤降、渐降(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表现特点

临川意义

体温骤升

体温数小时达到39度以上,伴寒战

肺炎链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缓升

体温逐渐上升,不伴寒战

伤寒、结核病

体温骤降

体温数小时下降正常,伴大汗

肺炎链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渐降

体温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伤寒、风湿热

(3)稽留热、弛张热(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热型特点

临床意义

稽留热

高热、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1℃

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

高热、24h波动>2℃且最低体温高于正常

重症结核、败血症、风湿热、局灶性化脓感染

4、问诊要点:

伴随症状和体征及其临床意义(寒战;皮疹、口唇单纯疱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1伴寒战:

肺炎链球菌、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

2伴皮疹:

猩红热、麻疹、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

3伴口唇单纯疱疹:

肺炎链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

4伴结膜充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5伴淋巴结肿大:

局灶性化脓性感染、风疹、传单、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白血病

6伴肝脾肿大:

病毒性肝炎、传单、布氏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结缔组织病

[疼痛](P13-21)

1、概述:

内脏痛(刺激因素和疼痛特点);牵涉痛(定义;胆囊疾病、心绞痛的牵涉痛)。

(1)内脏痛

刺激因素:

内脏器官过度膨胀受到牵拉;平滑肌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刺激和机械性刺激

疼痛特点:

痛觉发生较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难以确定

(2)牵涉痛:

深部疼痛(内脏痛)扩散到远离脏器的体表而出现疼痛,为特殊的扩散痛。

胆囊疾病——右肩胛;心绞痛——心前区、左臂尺侧

2、头痛(P14-16)

(1)概述:

病因分类(原发性、继发性);病程分类(急性、亚急性、慢性头痛);

✓据病程:

急性:

2周内。

如:

蛛血。

亚急性:

3月内。

如:

硬膜外血肿。

慢性:

超过3月。

如偏头痛。

✓据病因:

原发性

继发性

(2)问诊要点:

①分类—常见急性头痛、亚急性头痛(严重疾病信号)、最常见的慢性头痛;

急性头痛:

病程在2周内

亚急性头痛:

病程在2周~3个月

慢性头痛:

长于3个月

②特点—部位(蛛血、偏头痛)、性质(爆裂样、搏动性、电击样)、程度(最为剧烈的头痛)、时间(晨间加剧、夜间发生、慢性进行性伴缓解期)、加重因素;

A、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常牵涉至颈部

一侧眶后或额颞部搏动性头痛见于偏头痛

B、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爆裂样、偏头痛为一侧搏动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呈电击样痛

C、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征所致头痛最为剧烈

D、高血压性头痛常于晨间加剧、丛集性头痛在夜间发生、脑肿瘤所致头痛为慢性进行性

E、加重因素:

摇头、咳嗽、打喷嚏;紧张、焦虑

③伴随症状和体征(发热、剧烈呕吐、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口唇樱桃红色、偏瘫、脑膜刺激征)。

●伴发热:

(同时)急性感染、中暑;脑出血、急性中毒、颅脑外伤

●伴剧烈呕吐:

脑膜炎、脑炎、脑肿瘤

●伴意识障碍:

(急性)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慢性)神志逐渐模糊,脑疝

●视力障碍:

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

●脑膜刺激征:

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3)检查要点:

脑脊液、血气分析

3、胸痛(P17-18)

(1)病因:

常见病因的鉴别(讲义表1-2)。

常见病因

常见疾病

胸壁疾病

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蜂窝组织炎、乳腺炎)

肌肉病变(外伤、劳损、肌炎)

肋骨病变(肋软骨炎、肋骨骨折、骨质破坏)

肋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痛)

心血管疾病

心包病变(心包炎)

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

大血管病变(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肺梗死)

心肌病变(肥厚性心肌病)

心脏神经症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及肺部病变(炎症、肿瘤、结核累及胸膜)

胸膜疾病(胸膜炎、气胸、胸闷肿瘤)

食道纵隔

食管疾病(炎症、肿瘤)

纵隔疾病(纵隔气肿、肿瘤)

他处

腹部疾病(肝脓肿、胆囊炎、胆石症、膈下脓肿)

颈椎胸椎疾病

(2)问诊要点:

①部位(带状疱疹、非化脓性软骨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带状疱疹:

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不超过体表中线

●非化脓性软骨炎:

常发生在第一、二肋软骨处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多在心前区、可向左肩臂、背部放射,也可见上腹部

②性质(带状疱疹、食管炎、心绞痛、干性胸膜炎、肺梗死);

◆带状疱疹:

刀割样、灼烧样剧痛

◆食管炎:

灼痛或灼热感

◆心绞痛:

压榨感痛,窒息感

◆干性胸膜炎:

隐痛或刺痛

◆肺梗死:

突然剧烈刺痛或绞痛

③影响因素(心绞痛、反流性食管炎、胸膜炎);

●心绞痛:

因劳累、体力活动或精神因素紧张而诱发,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反流性食管炎:

吞咽食物加剧

●胸膜炎:

因深呼吸与咳嗽加剧

④伴随症状和体征(咯血、休克;上腔静脉综合征)。

⏹伴咯血:

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梗死或支气管癌

⏹伴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窦瘤破裂等

⏹上腔静脉综合征:

纵膈疾病

4、腹痛(P19-21)

(1)病因:

腹膜炎(最常见病因、腹痛特点)、全身疾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

腹膜炎由肠、胃穿孔引起者最常见。

疼痛特点为位于炎症所在部位,加压、改变体位加剧,呈持续性锐痛,病变部位有压痛、反跳痛

(2)问诊要点:

①部位(转移性腹痛、全腹痛、弥漫不定位);

◆转移性腹痛:

急性阑尾炎

◆全腹痛:

弥漫性腹膜炎

◆弥漫不定位: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粘连、结缔组织病

②性质与程度(以下疾病:

消化性溃疡及伴发穿孔、幽门梗阻;胆绞痛、肾绞痛和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结肠、直肠病变;胆道蛔虫梗阻);

◆消化性溃疡及伴发穿孔:

突然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

◆幽门梗阻:

胀痛

◆胆绞痛、肾绞痛和肠梗阻:

绞痛

◆弥漫性腹膜炎:

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肌紧张

◆结肠、直肠病变:

结肠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直肠疼痛伴里急后重

◆胆道蛔虫梗阻:

剑突下钻顶样痛

③影响因素(以下疾病:

胆囊炎和胆石症、胃黏膜脱垂、胰头癌、反流性食管炎);

胆囊炎和胆石症:

前有进食油腻食物史

胃黏膜脱垂:

左侧卧位时疼痛减轻,右侧卧位疼痛加剧

胰头癌:

反流性食管炎:

④伴随症状(寒战高热;血尿;休克;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Ø寒战高热:

提示急性炎症,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腹腔脏器脓肿

Ø血尿:

多见于尿路结石

Ø休克:

常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急性胃肠穿孔、急性心肌梗死、中毒性菌痢

Ø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提示胃肠梗阻

(3)检查要点: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史;引起腹痛酷似急腹症;血液检查(血酮体>5mmol,血PH<7.35这是参考其他书的数据)

(2)急性胰腺炎【书P220“腹部检查”内容】

Ø视诊:

急性面容,坏死型可出现明显腹胀,有时可见胁腹皮肤或脐周皮肤呈青紫

Ø触诊:

轻型者上腹部或坐上腹部有中度压痛,重型者全腹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腹壁紧张、压痛及反跳痛

Ø叩诊:

出现移动性浊音

听诊: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咳嗽与咯痰]

1、问诊要点:

①性质

干性咳嗽:

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疾病、支气管异物、服用ACEI、肺癌、二尖瓣狭窄

湿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

②时间与节律(以下疾病:

支气管异物、慢性支气管炎、左心衰);

支气管异物:

突然发生的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

长期慢性咳嗽

左心衰:

夜间咳嗽明显

③音色(声音嘶哑、犬吠样、鸡鸣样吼声、金属调);

声音嘶哑:

声带炎、喉炎、喉癌、肺癌、扩张的左心房、主动脉瘤压迫喉返神经

犬吠样:

喉头炎症水肿或气管受压

鸡鸣样吼声:

百日咳

金属调:

纵膈肿瘤、支气管肺癌

④痰(分层现象、恶臭气味);

分层现象:

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恶臭气味:

厌氧菌感染

⑤伴随症状(咯血、杵状指)

咯血: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肺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杵状指:

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检查要点:

体征与病因(二狭、肺实变、支气管炎、急性肺水肿、肺结核、支扩)

二狭:

心尖区有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

肺实变:

肺部听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有管状呼吸音

支气管炎:

听诊两下肺散在湿罗音

急性肺水肿:

双肺满布大、中、小水泡音

肺结核:

肺尖部局限性响亮性水泡音

支扩:

局限性持久性肺下部湿罗音

[咯血](P24-25)

1、概述:

定义: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咯血量大、中、小判定:

小量咯血

每日咯血量在100ml内

中量咯血

每日咯血量在100-500ml

大量咯血

每日咯血量>500ml,或一次咯血量>100ml

大咯血窒息表现:

患者有濒死感觉,表情恐惧,喉头作响,随即呼吸浅速甚或骤停,一侧或双侧呼吸音消失,全身皮肤发绀,大汗淋漓,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2、病因: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史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出血颜色

鲜红

棕黑色或暗红色,有时鲜红色

血内混有物

泡沫和(或)痰

食物残渣、胃液

黑便

无(如咽下血液时可有)

有,可在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肺部疾病:

常见:

肺结核、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脓肿等

少见:

肺梗死、恶性肿瘤转移、并殖吸血虫等。

心血管疾病:

常见: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亦见于:

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引起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水肿

3、问诊要点:

①量及性状

1)大量:

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

2)量大而骤然停止:

支气管扩张症

3)粉红色泡沫样痰:

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

4)痰中带血:

浸润型肺结核

5)多次反复少量咯血:

支气管肺癌

②伴随症状

1)胸痛: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梗死、肺结核、支气管肺癌

2)呛咳:

支气管肺癌、肺炎支原体肺炎

3)皮肤粘膜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液病

4)进行性消瘦:

活动性肺结核与支气管肺癌

[呼吸困难](P26-29)

1、发生机制(4项):

通气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

2、临床表现:

①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三凹征):

吸气显著困难,气道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

见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

2)呼气性:

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伴有广泛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3)混合性:

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浅而快,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是由于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

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肺不张、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卡氏肺囊虫肺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和胸膜增厚等。

②心源性呼吸困难3种形式:

主要由左心衰竭引起。

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劳力性呼吸困难

③中枢性呼吸困难—表现特点与病因:

重症颅脑疾病(如脑出血、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呼吸中枢因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使呼吸变慢变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如呼吸遏制、双吸气等。

④癔症性呼吸困难—表现特点:

呼吸非常频速(可达60-100次/分)和表浅,并常因换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搐溺。

3、问诊要点:

①诱因及病因

1)劳累:

心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尘肺,先天性心脏病

2)卧位加重:

心功能不全者

3)健侧卧位加重:

一侧胸腔积液

②伴随症状

1)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急性肺水肿

2)大量咯血: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3)窒息感:

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气管内异物及癔症等

4)胸痛:

肺炎链球菌、渗出性胸膜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支气管肺癌、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纵隔肿瘤等

[恶心与呕吐](P37-38)

1、病因:

①反射性呕吐

1)胃源性呕吐的特点:

常与进食有关,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后感轻松。

2)肝胆胰腹膜病变呕吐的特点:

有恶心先兆,呕吐后不觉轻松

3)引起呕吐的泌尿系疾病:

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急性输卵管炎、尿毒症等

4)引起呕吐的心血管疾病及眼科疾病:

青光眼、屈光不正、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分离等

②中枢性呕吐

颅内高压呕吐特点、伴随症状、体征:

特点是呈喷射状,常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感轻松。

常伴剧烈头痛、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视神经乳头水肿。

③前庭障碍性呕吐、神经性呕吐的伴有症状:

听力障碍、眩晕

2、问诊要点:

1)与进食关系:

幽门梗阻多在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

2)发生时间:

晨间呕吐可见于早孕反应、尿毒症、慢性乙醇中毒

3)呕吐特点:

喷射状见于颅内高压

4)呕吐物性质:

咖啡色:

上消化道出血

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并含有腐酵气味:

幽门梗阻

呕吐物有粪臭味者:

低位肠梗阻

呕吐物中有蛔虫者:

胆道蛔虫

5)伴随症状:

伴剧烈头痛:

颅内高压、偏头痛、青光眼

伴眩晕及眼球震颤:

前庭器官病变

伴黄疸:

急性肝炎、胆道梗阻、急性溶血

伴贫血、水肿、蛋白尿:

肾衰竭

[呕血与黑便](P39-40)

1、概述:

1)上消化道定义: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

2)上消化道出血(上血)主要症状(表现):

主要是呕血与黑粪,也可有便血

3)引起上血的主要病变器官:

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脏、胰腺、胆道

2、病因:

临床上引起上血的前3位病因:

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

3、临床表现:

1)柏油样便:

幽门以下的出血常无呕血,仅有黑粪,因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呈柏油样,故又称柏油样便。

2)急性失血症状:

贫血貌、头昏、心悸、口渴、冷汗、晕厥、尿少、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还可出现尿素氮浓度增高

4、问诊要点:

①出血量与临床表现:

1)5ml以上:

可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2)60ml以上:

可出现黑粪

3)胃内蓄积血量达300ml:

可出现呕血

4)出血量一次达400ml以上:

可出现周围循环障碍相关表现

②伴随症状

1)伴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消化性溃疡

2)伴蜘蛛痣、肝掌、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脾肿大: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3)伴右上腹痛、黄疸、寒战高热者: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腹泻](P41-42)

1、概述:

定义;分类

①定义:

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伴有粪质稀薄,甚至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②分类:

临床上分急性腹泻、慢性腹泻两大类,病程在3-6周以内为急性腹泻,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为慢性腹泻。

2、腹泻机制:

分泌性、渗透性、吸收不良、渗出性和动力性

①分泌性:

肠黏膜分泌亢进所致。

霍乱弧菌肠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产生机制为霍乱弧菌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使水、电解质分泌到肠腔增多,从而导致腹泻。

某些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

②渗透性:

是因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影响肠腔内水与电解质的吸收所致。

如口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所致腹泻,乳糖酶缺乏所致腹泻也属此类。

③吸收不良:

由于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致。

如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

胰、胆管阻塞,因胆汁和胰酶排泌受阻也可引起此类腹泻。

④渗出性:

由肠黏膜炎症渗出所致。

见于各种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结肠癌并发感染等。

⑤动力性:

由肠蠕动增强引起。

见于急性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癌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

3、病因:

急、慢性腹泻最常见病因

①急性腹泻:

(1)急性肠道疾病:

包括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肠道缺血等。

(2)急性中毒:

①植物性:

如毒蕈、桐油等。

②动物性:

如河豚、鱼胆等。

③药物与化学毒物:

如有机磷、砷等。

(3)急性全身性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与副伤寒、霍乱、流行性感冒、麻疹、钩端螺旋体病等。

(4)其他: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肠病。

②内分泌病:

如甲状腺危象、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危象。

③药物副作用:

如5-氟脲嘧啶、利血平、胍乙啶、新斯的明等。

②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萎缩及胃大部切除术后。

②肠顶感染:

如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梨形鞭毛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③肠道非感染病变:

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吸收不良综合征。

④肠道肿瘤:

结肠癌、结肠其他恶性肿瘤、小肠淋巴瘤。

⑤胰腺疾病: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

⑥肝胆疾病:

肝硬化、胆汁淤滞性黄疽、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2)全身性疾病:

①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泌素瘤、类癌综合征及糖尿病性肠病。

②药物副作用:

如利血平、甲状腺激素、洋地黄类、消胆胺等。

③神经功能紊乱:

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

④其他:

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硬皮病、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等。

4、问诊要点:

①大便情况(水样、米泔样、黏液脓血、果酱样、紫红血样伴恶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②伴随症状(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皮疹或皮下出血、明显消瘦、关节肿痛)

(1)大便情况:

霍乱、急性砷中毒,粪便呈米泔水样;伤寒粪便常呈稀糊状;白色念珠菌性肠炎粪便常呈蛋清样;伪膜性肠炎粪便量多,呈蛋汤样。

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结肠血吸虫病、嗜盐菌食物中毒等。

阿米巴痢疾粪便常呈果酱样。

粪便显微镜检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巨噬细胞、脂肪滴或阿米巴原虫及寄生虫卵等病理成分。

(2)伴随症状:

①伴发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急性克罗恩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

②伴里急后重,可见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直肠癌等。

③伴腹痛,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为明显;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疼痛多不缓解,而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缓解或减轻;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④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

⑤伴关节痛或肿胀,见于cmhn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红斑性狼疮、肠结核等。

⑥伴重度失水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见于尿毒症。

⑦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增殖性肠结核、血吸虫性肉芽肿等。

⑧伴明显消瘦者可见于胃肠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黄疸](P43-47)

1、定义:

黄疸、显性黄疸、隐性黄疸;黄疸临床分类(3种)

①黄疸: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②显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2bumol/l,临床出现黄疽者,称为显性黄疸。

③隐性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在17.1-34.2umol/l之间,临床上尚未出现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④黄疸临床分类:

黄疽一般分为:

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三类。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较少见。

2、胆红素代谢:

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1)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①胆红素的来源与形成:

血液中衰老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与血红素。

血红素再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最后转变为非结合胆红素。

②胆红素的运输:

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非结合胆红素系脂溶性,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不能出现与尿中。

③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

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的非结合胆红素可被肝细胞摄取,进入肝细胞后与Y、Z两种蛋白结合,并被运送到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在那里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排出,随胆汁进入胆道,最后排入肠道。

结合胆红素系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增多时可从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2)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有肠道细菌脱氢还原为尿胆原。

小部分尿胆原被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经胆道排出肠内,即“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2、临床表现:

3类黄疸皮肤黄染特点;慢性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3大特征;胆盐反流入血引起的临床表现(2项)

①3类黄疸皮肤黄染特点:

溶血性黄疸—一般黄疸较轻,呈浅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黄疸呈浅黄或深黄,甚至橙黄色;胆汁淤积性黄疸—黄疸深而色泽暗,甚至呈黄绿色或褐绿色。

②慢性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3大特征:

贫血、黄疸、脾肿大。

③胆盐反流入血引起的临床表现:

胆酸盐反流入血,刺激皮肤可引起瘙痒,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3、检查与问诊要点:

3类黄疸的鉴别(讲义表1-5)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非结合胆红素

增高

增高

正常

结合胆红素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

<20%

>30%

>60%

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

碱性磷酸酶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谷氨酰转肽酶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VitK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高或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